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许和贵 《甘肃教育》2007,(9X):22-22
语文教师经常有这样的体会:老师上课时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昏昏欲睡。一节课下来,当老师的腰酸腿痛,而做学生的呢?却收获甚微。 每当举行语文公开课评课时,许多老师的开场白总是说:“这堂课讲得好!值得学习的是……”再往下一听,尽是讲老师如何了得,很少涉及学生。难道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只是一群无关紧要的“配角”和观众吗?  相似文献   

2.
毛荣富 《现代教学》2013,(12):49-49
教师嘲笑学生,每每伤其自尊,而教师的自嘲,却往往带来一种正能量。 其一,教师的自嘲能调节师生关系,化解可能发生的矛盾。一位秃顶教师第一次给学生上课,就有一个学生低声哼起了“照到哪里哪里亮”的曲调,引得哄堂大笑。这位教师走到那位学生旁边,问道:“你叫什么名字?”这个学生红着脸站了起来。此时,全班悄无声息,大家等待着教师的责骂。  相似文献   

3.
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初中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证明一道平面几何题时,用错了公式,结论漏洞百出。一名学生当即指出了老师的错误,这位老师“解释”说:“我只是想告诉你们用这样的方法做题是错误的。”故事也许是虚构的,然而,生活中像这位数学老师一样死要“面子”的教师却并不少见:有在没有弄清原因之前就批评了学生,当真像浮现出来,却拒绝向受委屈的学生道歉的;有对学生的要求不切实际,却因为自己在学生中宣布过,不愿加以改正的……长期以来,一些教师形成了这样一种病态观念:教师说的话、做的事,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少,但教师从精神上惩罚学生.即“心罚”学生的情况却时有所闻。教师心罚学生的“武器”主要有三种:  相似文献   

5.
钟林 《山东教育》2005,(21):123-124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少,但教师从精神上惩罚学生,即“心罚”学生的情况却时有所闻。教师心罚学生的“武器”主要有三种:  相似文献   

6.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误区 (一)过于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 目前,我们评价语文课堂教学重心是语文教师“教”的设计、“教”的过程和“教”的效果,是对教师知识传授水平的一种评估。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和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发展,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经常出现如下现象:有的教师上课风趣幽默,口若悬河,结果学生在一片笑声之后却感觉什么也没学到。有的教师讲课井井有条,将知识分析得很透彻,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遇到稍微变化的问题却又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讲课设置许多问题,师生、生生之间有问有答,或讨论或交流,教师将对教学技巧的过分重视,已经导致了教师过分追求表现教学技巧而忽视学生学习效果,从而使一些课成为“作秀”课,好看而不实用。  相似文献   

7.
诚实的代价     
教室里一片喧哗。教师气冲冲地走进教室,大声叫道:“刚才是谁在说笑,给我站起来!”学生噤若寒蝉。一名诚实又胆小的孩子站了起来,教师不假思索就把他“请”出了教室。而一群说说笑笑却未站起来的学生则安然无恙,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这是学校教育中常见的现象,可能许多教师都曾亲历过,却很少重视。  相似文献   

8.
“差生”这一学校“弱势群体”,人数虽然不多,但却会占用学校和教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学校有关部门对“差生”的评判标准各有侧重面:教学部门以学生成绩的优异程度来评定,而学生工作部门却以学生的操行品德为标准。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有时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却听之藐藐?教师三令五申,学生却无动于衷?这里面就有个“心理效应”问题。教师只有自觉运用“心理效应”这个杠杆,才能善于把握教育的契机。一、“海潮效应”:引发兴趣,增强磁力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出现大潮,引力小出现小潮,引力过弱则无潮,这通常被称为海潮现象。如果翻开事业成功者的履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大约经历了这样的三部曲:激发兴趣———钻研入迷———获得成功。在这里,兴趣成了支撑事业的重要支点,成功与爱好结伴而行。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10.
邓光显 《山东教育》2005,(31):46-46
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一年级数学“统计”课。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同学生:“学了这节课,你从中学到了什么?”一时间,学生的回答可谓各式各样。有回答贴动物、贴水果、贴纸工的.有回答贴的本领的.更有回答大象过生日的。显然教师的用意是通过提问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可是学生却答不到点子上。于是教师又问:“那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啊?”有的学生立刻回答:“学会了贴的知识。”无奈之下,教师只好放弃了让学生自我小结的本意.自己指着小黑板,小结本课的知识点:“今天我们学了排一排、分一分、数一数,这些都是统计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一位外国教师说,如果学生“不乱”,要先有本事让他们“乱”起来,然后又有本事让他们“不乱”。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外说法虽异,道理却同:教学中的“不乱”,其实是一种思维的惰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王庆明 《湖北教育》2005,(12):57-57
前不久,笔者作为区级教师赛课的评委,听了十余节课改展示课。回昧其中一节挺成功的数学课后,心头却总有一个细节的印象挥之不去:整整一节课里,讲课教师的一根食指频频指向教室的各个角落:“你说!”“请你说!”学生应“指”而起。虽然老师满脸笑容,但那似“指挥棒”的食指如刺在喉,使人的感觉很不舒服。  相似文献   

13.
有一天看到了这样一份报告:有人随机抽取了100名教师,问:“你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回答“是”。再随机问这100名教师所教的学生:“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结果却让人吃惊,90%的学生回答“否”。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呈现着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灌输———接受”。老师象搬运工似地把书本上的知识不遗余力地搬给学生,注入他们的大脑,而学生们似乎是容纳知识的容器,机械地做着同样的活动:“听讲———记背———再现”。当教师的我们教得很辛苦,学生却不爱学;教师上课很投入,学生却低头干自己的事情,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让人感受不到生命的活力。久而久之,学生们也大都为了有个好考分向父母交待而不得不勤奋刻苦地硬着头皮坚持着,变得墨守陈规,不敢越雷池一步。多少年过去了,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我们…  相似文献   

15.
传统语文教学是“独白”式教育,它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进行着表演,却没有了观众;体现了权利,却忘记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却忘记了意义。针对这种弊端,依据教育交往理论,新课标精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以“对话”来界定语文阅读教学,既体现了活动状态,又内含了主体自觉,且道出了理想追求:“对话”作为一种交往关系,意味着平等介入。作为交流、沟通的“对话”,必然要有个“生态条件”,即建立在双方真诚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应走出“教师至上”,抛开功利心,怀揣一颗平常心,与学生真诚…  相似文献   

16.
王雪娥 《职教论坛》2001,(10):59-59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是教师经常动笔,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用比喻的说法,就是‘下水’。”语文教师要经常“下水”,这个观点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却实践者寥寥。许多教师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仅限于分析题意,明确要求,限定字数,规定格式,这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隔靴搔痒、纸上谈兵,起不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而教师“下水”则是一种言传身教,是最有说服力的作文指导,可以起到比书上的范文更直接的示…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数学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内容如按传统的方法教学,就显得特别枯燥、呆板。教师因画图而手忙脚乱,学生却看得眼花缭乱,等教师示范完了已下课,学生的作业只好布置到课外去做。对此,我应用探究教学模式,遵循“观察———思维———迁移”,亦即“探索———研究———运用”的教学层次设计教学,注重“情境———情意”、“反馈———同化”两个要素,放手让学生讨论,收效甚佳。一、出示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一上课,我问:“我们班有多少学生?”“四十人。”“我校一、二、三、四、五年级各有多少人?”学生搔头摸耳,张口结舌,为…  相似文献   

18.
《青海教育》2008,(5):61-61
“创设”与“设置”是近义词,但是,两者的差异也是十分明显的:前者预设了对教师创造性行为的要求,而后者却不包含此义。“创设”意味着教师的创造和精心设计,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而“设置”可能意味着教师提供的只是一种现成的、未经过加工的情境,其中并不含有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价值预设。  相似文献   

19.
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培养学生能够在科学领域内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真理,而不是只听教师的讲授,被动地接受别人的灌输。这就要求教师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善于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一、启发学生敢于提问题  北宋思想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前人告诉我们,要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不仅要在“可疑”处求疑,还应从不疑中求疑。教师要在这方面狠下功夫。 1.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探索,培养学…  相似文献   

20.
高春艳 《成才之路》2010,(20):17-17
教育家魏书生先生说:“兴趣像柴,可以点燃,也可以捣毁。兴趣的柴在每个学生的脑子里存在着。区别不在于学生有没有兴趣。而在于有的教师能点燃兴趣,有的教师却只能捣毁兴趣。”所以。我们的老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一堂有效的课必然有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特别是导入新课的设计.一定要澈活学生的大脑,让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