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世纪初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日益深化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处于发展鼎盛时期的教会大学逐渐显露出潜在的危机。为化解教会大学所面临的生存危机,西方差会派出了“巴敦调查团”,对在华教会教育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提出的“更加有效率、更加基督化、更加中国化”的调整方针,在教会教育的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拉美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债务危机。这场危机持续时问特别长,涉及范围特别广,债务数额特别大,对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西方金融中心和支柱的美国对这场危机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分别提出了解决债务危机的“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  相似文献   

3.
“重写文学史”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之一。但这一问题主要是针对以往文学史的弊端提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重写文学史”的必然性、相对性,因而潜伏着新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为了应对中国本土大学崛起所带来的挑战,20世纪20年代后,在华教会大学按照"巴敦调查团"更加有效率"的方针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通过改革,教会大学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专业化程度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日本"大学评价"的组织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的“大学评价”即我国通常所说的“高等教育评估”。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教育评价开始传入日本。直到二次大战后,日本才真正建立了“大学评价”制度。近些年来,日本“大学评价”理念不断更新,方式方法也愈来愈多。其中亦有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6.
宗教教育是教会中学必须一以贯之的教育事工,浙江教会中学也不例外。自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起,浙江教会中学迫于社会各界压力,进行了调整改革,宗教作为必修课的地位被取消。但是,不管如何变化,宗教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而且特色明显,这对当下的中学思政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美国高等师范教育为蓝本,中国建立起了高等师范教育体制的“美国模式”。它是建立开放式师范教育体制的一次重要尝试,但只存在了短短几年时间即被废止。造成它的夭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等教育师资需求的错误判断是“美国模式”覆亡的根本原因,而“美国模式”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则是其失败的直接原因。“美国模式”的存废对当下教师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初,教会大学曾经在中国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教会大学在融入中国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办学宗旨、宗教课程、宗教活动、基督徒人数等宗教元素逐渐弱化。采用文献法对教会大学宗教元素的弱化过程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生态环境与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的"第4级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4级教育”即“高中后非高等教育阶段”的转型教育。我国的第4级教育原来的主要对应点是在普通高中教育基础上的“大中专”教育、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短期职业大学”教育等,现在应主要指两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这种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转型”和“就业”教育,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应具有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0.
论"新公共管理"对我国大学组织权力运行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杰 《高教探索》2007,21(2):5-9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的管理方式已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以官僚制为基础的行政模式正在转变为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理念对中国的公共管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逐渐从行政管理领域扩展到包括高校内部管理在内的其他管理领域,使大学组织的权力运行发生了错位,某种程度上滑入官僚化陷阱。走出危机的可选择路径是,学院模式成为大学组织权力运行的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