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斌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24-125
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的数量,从6331万增至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2012年,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在无处不微博的今天,对于民生栏目来说,应该充分利用这个能够快速汇聚民意的平台,补充自己的选题来源,扩大自己的节目影响.  相似文献   

2.
社科文献出版社于2012年10月8日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指出,到2011年12月,中国的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498亿,中国成为微博用户的世界第一大国。微博作为一种社会化媒体,其对于传统媒体造成冲击表现为:一是新闻生产已经从传统的专业化生产过渡到社会化大生产的阶段。社会性媒体让"人人是记者"变成可能,促使组织化的新闻生产逐渐"去中心化"。二是微博内嵌到新闻生产环节中,并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据相关调查,目前记者使用微博的比例为75.7%左右,记者一方面借助微博发布信息,寻找线人;另一方面记者积极地  相似文献   

3.
10月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2)》显示,中国已成为微博用户世界第一大国.新媒体与社会的融合在深化,已经成为推进中国社会成长的新力量.互联网衍生出的新媒体目前已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深远、最强势的媒体,微博则是目前新媒体中的主导力量.①中国微博不仅是信息分享和社交的工具,"而且具备了改变事件走向、扭转个人命运、推动社会问题解决甚至再造社会管理方式的力量",不管上不上微博,现代公民已不可能脱离于"微博效应"之外.微博的发展催生了"新意见阶层".②社交媒体的"新闻媒体化",已在凸显.因此传统媒体近期大力开拓微博阵地,并视之为改进业务、拓展影响的新战略.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4,(11)
微博在中国社会的强劲发展成为世界新媒体应用中一道独特的媒体政治景观,从微博到"微博中国",意味微博对于中国的特殊意义。微博通过重组公众,契合了社会管理的组织化需求,使得微博参与到社会管理的有序化进程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2006年,美国人斯通·威廉姆斯和杰克·多尔西共同创建了虚拟社交及微型博客类网站Twitter(中文名称为“推特”)。2009年,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推出了微博的内测版。成为中国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从此“微博”这一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介进入了中国网民的视野。经过一年的发展与酝酿,2010年微博已经成为深受中国网民欢迎并被广泛使用的一种网络新媒体。  相似文献   

6.
2013年是大数据元年,也在这一年之内,新媒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日益重要的部分,世界各族人民都在感受着新媒体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精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使得新媒体日益成为了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新技术。本文从微信微博的相关界定、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互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探究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年伊始,微博仍是今年一个关键词。截至2010年10月,中国微博用户规模达到1.2亿人,活跃用户数突破6500万个,在新媒体运用更加敏捷、广泛的今天,微博作为一种颠覆性信息传播方式,还将引领网络社会的新一轮变革。  相似文献   

8.
刘颖 《今传媒》2011,19(2):46-47
2010年6月正值南非世界杯季节,作为影响力仅次于奥运会的一项全球赛事,中国网民们在南非世界杯期间选择了新的侃球阵地——新浪微博。数百万球迷同时聊球互动,使新浪微博成为中国球迷聊世界杯的第一互动平台。微博平民化的姿态,亲切真实的氛围,庞大的社交圈以及超强的互动性,成为其在重大事件时迅速积聚人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对新浪微博用户在世界杯期间发布的微博进行内容分析,探析微博这种新媒体在传播重大体育赛事时独特的传播特点,研究体育赛事新的传播途径,从而进一步增强体育赛事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当下,微博以简单、便捷、互动、即时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用户,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传播体验。短短几年时间,微博已成为一个影响巨大的社会化新媒体,同时成为一个全新的广告推广平台,微博广告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截止到2011年3月,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已超过1亿.其中70%的网友认为看微博已经成为早晨起床后或晚上睡觉前的“必修课”。而微博的粉丝群是传统媒体很难企及的。就连华尔街的同行们也开始关注微博这一新媒体的经济价值,而微博营销更像是走在华尔街畔的“智慧经济”。  相似文献   

11.
罗艺漫 《新闻传播》2010,(9):135-135
借着近来强劲的“微博之风”,新浪成为国内门户网站中率先提供微博服务,目前新浪微博是中国用户数最大的微博产品,公众人物用户众多是其最大特色。南非世界杯期间。新浪更是乘着微博这股浪潮同时吸引众多体育名人加盟,如黄健翔、李承鹏、韩乔生、董路,其中黄健翔和李承鹏还联手推出了“黄加李泡世界杯”。加强了微博这种新媒体在世界杯期间的报道力度。  相似文献   

12.
刘鑫 《报刊之友》2013,(3):53-54
随着微博传播手段的不断更新、用户的不断增加和传播内容的日益广泛化,微博逐渐成为介入公共事务的新媒体,日益彰显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微博自身的传播特性使其成为谣言的“温床”,而微博辟谣机制要成为谣言的“粉碎机”,还需进一步健全。  相似文献   

13.
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传统媒体如何与新媒体实现融合成为当今媒体人亟需解决的课题。本文以用户思维为指导,主要探讨电台与新媒体融合的途径,使电台所推出的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的体验。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的互联网微博用户为3.27亿,超过中国网民数量的半数以上。如何在新媒体时代生存发展,成为了传统媒体亟需解决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跟计算机相关的,都称作新媒体。比如,互联网、手机、户外媒体以及楼宇电视、电梯广告等等,其中以互联网最具代表性。传统媒体的形式主要有:报纸、期刊、电视、广播等。新媒体则主要有:互联网、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微博、播客、微信等。  相似文献   

15.
<正>微博是当今中国最火热的新媒体应用之一,其爆发的惊人能量在让传统媒体惊叹之余,也迫使传统媒体不得不思考并探索如何驾驭这匹快马。一、媒体微博的发展现状作为一种社会化媒体,中国微博的发展令世界瞩目,其既不同于全球最普及的社会化媒体种类,发展速度也超乎人们的想象。2013年2月,新浪公布数据称,截至2012年12月31日,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达5.03亿,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这两项技术的新媒体日益引发公众的关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为继博客、帖子之后网络热点事件的又一发源地,其中尤以微博的迅猛发展最引人关注。2010年,微博的席卷之势让所有人刮目相看,2011年,微博更以208.9%的增幅,创下了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速之最,以至于《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从来没有一个平台像微博一样,如此彻底地激起人们的表达欲望和参与热情。”①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发布的《2011上半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也显示,中国舆论的重心迅速向微博转移,网民爆料的首选媒体更多转向微博②。这种状况极大地满足了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也使得众声喧哗成为社会舆论场的常态,由此引发的舆论更为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17.
杨家波 《传媒》2015,(8):48-50
有着逾6亿网民、5亿手机网民,中国成为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站在这一历史节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成大势.智者随事而制,如何推动媒体转型发展之路走快、走稳、走好?2010年7月,青岛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全资新媒体公司青岛掌控传媒有限公司成立.随着掌控传媒全媒体矩阵覆盖受众突破200万,掌上青岛全媒体解决方案输出全国20余个省市媒体,“青岛模式”闻名全国业界.  相似文献   

18.
<正>微博作为新媒体,凭借其庞大的互联网使用群体成为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媒介。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微博用户规模为2.81亿,网民中微博使用率为45.5%1。一项调查数据显示,96%的微博用户表示会通过微博了解、发布对社会公共事件、突发事件的观点。2这些数据都表明,微博已经成为一个集信息、观点、民意为一体的重要信息平台和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19.
根据网络上提供的线索,挖出涉案金额数百万10名厅处级贪官,进一步彰显了网络反腐的强大威力,进一步说明网络舆情成为纪检监察机关重要的办案线索来源之一。我国如今已经拥有6.3亿网民、12亿手机用户、5亿微信及微博用户,日均200亿条信息交互传递,成为世界第一互联网大国。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不仅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也成为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传递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20.
李恺兰 《青年记者》2012,(14):75-76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olg)的简称.2006年,微博在美国问世;2007年,饭否网成为我国第一个微博网站;直至2009年,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微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闯入国人的视野和生活;2010年,微博成为了新媒体领域最为火热的传播现象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