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迭遭贬谪使苏轼溶入了现实生活,根植于社会实践中。体察民情,关心民瘼,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政治受挫,思想成熟,是他文学创作的灵感。贬谪是"根",文学成就是"果",贬谪促成了苏轼辉煌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2.
李子孝 《教师》2012,(10):119-120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当你注目唐诗宋词这两座高峰上时,"贬谪"一词会时时跃入你的眼帘。可以说,唐宋文学史就是文人的贬谪史。如果你列出此期文人的遭贬名单,肯定会使你触目惊心,也会使你在无限痛惜之余陷入深思中。由于他们的个性不同,所处环境不同,被贬后的遭遇也就各不相同。唐宋贬谪文学记录了唐宋文人的贬谪史,唐宋文学的全面繁荣同样离不开唐宋贬谪文学。  相似文献   

3.
贬谪是中国文学重要题材类型之一,屈原、柳宗元是贬谪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的创作鲜明地标划出贬谪文学在情感内涵和表现技巧等方面的发展里程,也预示着贬谪文学研究的敏感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贬谪是中国文学重要题材类型之一,屈原、柳宗元是贬谪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的创作鲜明地标划出贬谪文学在情感内涵和表现技巧等方面的发展里程,也预示着贬谪文学研究的敏感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华裔文学成为文学研究的热点和中外文学课程的必读书目。但中外华裔文学的讲授却存在一个共性顽疾:即教学囿于族裔性的"本土中心主义"文化批评视角,忽视了文学固有的审美价值。华裔新作品内含的超越族裔性的普适伦理价值观及生态思想等文学审美因素,证明了华裔文学教学研究走出单一"唯文化批评",转向多元批评的可能性。"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为实现这一可能提供了可行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唐代贬谪文学是贬谪文人人格的一面镜子,是政治制度的产物。唐代的贬谪文人促进了唐代贬谪文学和文化的繁荣,丰富了唐诗的内容。贬谪文人通过对贬谪地的山川、风物、人情的抒写,宦海沉浮的叙述,表达自身政治的失落、人生的悲惨、迁谪的痛楚,以此来表现贬谪文学的主题,因此,促进了唐代贬谪文学和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7.
"空间批评"是以新的空间观念为前提,实现文学研究批判功能的一种新型批评形态。其强调对文学空间的文化解读,关注现代性所造成的空间与文化政治的融合,其从文化身份角度阐述了文学批评的多维属性,并进一步丰富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角度和领域。  相似文献   

8.
贬谪,是中国古代一种很常见的政治现象,贬谪者将其被贬谪的人生感悟和谪居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蕴涵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因而称之为贬谪文学,这是一种在内容情感上独具特色的文学体式。但“贬谪”在历史上,又可以称为“左迁”、“贬”、“流”、“谪”等,于是,研究界便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称谓,或称之“迁谪文学”,或称之“贬谪文学”、或称之“逐臣文学”,其实,它们各自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并不一致,应予区分,以便能较准确地指称和描述贬谪文学这种特殊的文学体式。  相似文献   

9.
贬谪是封建统治者对罹罪官员的惩罚,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现象,贬谪文学是政治制度的产物。唐贬谪文学是唐代士人人格的一面镜子,唐代的贬谪文人促进了唐贬谪文学和文化的繁荣,丰富了唐诗的内容;贬谪文人通过对贬谪地的山川、风物、人情的抒写、宦海沉浮的叙述,表达自身政治的失落、人生的悲惨、迁谪的痛楚,以此来表现贬谪文学的主题,其创作手法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10.
我们经常能听到社会各个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批评、建议。其中,涉及文学欣赏的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有人认为"现在的文学欣赏没有什么文学味儿,学生当然不爱学"。更有人建议"文学欣赏应当成为语文课的主体"。这些批评和建议都涉及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文学欣赏》课教学方法应该如何改革。  相似文献   

11.
文学批评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文学批评也需要批评,也需要专门的研究,对批评的批评或对批评的研究,不但有存在的理由,而且应该受到特别的重视。于是,批评成为了研究对象,国内的"文学批评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现有的文学批评呈现出了专业批评、媒体批评、网络批评三局鼎立的局面,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的文学批评理想状态应该是开放性的社会历史批评,文学批评在未来的发展应该是多元的。  相似文献   

12.
夏伟刚 《文教资料》2007,27(35):17-19
唐代众多的贬谪诗文,从题材、体式、风格等方面都超越了中国贬谪文学的传统,不仅增加了唐代文学的浓度、厚度和光泽美感,而且对后世贬谪文学的发展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语境"成为文学批评与研究之中的一个常用术语,不仅是因为语言问题,而且是因为文学问题历来都不是孤立的,甚至还可能与许多非文学的问题相关。因此,从特定的文学语境出发或将文学放在特定语境之中进行评介就成了批评界司空见惯的做法。这种文学批评,我们暂且称之为语境批评。然而在语境批评之中,"语境"给批评者提供某种论证视角和理论支持的同时,也常常使批评者面临诸多的质疑与困惑。  相似文献   

14.
王瑛 《文学教育(上)》2011,(19):101-103
"十七年"文学是一个政治革命时代的文学,在文学政治化压力之下,文学的人情、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在"十七年"文学中备受打压,但是在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中,对人道主义的探索并没有停止,丰富了"十七年"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5.
生态批评的阐释功能主要包括对文学文本内容的阐释和叙事形式的阐释两个方面。关于生态批评内容的阐释,批评家虽然要以生态意识重新观照中外文学经典,但更要关注的是立足中国现实写作的"生态文学";关于生态批评叙事阐释,应该认识到小说叙事形式本身也有其独特的意义,是"有意味的形式",应坚决反对生态文学创作和生态批评的运用的"语言工具论"色彩,要更注重对小说叙事形式的打磨,以促进中国生态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宋元时期科举文批评中经常出现"格"这一术语,南宋科举文批评中作为术语的"格",主要是从文章的方式、方法上进行论述的;元代科举文批评中所使用的"格",更多的则是从文学风格入手,文章学的意义更为突出。元代文学风气影响对"格"内涵的稳定,起着非常明显的作用,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范畴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最终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稳定的文学批评范畴——格调。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1985年是一个"方法年",是一个转捩点。那一年,各种文学期刊,文学界各相关单位纷纷介入到文学批评方法的引进与批评场域的建构中来,推动了1985年批评"方法年"的形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提出引发了后来重写文学史的大讨论,为文学史书写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具有典范意义。1985年,先锋小说、寻根文学等的出现开启了当代中国多元的文学时代,成为日后许多文学支流的源头。  相似文献   

18.
刘勰"奇正"思想的批评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独立地使用"奇"与"正"来批评文学要素,二是运用"奇正"的辩证关系来进行批评。作者认为在文学批评过程中"奇"与"正"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应该在文学创作领域或批评领域随时注意"奇"与"正"的相互转化,并灵活地以此来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潮传入中国。在历经20多年的理论研究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译介引进"、"批评实践勃兴"及"研究深化"三个阶段。在此期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断地被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们源引、借用、改造,最终被有效地植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之中,成为现当代文学批评多元格局中的一员,初步发展成为一个富于特色的学术领域,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推动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美国新批评家兰色姆的文学批评理论是教育权力的话语产物。他反对传统学者脱离文本的教学和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在重视历史研究的前提下回归文本,是非形式主义的"回归文本论",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文学教育理论。他把文本分为"结构"和"肌质",两者彼此依存、交互影响,著名的"本体论批评"就是在结构之中进行肌质批评,找出诗歌言说。当下中国大学的文学教育严重脱离文本,实质上正处于美国新批评之前的历史阶段,因此补上兰色姆以及新批评这一课应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