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归纳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类型,对于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本质和功能,对于探索激发和强化接受主体动力的实践策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运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可以分主要动力、次要动力、辅助动力。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动力,包括内动力、外动力与合动力,它们共同推动着接受主体内化教育内容达成教育目标的活动。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得到接受主体的充分认可和接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接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达到预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动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是指其接受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的内在动机。统一多样的接受主体动力包括物质利益、获取知识、追求真理和政治参与等方面。研究接受主体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理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从总体上来讲,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动力是其接受机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矿业大学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问卷调查分析,探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特点,找到思想教育和接受教育的契合点,发挥好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双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以便更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是由若干分力相互矛盾运动而生成的合动力.依据不同的视角,接受主体动力类型可分为外在被动力与内在主动力、主要动力与次要动力、长远动力与短暂动力、起始动力与继起动力、有意识动力与无意识动力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类型,有助于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表现形式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实效应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重要因素——接受动力,从结构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动力可分为教育主体的导向力、接受主体的内在驱动力、介体传导力以及环体支持力。"四力"互相影响,互相融合成为一个合力,共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实效。  相似文献   

7.
孙留涛  李秀 《文教资料》2010,(5):215-217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体的施教活动与接受主体的接受活动的有机统一.其接受活动产生的效果受众多因子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动力、外动力因子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自我认知需求、情感性需求、自我发展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审视、接受客体的感染力和接受环境的辅助力六个因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以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起到促进作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结构层面的张力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居安 《教育探索》2005,3(5):76-78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来源于接受主体自身的四类需要。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四类需要并不是处在一个层次上。四类需要诸层面之间不是单一的、平面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关系。探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结构层面的张力关系,对于落实“三贴近”原则,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何飞龙 《教育探索》2011,(10):38-40
马克思宏观需要理论和马斯洛微观需要层次论启示我们:需要是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需要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与满足接受主体的合理需要,应激发接受主体的正确需要,应强化和提升接受主体的内在的自我需要,应驱动接受主体的真正需要.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动力实际上是由来自本体性主体、实践主体和接受主体三个方面的分力融合而生成的合力。三个方面的分力根源于各自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体系中,达到三个方面利益的统一,进而形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动力,必须依赖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