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3要会分析评判幼儿“告状”的内容幼儿“告状”的内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道德判断力、道德评价及其个性等都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小班幼儿还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告状”的内容多与自身利益有关,要求老师保护、帮助解决的强度高;中班幼儿的认知、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有了发展,其“告状”内容开始转向注意同伴的行为规范;大班的幼儿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则,而且善于观察和关心周围的事物,所以其“告状”内容更多的是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告状”现象是幼儿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积极表现。作…  相似文献   

2.
在学校或幼儿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碰到儿童“告状”的情况,对此,老师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应分清幼儿“告状”的动机。“××拿我的东西。”“××昨天打我了。”这类“告状”的儿童常是弱者,他们抵制不了对方的欺侮,就想到老师那里寻求保护。“××今天打××了。”“××上课下位了。”这类“告状”的儿童,常是爱打抱不平的,想以此来得到老师的表扬。“××上课玩东西。”“××说脏话了。”“××在老师讲课时偷偷写作业。”这类“告状”者,平时爱盯着别人,常有整别人表现自己的欲望。当老师批评“被告”的同学时,他们脸上…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向家长、教师及相关长者“告状”的行为,幼儿的这种行为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具体地说,它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幼儿大量“告状”行为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而且往往会因教师处理不当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与人的正常交往。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分析,一方面让更多的家长、教师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特点,以便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  相似文献   

4.
“老师,吕哲又打我了”“老师,杨震拖玩具了”,类似这样的告状,我们老师经常遇到,那么该如何看待孩子们的告状呢?幼儿的告状无非有两种,一种是“xx打我了”“xx抢我的玩具了”,另一种是“xx和xx打架了”“xx抢xx的玩具了”。第一种情况是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反应。当别人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而自己又无力制止时,孩子就向老师求援,老师应及时作出正确分析和引导,不要让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出现第二种情况时,更不能置之不理或不给一个好气:“你怎么这么爱管闲事…,”因为这正反映了幼儿把同伴的行为与老师家长平时教导…  相似文献   

5.
“老师,我的鞋带掉了。”“老师,××打我。”“老师,我要小便。”……幼儿为各种小事频繁告状,教师“两耳不得清静”,忙得晕头转向,还是顾得了这而顾不了那。这是在幼儿园常见的现象。我觉得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不能只在幼儿身上找,还要在教育者的教育方法中去找。比如说,教师认为帮小朋友扣钮扣、系鞋带是自己份内的工作,因此有求必应,而没有主动去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和互助精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幼儿对老师的依赖性。鞋带掉了,  相似文献   

6.
在近期所作的一项关于师幼互动行为的研究中,我们观察到,在以幼儿作为互动发起者的师幼互动事件中,“告状”行为占26.4%,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行为。不仅如此,告状还是所有互动行为中最复杂的一项。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认为自己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时发起的互动行为。之所以说它复杂,是因为这种互动行为必将牵涉到三个主体,即“原告”、“仲裁人”、“被告”。告状行为  相似文献   

7.
刘晓晔 《福建教育》2011,(10):28-29
幼儿教师很容易发现,幼儿很爱告状。“老师,XX抢我玩具!”“老师,XX不让我擦桌子!”“老师!”“老师……”教师听得多了,自然也就习以为常。然而,认真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幼儿的告状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8.
幼儿园老师每天都在扮演多种角色--魔法师、小丑、故事大王,甚至断案的“法官"。“老师,他打我。”“不是,我没有,是他先打我的。”“老师,谁又打谁了。”“我没有打他,他打我,我才还手的。""老师,X X把垃圾扔地上了。”一件"官司”接着一件"官司",严重影响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清官难断家务事,断多了也会没有耐心,直接说“以后别告状”,可也只能维持半天甚至很短的时间。幼儿园老师们如何不当“法官”,有没有办法让幼儿自己学会处理同伴矛盾、不计较一些小事呢?  相似文献   

9.
<正>“告状”行为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在幼儿园中,中班幼儿告状现象比较突出。面对幼儿各种不同类型的告状,幼儿教师会出现应接不暇并且疲于应付的状态,面对这种状态怎样正确地处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基于此,对中班幼儿不同种类的“告状”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幼儿园中班幼儿常见的“告状”行为及家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向老师和家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碰到幼儿告状的现象。例如,“老师,XX推我了。”“老师,XX捡地上的脏东西了。”……面对幼儿的告状,老师经常会用两种处理方法:一是敷衍了事,随便应付一下幼儿;二是问清楚事情的原因,把被告幼儿训斥一顿。然而,这两种方法都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时还会助长幼儿告状的意识,增强幼儿告状的动机。  相似文献   

11.
何彩云 《文教资料》2014,(15):124-125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经常遇到幼儿告状行为,面对幼儿一天出现无数次的告状行为,教师是否分析过告状原因?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良好同伴关系?作者从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出发,结合《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从事幼儿教育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小孩子最爱告状!幼儿喜欢告状,与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幼稚的心理状态有关,是儿童发展时期的一个特殊现象,对此老师一定要正确和区别对待。实际上,老师只要了解了幼儿告状的种种心态,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就比较容易了。幼儿告状的心理状态是什么呢?一、试探心理。这类告状主要是幼儿用以试探老师对某一行为作出的反应,判断这一行为的正确与否,从而决定自己的选择。如小朋友都在安安静静地叠手绢,露露来告诉老师:小刚到动物角喂鱼去了。这时如果老师只答应一声“知道了”,而不采取措施,露露…  相似文献   

13.
相信每个老师都曾遇到过这类事情:上课时,所有小朋友都在认真听讲,却有一个幼儿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某某踢了我一脚”;游戏时,时不时有幼儿说这个小朋友不乖或那个小朋友又在哭等,让教师觉得焦燥万分却又不能忽视,每每为处理这些小事而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其实,孩子的这种“告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现象,“告状”的目的和动机很多,有的是受了欺负想寻求大人的保护;有的是检举他人,希望成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  相似文献   

14.
2要会分析评判“被告”幼儿的行为表现有“告状”者就有“被告”者。在幼儿园里,不少幼儿常常被告状,有的被告频率高,有的被告频率低。不论哪种情况,老师都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评判,这是正确对待“被告”,正确处理问题,正确实施教育引导的前提。从哪些方面分析评...  相似文献   

15.
正促进幼儿健康情绪的发展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不少幼儿的情绪情感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有的会因为一点小事、一句话就号啕大哭;有的与同伴发生争执未占上风,便会寻找机会进行"报复";有的觉得别人比自己好就不开心,老是向老师"告状"……而不少家长片面地重视知识教育,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幼儿健康情绪的发展不容乐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优秀绘本的内容与形式对培养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很有帮助。难度适宜、  相似文献   

16.
为了减少幼儿间打打吵吵事件的发生,我经常教育他们,有事告诉老师,老师会帮你们解决的。于是,幼儿成天“老师、老师”喊不停,芝麻绿豆小事都要向我反映。有的幼儿还把这些芝麻绿豆小事告诉父母。而有些父母,也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到幼儿园,在老师作了“一定去解决”的保证后还觉得不放心。  相似文献   

17.
事例——放学了,家长都来接自己的孩子。明明的爸爸一进教室,小朋友就把他团团围住,并七嘴八舌地告起状来:“明明今天打我了”,“明明今天把我推倒在地上”,“明明把我的玩具扔破了”,爸爸一把拉过明明……父母不当的话——“你怎么又打小朋友,这么不听话!你看,这么多小朋友告状,看爸爸回去怎么揍你,把你关到小房间去!”《纲要》链接——儿童攻击性行为是由于同伴交往方式不当而产生的。社会目标领域指出,要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各种形式的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民主、平等、公正、协商等社会品质的发展。老师…  相似文献   

18.
<正>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指幼儿认为自己受到同伴的欺负或者发现同伴的行为违反了教师的要求时,为了阻止同伴的行为,主动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1]告状行为是幼儿的一种心理表达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新手教师(教龄在1~3年且暂无职称的教师)如果缺乏正确的策略应对,不仅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还会阻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从师幼互动的角度出发,探析新手教师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鹏飞 《家教世界》2013,(8X):11-12
<正>在幼儿园中,幼儿向教师告状的现象十分频繁。如何对待这种现象,根据幼儿心理需求,认知水平来正确教育,是幼儿教育中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工作实践中了解到,幼儿告状的特点有以下几种:幼儿告状与幼儿的认知发展,道德判断能力有关。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则,善于观察,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年龄越小,告状的频率越高幼儿告状与年龄特点有关。小班幼儿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告状的内容多属于与自身利益有关的,要求解决的强度高。如:面对桌子上摆放的一筐玩具,小班幼儿会不顾一切(如游戏规则、取放顺序等)先抢一些过来,尽管抱在胸前不玩,也还要再去拿。其他同伴看  相似文献   

20.
别来告状     
“老师,小宇又打我了。”“不是的,老师,是小志先用脚踢的我!”学生又来告状了,当班主任以来,最令我头疼的就是学生来告状。双方都有各自的理,很多时候根本分不清谁是谁非,经常把我这个当老师的也搞糊涂了。为了避免“告状”整天围着我转,我在班里郑重地宣布:别来告状!“别来告状”虽然已作为一条班规,但学生却做不到,“告状”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学生遇到一点儿小事都要来找老师呢?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告状”看上去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品质问题。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于以“我”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