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审美活动的极致,文艺审美创作活动,尤其是要真正达到文艺审美创作的顶峰,以创作出永不凋谢的艺术奇葩,审美创作主体则必须具有超乎常人的、旺盛的审美创作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创作主体所必须具备的这种审美创作能力进行过多方面的论述。本文拟对其审美智能观中所涉及到的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直觉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传达能力等智能因素的  相似文献   

2.
声乐演唱包含了情感、思想、字词以及声音等多种因素,审美想象及情感表现在声乐演唱中均有着重要的作用。演唱者对作品的深刻理解、演唱以及二次创作等,均离不开审美想象及情感表现。文章对声乐演唱中的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进行阐述,着重分析了二者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声乐演唱需要将审美想象与情感表现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展现音乐作品的意境,增强声乐演唱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移情”是客观现象作用于人的大脑而引起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能动反映的过程。它主要通过审美主体在审美欣赏与创作中的联想和想象而产生。联想的形式有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相似联想等;想象有创造性想象与再造性想象。移情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是形成艺术构思的必要条件;从艺术传达(表现)来看,以移情心理为基础的一些表现手法与技巧对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吉普赛女性形象作为"自由"的象征,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美学追求。而吉普赛女性形象与吉普赛女子的真实情况迥然相异。究其原因,创作主体因审美感知而形成审美表象,主体在审美情感的驱动下,进一步展开审美想象。诸多吉普赛女性形象,是创作主体借助审美想象的"完形"手法,亦真亦幻地塑造出来以表达其内在精神的追求。具体表象中渗入了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态度后,作为审美意象的吉普赛女性形象随之而生。  相似文献   

5.
想象的文化记忆--论怀旧的审美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怀旧与回忆有同有异,在审美创作、审美接受和审美情感三个层面上,怀旧体现了其作为一种审美心理的独特性。怀旧是一种建基于回忆之上的价值甄别和想象构造,是一种想象的文化记忆,怀旧感是伤感与优美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一个是"才子之笔",一个是"著书者之笔".但是两者的审美想象和理性现照之差异较为突出,<聊斋志异>用审美想象征服了读者,而<阅微草堂笔记>却因过多的理性观照稍逊风骚.从小说创作理论上探究原因.主要是二人创作的出发点不同、所持的体裁观不同、作者的审美想象与理性观照不同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李梅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3):70-71,,80,
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必须以对原创作品的情感体验、理解领悟及想象为基础,以表演的技能技巧及其运用为必要条件,并且使上述两者完善结合,才能使二度创作的审美再创造产生更好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8.
音乐审美体验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是音乐审美者在创作和欣赏音乐作品时所产生的心理上的想象、感受、理解的活动,其中由这种心理活动所抒发的审美者的情感与想象对音乐中的审美体验产生了尤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量的前人实践结果例证的方法,阐述了人们在创作和欣赏音乐艺术作品时自身和对被观察者的一系列的思想倾向和反应,论证了情感性、想象性与音乐审美体验的关系,得出了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创作者和欣赏者由内心的情绪与思想所引发的情感性与想象性在其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红旗谱》所蕴涵的现代性因素分析,揭示出作者基于一种对未来民族国家的想象立场上的创作动机,并在拉开审美距离后,对其进行审美价值的重新判断。  相似文献   

10.
张宝魁  马清珍 《教育》2013,(11):52-53
儿童审美能力发展是儿童美育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从亲子欣赏——多通道帮助幼儿审美感知,亲子游戏——激发幼儿审美想象,亲子创作——促进幼儿审美创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正> 从审美创作的实践意义上说,审美想象属于文学写作的一种最基本的操作技能。高尔基认为:“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手法之一。不能象我们某些批评家那样把作为操作法的技巧同形式的概念混为一谈。想象要研究和选择材料的过程,并且最终地使这个材料形成为活生生的、具有肯定或否定意义的社会典型”。高尔基的这段话,既指出了审美想象是文学写作最重要的手法之一,又阐明了审美想象在文学写作  相似文献   

12.
音乐创作心理研究属美学范畴。创作者的潜意识受到客观事物的激发产生灵感,通过人们的想象,使之在审美过程中充当感情因素与理性因素的桥梁,并凭借联*想创作出优美的音乐,使欣赏者产生共鸣。这个创作过程,情感的投入与抒发,是极为*关键的。可以这样说音乐创作是创作灵感凭借想象、联想、幻想,让勃发的情感转化成*的组合,形成创作者的审美表现。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29):177-178
美术课程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审美、创作的积极兴趣,激发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普遍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相似文献   

14.
美术欣赏课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的机会,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体悟作品的精神内涵,提高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15.
在创作与欣赏过程中,审美想象力与创造性没有根本的差异,无论把一片景物转化为内心意象,还是把作品转化为内心意象的过程,都是把物质材料创造成精神产品的过程。审美想象力对创新能力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  相似文献   

16.
声乐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声乐演唱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其主要是以人声为乐器通过音乐和语言相结合诉说情感,并使人们获得美的感受的艺术表现。声乐演唱中的审美想象和情感表现是演唱成功、使声乐演唱具有艺术魅力的重要的条件,所以在声乐演唱中情感的表现和审美想象的运用对歌曲的创作内涵和艺术魅力的展现具有重的意义。下面本文重点进行分析情感表现和审美想象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神话作为一种文学样本,具有形象美、意象美、想象奇特等审美特征,对于神话审美特征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民族文化的审美趣味,从而把握中国文化的审美根基,更好的创作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学创作中心理定势与审美超越互动的问题,学术界尚缺少研究。本文认为:创作主体的生命驱力及在社会实践中完善起来的向往自由的创造天性,是其互动的直接的动力来源;创作主体综合多种自身因素的自足而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及其功能,是互动趋向平衡又打破平衡并产生正面效应的内控机制;创作主体艺术思维的综合作用和多层次运动,是互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创作主体的想象、灵感、无意识等心理因素的作用,是互动的具体动因。同时,心理定势与审美超越的互动无论是对创作主体自身建设、对创作的顺利完成,还是对文艺作品审美价值的提升均具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艺术想象、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艺术形象、审美意境等方面初步论述苏轼的创作理论,并指明了解他的创作理论对于更好的理解语文教材中苏轼文学作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诗歌审美想象有三个特点 ,即在审美想象中审美的间接性大于直接性 ,审美的概括性大于个别性 ,审美所指的明确性大于感受性。诗歌审美想象有两种类型 ,即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对诗歌进行审美想象也是一种能力 ,要形成这种能力 ,就得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