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游桃花潭,汪伦酿美酒相款待。临走时,汪伦送行,李白甚是感激,至放歌台作《赠汪伦》一首留别,诗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汪伦为何人?宋本《李太白文集》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汪伦酝美酒以待白。”后人多沿其说,包括地方志。上海辞书出版社  相似文献   

2.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据清代诗人袁枚《随园诗话》载:唐代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安徽泾县县令汪伦为一睹诗人李白诗仙风采,便修书一封,敬献给正作客秋浦(安徽贵池)的  相似文献   

3.
汪伦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听说李白被贬官后周游到湖北一带,很想认识这位诗人。他知道李白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赏花,二是喝酒。于是他给李白写了一封信,说泾县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希望他到泾县畅游。李白兴致勃勃来到泾县,奇怪的是到达之后却不见一朵桃花,只见几家酒店,与信中所说大不相同,心中不禁疑惑起来。看着李白迟疑不解的神情,汪伦开心地笑了。他说:“我信中的桃花指的是潭水名,这里有桃花潭方圆十里,所以称十里桃花;我们这里酒店的主人姓万,人们便以万家酒店相称了。我何尝骗你呢?”李白听了之后,对汪伦毫不…  相似文献   

4.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秋天,55岁的大诗人李白游览泾川(今安徽省泾县)桃花潭,受到隐士汪伦的盛情款待。临走那天,好客的主人和村民们一直送到河边。晴空凝碧,秋花似锦,绿水荡漾,李白乘坐的小船徐徐起航,忽听汪伦和村民在岸上踏步唱歌送行。主人的深情厚意,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  相似文献   

5.
被人称为“诗仙”的唐朝诗人李白,一生非常喜欢游历祖国名山大川。有一年,他从安徽的秋浦来到泾县。  相似文献   

6.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这首《赠汪伦》,已被传唱一千二百多年,尤其是后两句,常被引用来表达最深厚的友谊.于是有人会问,这汪伦是什么人?目空一切的李白为何独对汪先生如此情深意厚呢? 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介绍,汪伦是安徽黟县人,后担任泾县县令.卸任后的汪县长竞热爱上了他工作多年的地方,于是将家室由黟县迁到了泾县.再后来,他听说大名鼎鼎的李白到了南陵,旅居在叔父李冰阳家.南陵距泾县只有几十公里,这不是结交李白的大好时机吗?可是转念一想,李白曾在唐玄宗身边工作,动不动就甩中央首长的牌子,会买他这个县级干部的账吗?  相似文献   

7.
<正>李白是盛唐诗坛顶流、文化界超级偶像,泾县令汪伦,是他的忠实粉丝。由于生性热情,李白不仅常常让人“路转粉”,还让人“粉转友”,不少原本因诗才倾慕李白的人,也被他的人格魅力打动,成为了李白的朋友,汪伦正是其中之一。毫不夸张地说,“社交达人”李白的知心好友,几乎遍布了半个盛唐。  相似文献   

8.
李白从四十二岁开始,曾五次到过皖南,足迹遍及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贵池浦、铜陵五松山、泾县、宣城、采石等。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有二百多首写于皖南。其中有一首著名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情景交融,以景抒情,表达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情真意切,历来脍炙人口。多年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但汪伦是何等人物?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文中,称汪伦是个农民,《中国文学史略稿》一书的作者也这样说。《唐宋绝句选注析》、《唐宋诗词探胜》等书也都写道:“据说是泾县桃花潭的农民”…  相似文献   

9.
机智的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大家熟知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歌《赠汪伦》,诗歌表达了二人深深的别离之情。潭水深千尺,却比不上汪伦送别的深情,可见两人情义之深。然而,名不见经传的汪伦是如何结交上大诗人李白的呢?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汪伦本是安徽泾县人,住在桃花潭边一个名叫“万村”的小镇上。他与李白素不相识,却十分仰慕这位诗仙,很想结交他。然而李白大名鼎鼎,怎样才能请动他的大驾,到这个偏僻的山村小镇来呢?恰巧机会来了,李白遨游名山大川来到皖南。汪伦深知李白…  相似文献   

10.
上小学、中学时,我以为在我生长的地方,包括周边地区,好像没有太多的历史,没有太多的古迹,也没有出过多少历史文化名人。上了芜湖师范学校后,读了不少李白的诗,视野开阔了,觉得当初的这个看法太片面了。李白在诗中曾写到家乡北边的当涂天门山、金陵(南京),南边的写到南陵和泾县桃花潭,东面写到宣城敬亭山。这些地名我早就熟悉了。李白不也是到过我们这里的历史文化名人吗?  相似文献   

11.
改写 大家都熟悉《赠汪伦》这首诗,可是你们知道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吗? 唐朝有个书生叫汪伦,他住在安徽泾县桃花潭边的一个小镇上。他十分仰慕当时的大诗人李白,只是无缘相识。  相似文献   

12.
李白从四十二岁开始,曾五次到过皖南,足迹遍及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贵池浦、铜陵五松山、泾县、宣城、采石等.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有二百多首写于皖南.其中有一首著名的<赠汪伦>:  相似文献   

13.
一、课始“引趣” 占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故事: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一、课始“引趣”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  相似文献   

15.
李白从四十二岁开始,曾五次到过皖南,足迹遍及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贵池秋浦、铜陵五松山、泾县、宣城、采石等,六十二岁客死当涂,埋骨长江边。他现存的一千多首诗中,有二百多首写于皖南。其中有一首著名的《赠汪伦》:  相似文献   

16.
诗赠汪伦     
唐玄宗时代,在安徽泾川(今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附近住着一个隐士,名叫汪伦。此人性格豪放乐观,很重义气。为了朋友的事,就是花去上千两银子,他也毫不吝啬。汪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喜欢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对李白,汪伦崇拜得五体投地,一直想找个机会看看这位大诗人的丰采,可这个愿望始终没有实现。汪伦对此内心总感到缺了点什么。  相似文献   

17.
读《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史巧芝同志《说李白<赠汪伦>》(以下简称《说李白》)一文,总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原因之一:史巧芝同志《说李白》一文的引文,出处以至观点同罗忼烈先生《话李白》一文如出一辙(罗忼烈先生的文章见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江油市人民政府、四川李白研究会编辑的纪念李白诞辰 130 0周年李白诗歌研讨会论文集《千年诗魂·蜀道李白》(李白研究论丛第四辑 ) 2 0 0 3年 9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论文集是 2 0 0 1年李白研究会组织的纪念李白诞辰 130 0周年李白诗歌研讨会的学术结晶 ,在名誉会长王文才、会长万光治、秘书长吴明贤的指导下 ,对会议论文进行了精心的编选加工 ,共收录国内外学者对李白研究的 38篇论文 ,并对近一个世纪以来海外李白研究的成果进行了评介。本论文集的出版 ,得到了江油市人民政府、四川师范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江油市文化旅游局和…  相似文献   

19.
曹振国 《现代语文》2004,(11):24-24
《行路难》(以下简称《行》)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以下简称《宣》)是李白七言古诗中的名篇。《行》写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宣》写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李白在宣州与族叔李云饯别之时,两首诗的写作时间虽前后相差九年,但两首诗具有很多相同、相近和相似的地方,堪称比肩的姊妹篇,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赏析。一、两诗具有相同的背景、相近的意旨。天宝元年(742年)李白怀抱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受诏入京,供职于翰林院。两年后因谗毁而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内心十分愤慨,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从天宝三年到…  相似文献   

20.
根据李白诗文中有关自己生平、家世的原始资料和李白同时代人留下的有关李白的墓志碑文,考证了李白的生平、家世。认为: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武则天长安元年),出生地为中央亚细亚贝加尔湖附近的碎叶城。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五世孙,是凉武昭王的第十二世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