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一生交游很广,但真正的挚友只有两个--元稹和刘禹锡.他在前半生与元稹亲密,晚年则与刘禹锡交好.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刘禹锡与白居易同岁,他们交谊深厚,晚年在洛阳经常唱酬应和,并称“刘白”。[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上大凡有成就的诗人,皆愿从民歌中汲取营养,用来丰富自己的创作,如屈原、三曹、鲍照、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等。他们有的直接运用民歌的形式,如白居易、刘禹锡的《竹枝词》,而绝大部分则是仿制,题目上多标明“拟”、“代”  相似文献   

4.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刘禹锡友情诗中的精品。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由和州被朝廷召回,在返洛阳途中,经过扬州与白居易相会。宴会上,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表示对刘禹锡长期遭贬的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作答。此后,他们的友谊越来越深厚。首联接过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长”的话头来开篇,交代了被贬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元稹在中唐诗坛是影响颇为广泛的诗人,与白居易齐名。但元稹身后,却渐渐招来非议,尽管往往是以“元白”并称的面目出现,但多数是“重白抑元”,用白居易诗歌特征来概括元稹的诗歌特质,这已经不够准确;其次,用元稹创作的“艳诗”来对其人品进行否定,至有“卑鄙的文人与文人的卑鄙”之论,这对元稹这样一个大作家是非常不公允的。《元稹集校注》全面整理、校注了元稹别集,对于为元稹及其作品定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 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作者简介】 元稹(公元779—公元831),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洛阳)人。唐代诗人,曾任监察御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昌节度史,与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并称“元白”。【诗作背景】 元和十年,白居易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而元稹于元和五年得罪宦官,被贬江陵,后改为通州司马,卧病遭贬的元稹听说老友白居易也遭贬,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这首诗。这诗,是元稹在通州听到好友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时写的。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  相似文献   

7.
刘禹锡,唐中业著名诗人。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极为服膺。他的许多讽喻诗、怀古诗、咏物诗皆成为传诵之作。明杨慎说:“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灸不下百首矣。”(《升庵外集》卷七六)唐代在元和以后出现的著名诗人很多,刘禹锡能高居上游,与白居易等人相颉顽,并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是由于他在创作上有着迥出于别人之上的独特风格,这  相似文献   

8.
李秋勤 《语文知识》2004,(11):29-29
刘禹锡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酬答他的亲密朋友白居易的诗,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即公元826年)。那年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返洛阳,白居易从苏州回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  相似文献   

9.
也谈“新乐府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也谈“新乐府运动”宿丰长期以来,稍具有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在唐代曾出现了一个新乐府运动。其领袖人物是白居易和元稹,他们主张诗歌要”补察时政”、“伤民病痛”、“刺美见事”,创作了一些“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作品,使唐代中期“掀起了一个波澜壮...  相似文献   

10.
《旧唐书》卷一六○《刘禹锡传》云:“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这几句话,代表着中、晚唐人对刘禹锡文学创作的评价。这样一位“诗豪”,除了与白居易唱和外,对其他晚唐诗人,不可能不发生联系影响。这篇小文,是我所举的几个例证,也是我所进行的一种试探。刘禹锡与姚合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在中唐后期的薛涛是唐代三大女诗人(薛涛、李冶、鱼玄机)中最杰出的一个.她曾与当时诗坛名家元稹、白居易、杜牧、刘禹锡等唱和,并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王建赞她“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寄蜀中薛涛校书》),元稹诗云“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寄赠薛涛》).后人对薛涛诗也颇多褒扬之词.如南宋晁公武称涛“工为诗”(《郡斋读书志》),明末胡震亨赞其诗“无雌声”(《唐音癸签》).薛涛著有《锦江集》五卷,诗500余首,惜已亡佚.今人薛篷舟著《薛涛诗笺》录其诗91首,是目前搜罗最多的本子.从内容看,其诗以酬唱、送别、咏物为主,而以咏物诗最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2.
月影对水映     
永和 《教师博览》2005,(3):36-36
唐代的元稹与白居易是好朋友。一个中秋佳节,他们登上临江楼赏月。只见月明如水、水明如镜,真是江天一色、江心月白。元稹仰望北斗,俯瞰江波,触景生情,出一上联:“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天上的七颗星和水中映出的七颗星,合起来成十四颗星。白居易听后,大加赞赏。一时想不出对句。过了一会儿,见歇在楼上的失群孤雁被人声惊醒,腾空而起,带着月影飞向远方时,白居易说有了:“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孤雁在月光照映下,与影子上下齐飞。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永和荐自2004年10月26日《今晚报》)月影对水映@永和…  相似文献   

13.
贞元前期,正当元稹、白居易、李绅定交,准备科举试,酝酿新的文学、政事活动之时,刘禹锡、柳宗元、韩愈在政坛、文坛上初步展示了他们的才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事业,从而成为贞元前期文坛、政坛的新秀。比较接近的思想认识,是刘、柳、韩定交的基础,由此也开始了其共同的政事活动和文学创作。考察这一细微之处,有助于认识刘、柳、韩的思想发展和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韩愈的交游重新审视古文和古文运动,认为:柳宗元作古文不像韩愈那样弘扬古道,而是以自己的生活、思想、性情为文,缺少与韩愈共倡古文的自觉。韩门弟子李翱趣味重在修史,张籍为韩愈所重却乐与白居易、元稹以诗为务,皇甫的好新奇与古文的传古道有所不同。张籍弃俗而从好古文的寂寞之道以及李翱的不合时俗而学古文,可见古文处世的艰难。在韩愈的其他交游中,孟郊创作的趣味在诗,白居易、元稹、刘禹锡重诗且言不称古文,同样说明古文在当时声势的微弱。  相似文献   

15.
元稹、白居易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向来以"元白"并称于世。二人自贞元十八年相识至大和五年元稹去世,唱和往来不断。文章试图从地理学、文化学、传播学等角度对元稹、白居易唱和诗进行剖析,认为诗人因仕历而产生的地理位移使他们的诗歌体裁发生了变化,并促进了地域间文化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16.
大和七年,太子宾客分司自居易将《微之、敦诗、晦叔相次长逝,岿然自伤,因成二绝》寄给苏州刘史刘禹锡看,刘禹锡回答了一首七言律诗,题为:《乐天见示防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皆有深分”这句话,意思很清楚,本不应产生误解,可是有些选注本却说,元稹(微之)、崔群(敦诗)、崔玄亮(晦叔)三人,是自居易(乐天)的好友,与刘禹锡(梦得)并无深交。这是为了抬高刘禹锡,不惜对刘禹锡的诗进行歪曲。为了尊重历史的真实,特撰此文对刘禹锡与元稹、崔群、崔玄亮的“深分”,试予论证。  相似文献   

17.
<正>01人物简介刘禹锡(公元772年—842年),唐代中期著名诗人,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中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秘书监。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02人物生平青少年时期:1.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2.刘禹锡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3.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贬谪江州期间,与他的朋友元稹多次书信往来。《与元微之书》就是作于被贬的第三年(817年),他在信末问:“此夕我心,君知之乎?”当时元稹与白居易已交往十几年,又有相同的处境,当然可以明白自居易的心;就是千载之后的现代读者如果了解了相关的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9.
<正>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的《行宫》与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是同一题材的诗。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自注“愍怨旷也。”古称女成年而无夫为“怨女”,男成年而无妻为“旷夫”,这里的“怨旷”是复词偏义,重在“怨女”。它是一首哀怜宫女的诗,诗中通过一位老宫女暮年的绝望和她一生的悲惨遭遇,概括了“后宫佳丽三千人”共同的悲惨命运,也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多少无辜少女的残害。  相似文献   

20.
在文艺发展史上,凡是才华出众的作家,往往是见解出众的批评家;他们不仅在文艺创作上有卓越的贡献,而且在文艺批评上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初唐杰出诗人陈子昂,力倡“汉魏风骨”的进步文学主张,对扭转齐梁“绮丽”的文风起了重大的作用;中唐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有力地推动了当时新乐府运动的开展。车尔尼雪夫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