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杨万里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活法”诗人,其诗在《沧浪诗话》中独列一家,严羽称之为“诚斋体”。“诚斋体”诗被严羽单独列为一家,缘于它鲜明的特征:活、奇、趣、俗。那么,杨万里如何将“雅”与“俗”调剂在诗歌创作中,从而形成独具创格的“诚斋体”的呢? 说到“雅”,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杨万里的诗学渊源在哪里?南宋诗坛上,凝定的江西诗派模式影响极大。杨万里与同时代的陆游、范成大等诗人走的是相近的师承道路。他在《荆溪集自序》中说:“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这里说的“江西诸君子’包括黄庭坚、陈师道、曾几等人。而…  相似文献   

2.
杨万里不仅是著名的诗人,实际也是有较深造诣的理学家。他的《诚斋易传》、《心学论》和《杨子庸言》等学术著作皆对理学有所发明,理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他关于诗歌教化的诗味说,尤其是他的诚斋体诗歌风貌的形成,都与他的理学观物理论、理学人生境界思想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3.
南宋著名文学家杨万里的诚斋体诗清新明快,妙趣横生;其诚斋词虽然数量不多,亦不大为人注目,但令人赏心悦目,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4.
<正> 宋室南渡以后,诗坛上活跃着“中兴四大诗人”尤柔、杨万里、陆游、范成(?)。而杨万里时名尤高,姜特立在《谢诚斋惠长句》中称:“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的确,杨万里的“诚斋体”活法诗,在当时和后代诗人中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观贵刊1990年10期王为民文章《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之瑕》,说杨万里之《初夏睡起》诗“引错了三个字”,“‘留’应为‘流’;“‘软’应是‘溅’”;“‘与’也错了,应为‘上’”.此说不妥!只要稍微读几本古书的人就知道,古人诗词之类有不同版本流传,字句不尽相同,不能随便否定猜疑。我读的《诚斋集》(杨万里号诚斋)全诗确为这样:  相似文献   

6.
联系宋代特殊的时代环境,我们发现禅宗给杨万里“诚斋体”带来了超然无碍的禅意情趣。杨万里通过对禅的体证,将禅宗随缘放旷的情怀引入了其诗歌的创作,化解了时代给诗人带来的价值困惑和精神危机。“诚斋体”的禅趣具体表现为空明的人生境界、随缘的生活态度和幽默的审美情味。  相似文献   

7.
说"交"情     
清人袁枚的《峡江寺飞泉亭记》中有"如倾盖交,虽欢易别"的句子,杨万里《诚斋诗话》中说:"孔子老子相见倾盖,邹阳云:‘倾盖如故’。"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中说:"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  相似文献   

8.
从宋诗发展史上看,尤、杨、范、陆中兴四大诗人的出现,可以说是继北宋欧、王、苏、黄之后宋诗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如果说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成就以陆游爱国主义歌唱为突出代表的话,那么在诗歌领域中具有独特风貌、并产生巨大反响的则当首推杨万里。陆游曾推服道:“人言诚斋诗,浩然与俱东。字字若长城,梯冲何由攻?”“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①由于杨万里在创新诗体上有独特成就,严羽在《沦浪诗话》中把他的诗歌称为“杨诚斋体”。  相似文献   

9.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诚斋体诗风与当时诗坛的风气迥然不同。他以一颗童心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 ,因此 ,儿童的生活情趣成为诚斋诗关注的焦点 ,诗人的思维方式、心理动态和审美趣味也无不染上了浓厚的儿童色彩。  相似文献   

10.
"诚斋体"可谓是对杨万里的研究重点所在。"诚斋体"的平易自然、清新活泼,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本篇拟就近十年来学者们对杨万里"诚斋体"的研究进行综述,阐述"诚斋体"研究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并根据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大胆预测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论异于西方文论及现代文论的重要理论之一。曹丕首开先河,引“气”而入文论,建立文学主体论。以“气”贯通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体系,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面对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文论的丰富资源,中国当代文艺学研究鲜有原创性的进展,如何有效地摆脱这一困局?文学批评家胡河清给我们揭示了一种可能的研究向度:立足本土的文化传统,将中国文论的精神充分内化,使自己成为传统的一部分;“回到事物本身”,面对具体的创作实践,解决实际存在的理论问题;重返审美体验的文学批评,打通中西古今,建构有根柢、有灵性、有活力的文艺学。  相似文献   

13.
坚守和捍卫一种文学的精神——《作品与争鸣》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0年代以来,文学期刊处在变革之中,许多文学期刊甚至由此步入了困境和危机。但《作品与争鸣》杂志不为风潮所动,坚守着自己的文学认同和精神承担,获得了读者持久的关注。其特色在于:以马列主义文论作为《作品与争鸣》办刊过程中的一条思想主线;以文学的力量,为底层寻常生命而歌,向现实困境发力;以“争鸣”为重头戏,捍卫“原旨”“建设”的文学批评精神。  相似文献   

14.
朱志荣的中国文学观具有强烈的思辩色彩、自觉的理论意识和开放的研究视野。他从自己的文论观和美学观出发,使理论研究与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和批评良性互动,强调中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他把意象视为中国文学的重要表征,认为中国文学从创作到欣赏都体现着基于感性而不滞于感性的领悟方式,从而超越了传统的表现说与再现说的对立;将古代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具体概括为情、貌、言三个方面,指出古代文学中人、文同构的生命意识,论述了作家的个性与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他认为文学史研究要在史实的基础上重视史识,肯定文学史家发现规律的主导意识;认为古代文学研究应该体现当代性,优先阐释在当代能引起共鸣的作品,合理借鉴西方理论,体现当代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5.
明代文论的“复古”思潮,体现了文人主体精神的本源性回归。特别是儒家诗学主体在审美经验的传承中既认识到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又渴望在“道”的“立言”中寻求自我精神家园的建构和生命意识的张扬。  相似文献   

16.
悲剧精神是人们面对不可避免的生命苦难与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精神状态.中国古典悲剧通过苦难的展示,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从悲剧的内涵入手,可以观照中国古典叙事文学,尤其是远古神话及元杂剧,挖掘其中的悲剧精神,这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价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气"说是古文论中一个较重要的批评范畴,其美学价值在于倡导文学中旺盛的生命力、强调艺术与生命的联系.其内涵及理论演变,反映看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性格与文化品味.唐宋诗风之不同,从"气"的角度看,正是"情气"与"理气"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骈文在南北朝时凝结为一个美文学的象征 ,其文体语言结构 ,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规范的仪式 ,也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形式 ,表征着汉字的意化特征和骈文“文”的属性以及中国文化精神 ,有其形式的自足和完满。这种文体语言结构同时受时代精神、时代情绪、社会审美风尚 ,诗性的高涨的影响 ,从而凝结为一种士人文化精神的符号 ,使骈文逐渐走上诗化 ,非功利化和程式化 ,导致骈文不仅有一种不断追求语言新形式的动力 ,同时为其自我否定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简论中国古典文学的悲剧精神——以神话、杂剧等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悲剧精神是人们面对不可避免的生命苦难与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精神状态。中国古典悲剧通过苦难的展示,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从悲剧的内涵入手,可以观照中国古典叙事文学,尤其是远古神话及元杂剧,挖掘其中的悲剧精神,这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典悲剧的审美价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是北宋的文坛领袖,他当时所推动的文学革新运动,尤其是他所倡导的重道的文风,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这可以引导我们从更深的层面上去理解文学的作用与价值。文学具有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与价值,它所表现的道德情操和艺术精神是不可替代的文化内容,尤其是艺术精神,更是其根本价值之所在。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文化整合的时代,新的文化观念已经产生,文化可以分为人文主义文化和理性主义文化。如果说中国文化更多的是体现了人文主义和人文理性的一面,是“使人更加人化”的文化,而文学又于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我们在今天直面现实时,更应该为中国古老的文化感到骄傲,因为我们的文化中,早就由文学的力量而汇聚起来的那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本身就具有不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