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经过十年连续不断地批判俞平伯、批判马寅初、批判胡适,批判胡风,特别是反右派、反右倾,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大都变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年知识分子也是要边改造思想边使用,新中国自己培养的青年知识分子也有一批被打成右派.5 0年代末,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界己呈现万马齐喑的可哀、可悲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1957年5月,中共中央号召知识分子向共产党鸣放各种整风意见,图书馆界专家也被动员起来公开表达意见与建议.但6月8日之后突如其来的反右斗争,竟致数十万知识分子因言获罪,一批图书馆界专家也未能幸免.被打成右派的图书馆专家从此开启了悲惨的人生命运.他们的经历从一个侧面说明,1957年作为一个分水岭不仅改变了知识分子的命运,更是荡涤了知识分子的人格与精神,中国图书馆事业也因此受到损失.  相似文献   

3.
1931年秋,谢党哉同志受党的委派到湘鄂西苏区工作,任《工农日报》主编。当时人手不多,他一个人兼做外勤、编辑和校对。他在编辑中特别注意文字的通俗化,“以前文告是给知识分子看的,尽可掉文,现在的文章是给知识分子看的(知识分子也在内),许多文语不可再用,要用也要经过工农群众了解或改  相似文献   

4.
传播媒介遭到知识分子的疑虑和挞伐古已有之,而布尔迪厄则更直接地表达了对电视的不适感.知识分子让渡给电视的只是自身的媒介镜像,知识分子并不等于知识分子的媒介镜像.由于电视创作集体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与知识分子着力研究的专业问题鲜有重合之处,走上电视的知识分子只会就节目中所涉及的问题提供一些思想的"边角余料",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只是在匆匆浏览一些相关内容之后便开始了"电视言说".走上电视只是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人去完成社会责任,而非作为一个知识人去完成文化责任,而后者才是知识分子得以安身立命、识别自身社会身份的寄托所在.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文化自觉的演变中,张元济、高梦旦、邹韬奋、郑振铎、叶圣陶等出版人作为"少数人"的代表,形成了知识分子的群体自觉,完成了从传统士大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这一转型既以近代出版业为平台,也与出版的现代化同步。在转型中分化出来的两大主流——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成为中国出版业的中流砥柱,也成为近代文化自觉中从"少数人"走向"多数人"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我国知识分子从总体上说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和工人、农民一样,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这是我们党对现阶段我国知识分子的状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之后得出的科学结论,是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一项重大成果.这个结论,在广大知识分子面前提出了新的课题,这就是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许多知识分子也正在思考这个问题.答案只能是,更加自觉地刻苦学习,使自己尽快地树立工人  相似文献   

7.
刘宏 《青年记者》2017,(25):56-57
知道越多就越愿意表达吗? 通常来说,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一个人知道的事情越多,就会表达得越多.在这种逻辑中,知情权就变成了表达权的基础.如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很多人就是这样构建知识分子的,因为知识分子知道的东西多,所以他们理所应当多表达.甚至一些媒体干脆把某些知识分子称为知道分子,形容他们什么都知道.但是,实际上知识和知道之间并不能够画等号,知道往往强调广度,而知识突出的是深度,或者说是专门性.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媒体知识分子倒更像是知道分子.  相似文献   

8.
读书:当代中国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 读书在当代中国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书自然是读书人天天都在读的,但人与人读的书不一样.于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读书,只能先把它界定在通常意义上的文化人、知识分子的读书.比较而言,文化人的意义又更宽泛一些,退而求其次,只说说知识分子的读书.  相似文献   

9.
经过十年连续不断地批判俞平伯、批判马寅初、批判胡适、批判胡风,特别是反右派、反右倾,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大都变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年知识分子也是要边改造思想边使用,新中国自己培养的青年知识分子也有一批被打成右派。50年代末,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界已呈现万马齐喑的可哀、可悲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人日常话语中,很少出现“知识分子”这一用语。美国人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比例很高,但他们很少有人自称为知识分子,也很少有人以知识分子的责任、义务、使命感之类的豪言壮语,来表示贡献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在社会公益事业与政治活动的积极参加者们心目中,  相似文献   

11.
以书为媒,知识分子与图书馆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通过对<读书>杂志30年来所刊载的与图书馆相关的1047篇文章进行分析,发现"阅读情结"一直是维系知识分子图书馆认同的核心因素.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思潮变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图书馆认同的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思想自由的认同",到"以人为本的认同",再到"民主保障的认同".在与社会互动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展示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勇于解放思想、兼济天下、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2.
王英英 《青年记者》2012,(27):33-34
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界定1.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上个世纪80年代,新启蒙思潮过去后,知识分子从启蒙者的神坛走下来。随之开始的狂飙突进的市场化改革使我国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开始重构,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出现分化:一些人抛弃  相似文献   

13.
这个“弱智”和“庸人”的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德华·萨义德和苏珊·桑塔格在2003年和 2004年相继去世后,关于知识分子已经“消失”的哀惋之声不绝于耳。不久前,被称作中国“知识分子良心”的巴金离世,也在很多人内心深处唤起了颇为相似的感受。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今日之“良心”何在?这个问题切中了这个时代的一大要害——知识阶层的沉默或媚俗,精英  相似文献   

14.
和三联的沈昌文一样,俞晓群也是深受知识分子和文艺青年热爱的标签。他是海派杂志《万象》复刊以来的总编辑,也是一个"爱书、懂书又做书"的出版人。《这一代的书香》讲述了俞晓群在出版界30年来经历的书与人的故事。本文摘自该书。  相似文献   

15.
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知识分子,这个概念的界定就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里不想介入经院性的讨论。卑之无甚高论地说知识分子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或集中体现者,传播者乃至创造者,大概是通得过的。当然,也有过“知识分子最无知识”的高论,但“高论”是只能以高论实即胡说视之的。在中国,知识分子有个对称词,即“士人”。而且士人似乎还只限于人文知识分子,科技知识分子有别的称呼,叫“畴人”即“筹人”。其实,士人和知识分子对称的确定,是在汉朝以后。这事曾使北洋军阀时期当过总长的学者章士钊出过洋相,他把“二桃杀三士”解读为“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是经鲁迅杂文顺便带到而为大家  相似文献   

16.
知识分子介入大众媒介的两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万盛 《声屏世界》2006,(10):10-12
引言关于“知识分子”这一概念,不同的学者依据不同的视角对其有不同的界定和划分。鉴于“知识分子”概念界定的多样性、模糊性,以及当下中国的独特语境,本文中所谓的“知识分子”是指:具有一定的学识修养和思想能力、具有公共关怀和济世精神、从事知识的创造和传承的人,各行业的专家学者正是其主体。由于知识分子界定的多义性,知识分子与大众媒介应该保持怎样的一种关系,也是众说纷纭。如美国有学者认为趋向于电子大众媒介的知识分子是逃避公共责任的“个体知识分子”;而早期法国话语对知识分子退出媒体却提出质疑。①在当今中国,如何看待…  相似文献   

17.
媒介知识分子:关系、角色特征及身份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知识分子是传媒现代化的产物.在消费社会,媒介知识分子与媒介的关系改变了以往知识分子与媒介之间的主客关系,成为媒介利益链条上的一部分.当前,媒介知识分子的角色特征表现为:内部媒介知识分子的市场化和外部媒介知识分子的媒介化,这影响了媒介知识分子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媒介知识分子亟需通过身份重建,重塑权威性.  相似文献   

18.
大造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舆论,是今年宣传战线工作的重点之一,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宣传,做到既有声势,又有深度.在知识分子问题的宣传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重点要放在知识在四化建设中的作用.要运用历史的事实和当前的事实作大量的宣传,说明四个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知识,因而也离不开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造成重视知识,从而重视知识分子的浓厚空气,既注意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又注  相似文献   

19.
切莫把网络群体事件简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杰 《网络传播》2009,(9):36-37
汉语的优点和缺点是一样的,都在于它是一种暗示的语言。有话不明说,是胆怯的表现。官方和百姓既然都用汉语说话,也免不了继承胆怯的文化传统。中国老百姓是世界上最老实的老百姓,就像中国知识分子是世界上最老实同时也最无用的知识分子一样,但人都是血肉之躯,老实人气急了是最可怕的。  相似文献   

20.
辛文 《航空档案》2011,(1):80-93
1956年春,中共中央着手制定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拉开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序幕.在国防组的讨论中,出现了飞机与导弹之争……1956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总理作报告,要求改善对知识分子的使用和安排,以利于发挥其专长.他并宣布,中央已着手制订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毛泽东主席也到会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