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2年12月,鲁迅在《呐喊》出版时为这部小说集写了一篇《自序》.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研究《呐喊》的思想和艺术,了解鲁迅早期思想和创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本文就《自序》中作者表白的"听将令",联系收入《呐喊》的小说《药》和《明天》的有关内容分析了鲁迅的革命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2.
苗金德 《现代语文》2009,(9):102-104
我们读《呐喊·自序》,往往流于对《呐喊》这部小说的认识和理解,其实,可以扩而广之,它有助于我们读懂鲁迅的人生走向和追溯他之所以成为一代伟人的本源。鲁迅成为一代伟人,在新文化运动前期就已初露端倪,这之后只是在垒高一个伟人的基座。因此笔者以为要认识鲁迅成为伟人的早期生活,《呐喊·自序》无疑是最好的范本,因为鲁迅本人已在有意无意地告诉我们,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向伟人并终而成为伟人的。  相似文献   

3.
《(呐喊〉自序》是鲁迅为自己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写的序文,蕴含丰富的信息,对于我们解读鲁迅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采用细读文本的方式,注重探讨了“寂寞”与“听将令”这一鲁迅呐喊的缘由,父亲的病、国人的病、国家的病这一鲁迅呐喊的客体以及对回忆的抒写这一独特的鲁迅文学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笔者通过对《呐喊·自序》的再度解读,重新探讨鲁迅前期思想体系的发展历程,呈现出鲁迅由实业救国走上文学启蒙道路的人生坎坷经历;构建起鲁迅以国民性批判为核心的人学思想,探究出这篇序言之于《呐喊》以及鲁迅其他作品的史料学价值,为研究者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借鉴,以丰富和完善鲁迅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学习鲁迅不能不学习《呐喊·自序》(下简称《自序》)。《自序》是横亘在鲁迅作品面前的一道槛,不能越过。遗憾的是,众多版本的教材都删去了这篇课文,仅在北京版选修教材中留存。一九二二年底,在北京的旧寓里,鲁迅编完了自己第一部小说,追述了自己走上文学创作的历程,在痛苦和寂寞中进行了严肃而冷静的反思,写下了这篇具有总结性的自序。  相似文献   

6.
新书推介     
温传安 《现代语文》2006,(8):123-123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未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是在改变化的精神……”这是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一段有前“弃医从”原因的解释,也是先生一生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是新文学最早的厚重的果实。其自序,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从中可以看到鲁迅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序文选例典型,以一当十,议论则寓意深广。文章于平朴中掩映着奇崛,锋芒犀利而又不失蕴藉。我以为,本文内容上的最大特色是写出了那个时代典型的追梦的灵魂,而形式上的最大特点则是沉郁的语言风格。这篇序简直可以说是一首风格上与杜甫诗歌相近而更多了一点冷峻的“个人心灵的史诗”。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鲁迅作品,像《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呐喊〉自序》、《祝福》、《拿来主义》、《药》、《纪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等。学生升入初二,已经学过鲁迅的《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虽然这些作品生动有趣、耐人寻味,但是不少学生并不喜欢,他们觉得鲁迅属于上个世纪。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共编入鲁迅的章7篇,分别是《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课本选人的鲁迅章也是7篇,分别是《(呐喊)自序》《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灯下漫笔》《药》《阿正Q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鲁迅小说《呐喊》赋予了新的理解和新的认识,认为《呐喊》是鲁迅对于这个无声中国的振聋发聩的呐喊,呈现出了执著的反封建精神。是“五四”时期寂寞中的呐喊,喊出了具有启蒙色彩的反封建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11.
《〈呐喊〉自序》这篇文章就带有介绍自己生平和思想的意思。这里面反映出相应的时代背景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很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相似文献   

12.
正鲁迅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呐喊》《彷徨》被选进苏教版高中语文十大名著阅读中,分析人物形象是名著阅读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鉴赏人物形象,相信从作者的写作意图中可以略见端倪。如鲁迅在《自序》里写下了一段著名的对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呐喊〉自序>中鲁迅叙述了在S会馆抄古碑的事,通常的解释为:抄古碑是苦闷寂寞,苦苦思索的反映.而且教师讲解时,重点往往落在思索上,对当时鲁迅先生的苦寂有多深,其中有何深刻的文化内涵,并无更多的深究.我以为其中还有话可说.  相似文献   

14.
在呐喊声中探索道路——论《呐喊》的思想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呐喊》是鲁迅先生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现代学和现代现实主义的坚实的奠基石,收集了从1918年的《狂人日记》到1922年的《社戏》等十四篇小说。从小说反映的内容看,《呐喊》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社会和农民思想的真实面貌,反映了旧时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现实,是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后一段时期的一面镜子;但从小说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看,《呐喊》实际上刻划了鲁迅先生探索中国民主革命道路、民族解放道路的轨迹,是鲁迅先生追求梦想的形象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渗透着深沉的人生悲凉和孤寂的况味。其悲既是一种情 ,也是一种理 ;既有困顿的人生失意之悲 ,又有死亡人物的愁苦之悲 ;既有庸众之悲 ,又有孤独之悲 ;悲剧方式将人物、环境等渲染得阴冷而可怖 ,道出腐朽的封建文化对于奴性人格及虚伪的相生相依的影响 ,同时在小说里 ,鲁迅无意间还流露出其天才式的悲哀。  相似文献   

16.
茅盾的《读〈呐喊〉》及时、中肯地对《呐喊》进行了评论。他肯定了《狂人日记》反封建、反礼教的“总宣言”的历史地位,肯定了通过阿Q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等。最重要的是揭示了鲁迅小说思想的深刻性,肯定了鲁迅在形式上的探索,肯定了鲁迅小说对青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呐喊〉自序》中,“寂寞”一闻反复出现,鲁迅先生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叙述揭示了他陷入无边寂寞的主要原因——年轻时梦想的相继破灭。作者在文章开头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然而,经历了幻灯片事件及《新生》的夭折,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被公认为是现代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呐喊》之所以能够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震撼人心的反封建意识外,其全新的艺术手法也不容忽视。其中,对于小说时间艺术的处理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鲁迅的创作以连贯叙述、倒装叙述、交错叙述等多种叙事时间的综合运用打破了中国古代小说普遍采用的顺叙式的连贯叙述方式。  相似文献   

19.
此文是对笔者以《示众》为契机摄取到的关于《呐喊》、《彷徨》一种意义结构的补充论证,笔者认为,在“沉默鲁迅”的《怀旧》以及日记(1912年至1917年)中同样可以看到在《示众》和《呐喊》、《彷徨》的其他作品中存在的一种意义结构,即《呐喊》、《彷徨》富于层次地呈现着鲁迅审视下的20世纪中国现实——一个“生民苦难—社会黑暗—生命虚无”的世界。笔者认为鲁迅的这一思想建构虽则显露在他1918年后的文本中,但却生成于鲁迅的“沉默”时期。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为何要到东京留学呢?我们或许可以从他的《呐喊·自序》找到答案,因为父亲的病,家庭日益贫困,需要把家里的东西典当换了钱买药。“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在这里鲁迅先生用了“侮蔑”一词,在鲁迅先生看来这是非常屈辱的,但父亲还是“魂系归去”,家庭一下子陷入穷困之中。在母亲的哭泣下,鲁迅先生“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去了在当时人们视为“将灵魂卖给鬼子”的南京水师学堂。总结一下的话,因为处于困境,希望走出困境,鲁迅先生才到日本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