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何彩云 《文教资料》2014,(15):124-125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经常遇到幼儿告状行为,面对幼儿一天出现无数次的告状行为,教师是否分析过告状原因?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良好同伴关系?作者从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出发,结合《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是指幼儿认为自己受到同伴的欺负或者发现同伴的行为违反了教师的要求时,为了阻止同伴的行为,主动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1]告状行为是幼儿的一种心理表达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新手教师(教龄在1~3年且暂无职称的教师)如果缺乏正确的策略应对,不仅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还会阻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从师幼互动的角度出发,探析新手教师应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告状”行为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在幼儿园中,中班幼儿告状现象比较突出。面对幼儿各种不同类型的告状,幼儿教师会出现应接不暇并且疲于应付的状态,面对这种状态怎样正确地处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基于此,对中班幼儿不同种类的“告状”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幼儿园中班幼儿常见的“告状”行为及家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向老师和家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近期所作的一项关于师幼互动行为的研究中,我们观察到,在以幼儿作为互动发起者的师幼互动事件中,“告状”行为占26.4%,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行为。不仅如此,告状还是所有互动行为中最复杂的一项。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认为自己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时发起的互动行为。之所以说它复杂,是因为这种互动行为必将牵涉到三个主体,即“原告”、“仲裁人”、“被告”。告状行为  相似文献   

5.
3要会分析评判幼儿“告状”的内容幼儿“告状”的内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道德判断力、道德评价及其个性等都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小班幼儿还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告状”的内容多与自身利益有关,要求老师保护、帮助解决的强度高;中班幼儿的认知、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有了发展,其“告状”内容开始转向注意同伴的行为规范;大班的幼儿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则,而且善于观察和关心周围的事物,所以其“告状”内容更多的是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告状”现象是幼儿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积极表现。作…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91):193-194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自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突出目的是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极为常见,通过揭示幼儿告状意识的结构和告状行为体验的情境性内涵,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教育学反思。作为童年基本现象的幼儿告状行为,其背后充满着交织的矛盾:在遭遇困境的呼喊中,幼儿本身是“弱小”却又是“强大”的;在渴望被爱的表现中,师幼关系是“亲密”却又是“疏离”的;在守护内心的秩序中,告状行为既是对班级规则的“保存”却又是某种意义上的“瓦解”。以教育现象学理论来审视幼儿园告状行为的复杂性,有助于教师理解告状行为在幼儿自我建构中的成长性意义,最终提升教师的教育机智。  相似文献   

8.
爱告状,这是幼儿表现出的带有普遍性的行为特征,许多家长和教师为此发愁,担心孩子思想品德有问题。 其实,这只是幼儿接触生活,寻求心理平衡的表现:是幼儿认识社会,解决疑难问题的方式。幼儿的“告状”,并不都具有“告发”的意思,家长和老师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观念里,“幼儿同伴冲突”往往是消极行为的代名词。随着时代发展、知识更新,这些所谓的“消极行为”在现代教育观中被重新赋予了积极的意义,即在幼儿生活中,同伴冲突也是有教育价值的。家长要想正确处理幼儿同伴冲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分析幼儿同伴冲突产生的原因,明确幼儿同伴冲突的特点,了解幼儿同伴冲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揭示了教师在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了影响教师应对的相关因素,同时根据实地观察和访谈为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提出了相应策略,希望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应对幼儿告状行为。  相似文献   

11.
王静静 《考试周刊》2022,(7):159-162
告状行为在幼儿时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之一,是幼儿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行为,同时幼儿时期是幼儿能力发展最为重要阶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缺少正确的应对策略,不利于幼儿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一方面有效地解决幼儿告状行为,为提高幼儿园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等提供了参考,为教师有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给予一定的帮助;另一方...  相似文献   

12.
幼儿告状行为在小班比较常见,这些告状行为看上去事小,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师幼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也会对孩子的性格和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正确了解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教师不能不当回事,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你们的孩子今天中午不睡觉。”“今天画画你们的孩子画得一塌糊涂。”“他今天又打小朋友了。”类似这样教师在幼儿家长接孩子时,向家长告状,诉说幼儿一夭犯下的错误的现象,经常可以看到。我认为教师的这种做法有不妥之处。首先,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都较差,犯错误是难免的。老师应帮助幼儿分析问题,改正错误,而不宜简单地以“告状”的方式来解决,从而把问题推给家长。其次,老师向家长“告状”,往往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有的孩子家长性格粗鲁、脾气暴供,听到“告状”后就对孩子进行体罚。这些孩子一旦犯错误后…  相似文献   

14.
孩子在幼儿园里,与同伴不管发生什么大事小事,总爱求助于老师,这就是所谓的“告状”。我认为幼儿告状是对老师的信任,因此,对幼儿的“告状”要加以区别、正确引导,教幼儿学会如何“告状”。 一、要热情帮助同伴。有些小事本来相互间是可以解决的,如“老师××摔倒了”,或者“××鞋  相似文献   

15.
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的某些行为会影响幼儿交往能力的习得,影响幼儿在同伴中的地位。下面我来分析几种教师行为误区。误区一:多次当众批评小班的梁梁热情活泼,乐意和同伴交往,但每次和小朋友一起玩,就会有小朋友来告状,说梁梁打人了或扔玩具了,等等。老师免不了当众批评他几句。  相似文献   

16.
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发生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的人际行为。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者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23):191-192
在幼儿园里,幼儿和老师的互动除了保育和教育工作外,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与教师互动最频繁的事,是幼儿向老师传达信息的重要渠道。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的这一行为和更有效科学地帮助教师处理幼儿的告状,研究者对3-6周岁的小中大班进行观察研究,记录告状行为的案例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不同年龄班级告状行为的原因、目的、告状时所用的方法、被告幼儿的反应及老师的应对方法的区别,通过对不同年龄班级幼儿的告状行为分析尝试提出更好的有针对性的策略,帮助教师针对不同年龄班级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老师,吕哲又打我了”“老师,杨震拖玩具了”,类似这样的告状,我们老师经常遇到,那么该如何看待孩子们的告状呢?幼儿的告状无非有两种,一种是“xx打我了”“xx抢我的玩具了”,另一种是“xx和xx打架了”“xx抢xx的玩具了”。第一种情况是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反应。当别人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而自己又无力制止时,孩子就向老师求援,老师应及时作出正确分析和引导,不要让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出现第二种情况时,更不能置之不理或不给一个好气:“你怎么这么爱管闲事…,”因为这正反映了幼儿把同伴的行为与老师家长平时教导…  相似文献   

19.
36岁幼儿刚刚开始接触社会,由于自身知识与经验的欠缺,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违反规则的事情,常常会通过告状方式依赖他人解决。幼儿告状是其众多行为偏差中的一种普遍行为,鉴于此,首先简述了幼儿告状的内涵及动机,然后说明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及特点,接着指出处理幼儿告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幼儿告状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处理幼儿告状的对策,希望老师与家长能深入了解幼儿心理,掌握正确处理幼儿告状的方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7,(11):192-193
无论是在幼儿园里还是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向老师、家长及相关长者告状,幼儿爱告状这一行为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也是这一阶段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之一。然而大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知识层次等方面的不同,在告状方面也存在着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