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学史理论是从学实践史和学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对学发展规律的种种见解。学史作为一种学术范型和大学课程在中国出现始于上世纪初,回首年学史之路,不难看出存在着一定的“学史八股”现象, 诸如学史观单一化,研究方法简单化、语言表述社论化等。因而亟须建构并运用多元化的,科学的学史模式理论和方法,指导学史的研究、述和教学。在学史教学中注意在大化视野中把握学史现象,树立以学现象把握的独立品格,引进多元化的参照系统,拓展思维空间等,从而使学史这门传统的大学必修课程在改革中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2.
章就近几年来关于汉语言学专业学科调整所引起的反响、产生的困惑和高师院校何以不该取消外国学史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是从外国学史和比较学的关系,中学语教学实际对外国学史的需要等方面论述了高师院校不该取消外国学史。  相似文献   

3.
中国学史的目的与任务是什么?学史家当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述中国学史?这是中国学史学科不可回避的两个问题。学史家们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与他们的学史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本即考察建国前半个世纪优秀中国学史家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讨论,描述它们的演进历程,通过对这两个根本问题的评论分析,以期“察往知来”,引发21世纪学史家们对参与新化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世纪回眸与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门新学科的中国学史,自20世纪之初诞生以来,已经历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从总体来,它在梳理中国学五千年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规律性方面之成败得失,应该给予比较公正的历史评价。其功绩有三:一是建立了一门新的学科;二是初步理清了中国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三是初步再现了中国学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其失误有四:(1)学史观的时代局限性;(2)学史研究方法的线性思维模式;(3)学史撰写内容的陈陈相因和乏个性化;(4)学史哲学的理论匮乏性。新世纪的中国学史学科建设,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四点;一则加强学史观念的现代转换与学史哲学的理论建构;二则提倡学史研究和撰写的个性化与学史教学的学术自由化;三则注重中国学史学科研究史的研究,客观地评价20世纪中国学史研究和教材都市的历史功过与成败得失,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未来的中国学史学科建设予以科学性的展望;四则加强中国学史研究与教学的专门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学研究会第11届学术年会围绕当代学史和90年代学考察这两个中心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前对洪子诚的《中国当代学史》和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学史教程》实事求是地交换了意见,对写史与学科建设提出了种种构想。后涉及市场经济下的学走向,学全球化,诗坛分化,批语标准,网络学,诺贝尔奖,个人化写作等诸多热点问题,以及对若干题材,体的探讨和作家的个案分析。  相似文献   

6.
学史究竟应该由什么构成?学史历程的主线是什么?1980年代以来,“重写学史”思潮此起彼伏,20世纪末出现了“个体性”或“原创性”的学史观,这是在自律论的学史观基础上,强调了学性和创造性。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构成学史的更加众多和重要的事实,却是继承与改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重写”。  相似文献   

7.
胡适的文学进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文学进化论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来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指出文学“随时代而变迁”,所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不但高度重视文学形式和语言工具的发展变迁,而且充分强调文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一种记载,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奠定了新文学的写实主义基础。胡适同时还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出发,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思想主张,认为白话文学是文言文学的进化,必定优于文言文学,从而替代文言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催生了新文学。  相似文献   

8.
文章学史: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兼论文章学史与文学史的区别与联系贺汪泽自八十年代初重建文章学以来,短短十几年间,产生了一批文章学教材,出现了一批文章学、写作学和阅读学专著。这是令人欣喜亦堪自慰的事实。然而,也无可讳言,文章学研究还仅仅是开始,一些十分...  相似文献   

9.
90年代重写学史的理念“纯学”与“现代性”,与以前学史的政治性相比有自己片面的真理性。然而它却跟以往的学史一样,同样也存在着失范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反思,在不同的学史的竞争对话中,最终达到真正的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10.
进化论学观是学革命的理论基石。它既具有观念性的指导作用,又有方法论上的意义,对学革命的产生、发展及理论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进化论学观作为一种学史观,唯心与唯物、机械与辩证并存,但其合理内涵主要由社会性、革故鼎新的发展观、历史的辩证因素和人的能动性等构成。  相似文献   

11.
“学”是一个包括写作、传播、接受并产生影响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只涉及作品的写作、传播与批评,还包含学观念的演变、作家的活动与交往、社会的学教养和时尚。对曾经发生和存在的学过程进行历时性的研究,就构成了学史学。学史学首先是一门研究学过程,尤其是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的学科。然而并所有的学时代都为学中的过程研究提供了可能,只有明清以后,丰富的历史记载几与档案相埒,而同时档案也最大限度地充实了历史记载,我们才得以从容揭开时间的帷幕,走进学事件和学史情境中去。明清两代丰富的献普真正进入学史过程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于俊青 《现代语文》2006,(11):41-43
阿英是近代国难学研究的开拓,郭延礼先生在《阿英与中国近代学研究》中说:“阿英是在近代学研究的拓荒期用力最勤、成果最多、贡献最大的一位名的中国近代学研究专家。”阿英对近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近代国难学研究。1936年,他在《〈近百年中国国防学史〉自序》中说,我们的学史家“一向只会评章的优劣,争辩谁是正统谁是非正统,早都有‘国家事,管他娘’的成见在胸”,并不重视研究近代以来丰富多彩的国难学。鉴于此,阿英亲自撰写了《近百年中国国防学史》,论述从鸦片战争到1935年日本增兵华北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国难学,遗憾的是这部书稿已佚。但他编辑的《近百年来国难学大系》、《近代国难史丛钞》等作留下来了,这是我们宝贵的学遗产。阿英先生有着高远眼光,其国难学研究填补了近代学史的空白,提供了重新审视学史的崭新视角。然而,阿英之后却鲜有人问津这一领域,我们今天循着先贤的足迹前进,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上海书店出版社印行的《中国大学史》是一部比较特殊的学史作,它是由民国时期出版的八部中国学断代史旧合成,包括柳存仁的《上古秦汉学史》、陈中凡的《汉魏六朝学》、陈子展的《唐代学史》、杨荫深的《五代学》、柯敦伯的《宋学史》、吴梅的《辽金元学史》、宋云彬的《明学史》和张宗祥的《清代学》。这些书原来均是独立写作、分别出版的,完成的年代亦各不相同。如今合为一体,要说理论主张前后如一,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我是一棵树,根在中国 半个世纪之后,重读聂华苓的作品,是希望在学史的洪流底下,倾听那些被淹没的声音。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学,在两岸的学史论述中,对女性作家书写的表述几乎在反共及怀乡学之外,乏善可陈。其实,恰是聂华苓、孟瑶、林海音等常在副刊发表作品的女性作家构成了本时期学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一代有一代之学”及传统的学退化论观念的影响,自近代以来对清代学的评价一直偏低,尤其是传统诗方面更是如此。本从中国古代学史的发展及其近代转型着眼,简要地论述了清代学的历史特征、分期及学史地位,对学术界研究不足的传统诗的发展和变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武侠小说与文学雅俗之分的文化机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中国学的内部运作方式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传统化中的学统、政统、道统的运作方式决定的,学的雅、俗之分及其在学史上的意义与价值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学的化意蕴决定了学的性质和特点.也决定了一种学形式在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中国学史的叙述在吸取前代和前期学史写作得失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着对学史的认识,以多元化的姿态不断丰富着学史的存在。他们的进步值得肯定,而困惑之处也值得反思,要改变困惑的局面,须求新“变”。求变的因素很多,我们的视点有三个:作方法论上的更新,学本位的回归,读接受的纳入。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后十七年,是王维学史地位的最低点,学评价所依据的是社会历史、阶级立场和道德伦理的标准,致使学史的写作偏离了学的视界。可是,非常有意味的是,即便是竭力贬低王维的学史。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他与李、杜比较。其实,王维是不同于李、杜的一种化模式和人格范型。王维能不能与李、杜并列,都是通过比较而存在的,是‘史’的意志。每一个时代对学史的理解都是相对的。当下盛世太平的特点。在接受期待上也逐渐显示出与盛唐相一致的地方,时代使人们的观照视角发生变化而必然导致对学史的认识发生变化。王维的学史地位到了公正评判和客观重写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9.
有一本韩国学写的韩国现代学史,在脉络分明的叙述中流贯着一股高屋建瓴的理论气势。可是读过之后,韩国现代学究竟是怎样一种状况,却仍旧不甚了然。看得出来,很在意自身的理论感受,竭力按照时髦的理论观照历史,把抽象出来的结论告诉读。然而,由于忽略了对学经典的感受,便使得学史成为一系列历史事件的链条,也变成后来的理论的演习场,阅读效果与要介绍学史的意图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20.
在学史研究中,论选编不仅是信息载体,而且也体现了选编的学术眼光和治学风格。王锺陵教授以独到的眼光对20世纪中国学史研究的论进行了选编,阅读其《二十世纪中国学史论精粹》,可以引起我们对学史论集的编纂方式和特色等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