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楼梦》的女性人物形象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比较《红楼梦》与前代的优秀戏曲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红楼梦》里的女子之美与崔莺莺、杜丽娘相当,但个性化和真实性胜之;《红楼梦》里的女子在个性化真实性方面与《金瓶梅》中的潘金莲、李瓶儿相当,而在人物美上远胜之。可以说《红楼梦》的女性形象总结了前代优秀作品的优点,而又舍其不足。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和作者曾在实际生活中和女子长期生活在一起,观察体验颇深很有关系。  相似文献   

2.
《再生缘》是清代弹词小说的代表作。小说的一个重要成就是塑造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孟丽君形象。她女扮男装考取状元、位极人臣的经历反映了古代女性对从政的幻想,是古代女性政治梦的典型。作者以大量笔墨描写了孟丽君的内心矛盾,比较真实地展示了女性在政治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孟丽君的传奇经历不仅冲击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表达了女性的愿望,因而成为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3.
弥漫着《圣经》气息的《简·爱》在文本及作者的宗教意识方面饱受争议。以叙事结构角度解读《简·爱》,指出简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经历了“失乐园”到“复乐园”的演变,是对《圣经》结构的完整模仿;但是伊甸园场景、简的出走和回归却又颠覆了《圣经》的原型意象,折射出文本和小说作者矛盾的宗教观。矛盾的原因在于文本中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及个体本位主义价值观,这种女性意识与“神学”密切相连,进而造成了文本复杂的圣经情结。《简·爱》是“女性主义神学”的艺术化展现。  相似文献   

4.
《晋书·列女传》对于女子事迹言行的选材与编撰并没有脱离唐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其仍然以表彰妇女的节烈孝义为主。不过《晋书·列女传》对于有识鉴的才智女性的褒扬,不但表现在传主的数量上与忠贞女子最为接近,对于这类女性的描写与颂扬也远较忠贞女子丰满。《晋书·列女传》与自身所标榜的妇女节烈之德有矛盾之处,更显得与唐代官方史学对女德的看法步调不甚协调。这种不协调不是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与史学思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徽州女子诗选》以作者祖籍徽州为准,所选录的作品不仅具有女性诗作共有的特征,体现了"程朱阙里"才媛诗人的地域特色,更表现了编选者一定的道德教化意识。  相似文献   

6.
万琼花博士的《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以周南女校(1905-1938)为中心的考察》是一部整合思想史、社会史与妇女史的近代女子教育史,也可以看作一部具有开拓性的近代妇女思想史。该书置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建构于民族主义与女权主义两大语境中,论述了近代女子教育思潮的兴起变化,认为国家政党、男性精英、知识女性等都是掀起近代女子教育思潮的主要力量,近代知识女性正是在各种力量的矛盾运动中建构自身的主体身份的。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6,(7):42-48
《燃脂余韵》采用笔记体,所记闺阁诗事,展示了一个矛盾的清代才女群体:她们一方面恪守女子本分,固守封建礼教;另一方面以从事文学创作超越本分。这种矛盾的形成,既与社会主流话语所要求的妇德有关,又与部分男性对女性创作的期许及女性自我价值的追求相关。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与《镜花缘》均意在"昭传"女子之事迹,题材相同,作者也都具有比较进步的女性观。曹雪芹重在表现女子的才情,揭示她们悲剧的命运;李汝珍则要彰显女子的才学,重在显现她们的学问,于是作品展示出迥然不同的两种写法,引来了后世读者两种截然相反的阅读评价。  相似文献   

9.
《女论语》是唐代贞元年间宋若莘、宋若昭姐妹合撰的一部女子训诫书籍。其名直承《论语》而来,在文本架构和核心内容方面也与《论语》一脉相承。但《女论语》自身又拥有区别于《论语》的独特的文本体例和写作手法,其内容上女子社交范围的扩大和作者宋氏姐妹自身的价值追求也表现出超越与反叛《论语》的一面,呈现出《女论语》本身独特的女性特质。  相似文献   

10.
"刺绣"和"做鞋"本是中国古代女子施展女性存在的独属女工之一,而在现当代作家的笔下它们褪去了本真的字面意义,具有了隐喻、象征的意味。在《绣枕》和《鞋》文本中,两位作者通过女主人公绣枕和做鞋这两个实际事件,来隐喻女性对爱情的追寻,象征女性命运的渺茫。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调来表达对女性情感世界的观照,同时也用不同的创作情感来解构女性爱情在理想世界的美好。  相似文献   

11.
洪迈在其著作《容斋随笔》中塑造了大量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伟烈女子、贤良女性、恶劣女子等,这些女性形象身上蕴含着作者对女性的的深刻认识,有一定的时代先进性。  相似文献   

12.
紫式部在她的代表作《源氏物语》中塑造了许多命运多舛的女子的形象。这些女性,不论地位高低,几乎都有着相同的悲剧命运。小说并非是专门为封建社会的女性而写的作品,但作者通过对这些女性悲剧命运的揭示,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对于造成这些悲剧的根源,紫氏部的揭露与批判以文学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3.
《风雅颂》与《人生》具有互文性关联,杨科其实就是进城后的高加林。这两部小说呈现出相同又相异的人物关系模式,其相同处在于都包含着一个"痴心女子负心汉",以及"负心汉"又被别的女子所负的情节模式,而且城乡矛盾都在男女的结合与分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风雅颂》对《人生》的"修改"和"误读"体现在男女主人公在"负"与"被负"的行为中所犯的错误程度上的区别,由此也显示了两部小说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同以及作者态度和作品审美风格的迥异。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和简·奥斯汀作为中西方女性作家的代表,都擅长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创作。文章主要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从作者写作的基础(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和女性主义视角入手,分析比较了《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与《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女性形象和她们的爱情观的异同。物质还是爱情,两位作者用一冷一暖两种不同的情绪表达了同样矛盾和挣扎。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一书中描写女子文学活动的笔墨甚多,这不仅和当时的女性文学创作风气有着一定的关系,而且有着高于现实世界的理想格调,这种描写之中寄托着《红楼梦》作者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女性理想。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塑造了一大批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这些女子超越了当时社会礼教的束缚,她们聪明美丽可爱又不似世俗女子。然而文本中的这些女子形象都是在男性的观察和叙述中呈现的,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比文本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会发现女性意识的觉醒始终没有离开男性视角的观察和男性意愿的表达。这一悖论在《聊斋志异》中多处呈现,作者对历史上女性意识和女权意识的发展作反思。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红楼梦》,通过一组女子群像的塑造,以独特的视角,全方位的描写,充分展示了封建时代中国女性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品格,表现了她们觉醒了的自主意识和叛逆精神,阐释了作者独特而进步的女性观。研究红楼女性表现出来的个性魅力和人格品质,可以得到关于现代女性的发展、现代女性与社会的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国风》中以女子口吻创作的诗歌为研究当时女性心理提供了丰富素材。《国风》中女子婚前、婚后的心理是有不同的,婚前主要表现了女子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婚后主要表现了女子对家庭稳定而和美的追求。这些心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那个时代的妇女把全部热情和精力都倾注于爱情、婚姻和家庭,这表现了她们对爱情、婚姻、家庭的至爱和至真。但是女性心理的局限也是显然的,导致女性心理局限的社会根源就是女性卑微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  相似文献   

19.
《左传》中描写各国女性纷繁复杂,而其中郑国女子却以其多样化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左传》中的郑女在父权与夫权的矛盾中、"非礼"事件中、婚姻选择中的参与不同,选择不同,命运各异,这不仅与郑国的历史风俗有关,也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单士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她随夫出使日、俄、荷、意等国,所作的《癸卯旅行记》为中国的第一部女子出国记。在这部旅行记中,单士厘将出使国外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字里行间渗透着她忧国忧民的情思与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展现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利弊,流露出作者对卖国者的鄙视和愤恨。单士厘与他的中国第一部女子出国记将永远是中国女性的骄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