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改革开放45年以来,贵州阳明学界秉承“坚守与传承”的精神,通过四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一心一意完成了一件大事,即恢复了《明儒学案》缺载的“黔中王门”,获得海内外学界的认同。此外,贵州学人不仅在全国率先出版阳明学大型刊物——《阳明学刊》,而且大力搜集、整理、出版相关阳明学文献资料和阳明学论著,并在阳明学核心概念、阳明学哲理探析、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一会一堂”“两院三中心”的局面。贵州成为中国当代阳明学研究的重镇之一。  相似文献   

2.
阳明哲学包含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特征,即人与艺术统一的整体原则,阳明哲学中的“心学”体系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先导作用。今天阳明美学的丰富内容,同样对当代工业设计类学科的理论发展潜存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通过对现有的工业产品设计的思想进行筛选,加入中国传统的美学观点,寻找出更加适合引导未来世界工业产品设计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深入对阳明美学思想的研究,能够进一步让从事工业产品设计的工作者,系统的去感受现代工业产品的主要设计思想,即把产品的功能、舒适度和外观的美,完善的结合起来,这样由表及里的创造过程,领悟对阳明美学的整体认知,产生对中国文化的无限崇拜之情。  相似文献   

3.
钱穆在宋明理学研究领域,初喜阳明学,后尊朱子学,总是力图绾结经学、史学与理学,最后走近朱子学是自然的。但是,钱穆对阳明学却有着前后截然不同的看法:早年说阳明“高明”,晚年却说阳明“粗疏”。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钱穆对阳明学的研究都是基于一个固定的立场,且总是从一个单一的视角去介入,这与其在研究中总是渗入较为强烈的情感因素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4.
白蕊  龚志强  李卫红  陈文辉 《高教论坛》2023,(11):66-69+103
针对目前“中医诊断学”课程思政的现状和困境,挖掘和分析“阳明心学”中的思政元素。以“心即理”坚定中医自信、“致良知”培养高尚医德、“知行合一”铸就良好医术,通过课程教学设计、翻转课堂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阳明心学”的思政基因与课程的有机融合,达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课程目标。“阳明心学”融入中医学课程,提高了课程的价值引领力,从而焕发教学内容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阳明学中的“致良知”“万物一体”等思想理论不仅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还在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得到广泛普及。随着阳明学在日本推广的不断深入,日本学者根据本土文化特征赋予了阳明学新的内涵。本文以日本阳明学开山鼻祖中江藤树的思想研究为视角,从日本阳明学的创立、中江藤树的哲学思想(良知观、圣人观、忠孝观、儒佛观)、阳明学对日本的深远影响等三个方面着重论述阳明学之于日本社会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阳明心学话语表述的“正人心以正文”转向使得相对统一的衡文标准有了实现的可能,从而预示了同一种文体以及不同文体间可以实现无差别地位的进路。同时阳明学派通脱思辨的思维模式以及“学贵自得”的主体意识,也影响着时人对文体“平等”观的体认。不过阳明所论还未逾越文章内部的范囿,至阳明后学,由道义向尚真移转的评判标准发挥更大的影响,不仅相对消弭了同一文体内部的歧义,还扩展到不同文体间,最终发抒了“文体平等”的宣言。  相似文献   

7.
中国以“阳明”名山者有三,分别为得名于宋代之前、位于浙江绍兴地区之被称之为道教第十洞的“阳明洞天”,得名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的阳明山,以及蒋介石于1950年为纪念明代著名学者王守仁将位于台湾省台北市近郊的“草山”所改名的阳明山。又王守仁因在浙江绍兴的“阳明洞天”修真证道,自号“阳明子”。文章就“阳明”之语义内涵进行考释,进而讨论王守仁以“阳明子”自号以及阳明山(洞天)得名之原因,从而梳理出三处阳明山之内在的精神纽带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渭作为王阳明的私淑弟子,是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三大传人之一。他继承了阳明心学并有所突破。他的“求本心”反映了“心即理”的阳明心学本体论;“必为圣人”目标体现了王阳明“立志为圣贤”的人生观;“明道”、“不欲”与王阳明“存天理,去人欲”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以行为先”的认识论对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有所突破。他一生着力“躬行”,力求达到“常清常明”反映了“事上磨练”的阳明心学方法论。他一生坚持讲学传道,对阳明心学在贵州、云南等地的传播和兴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阳明心学是传统实学中“心性实学”的典型形态。阳明心学中既有以成就理想人格为目标的道德实践工夫,也有追求“经世致用”的政治实践操作。黄绾、王畿、顾应祥、王宗沐等作为浙中王学的杰出代表,在他们的学术思想与事功成就中,也有以“心学经世”为理论特质的实学内涵。“实学”也就成为阳明心学的一个学术品格。王阳明的“心性实学”还传播至朝鲜、日本,并在东亚实学版图中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实心实学”。  相似文献   

10.
阳明学推崇“良知”,为一集大成之学问形态,当中集结了历代前贤之文化智慧;其良知学系以孟子为本,同时加入了不少其他文化见解,包括佛学、道家等。在道家方面,阳明尝言:圣人用心如镜而求之当下!此似庄子,而与《论语》要计划未来之要求,相去较远。阳明又有“成色分两”之论,亦似郭象“小大逍遥”之意趣,阳明不在乎分两之大小,而在乎足色。在佛家方面,阳明尝言:“昭昭之天即广大之天。”此隐喻“部分即全体”,而与华严宗“六相圆融”之说相似,所谓椽之部分即于舍之全部。诸如此类,在阳明文献之中可说俯拾即是,可见除了儒家思想,阳明亦深受道家、佛家之影响,其中道家部分值得深入阐释。  相似文献   

11.
阳明高足黄直出身军籍进士,初授福建漳州府推官,先后代理漳浦、长泰知县,开阳明后学宦闽先河。黄直为漳浦先贤高登《东溪集》作序,推崇朱子“过化”,传播阳明思想。黄直树立“孝友”典型,重视文教,关注武备。黄直不顾紫极宫曾获漳州唯一状元林震题诗,将其列为“淫祠”,下令斥卖。黄直不以阳明高足自居,自强自立,导致黄直同门马明衡、王阳明挚友林希元撰文述及黄直事功,均未提黄直师从王阳明史事。黄直打击权贵,不与同僚同流合污,终遭弹劾,被逮下狱。漳人为之奔走呼号,黄直撰文明志,清正廉洁。万历元年《漳州府志》虽始见黄直传,实则嘉靖《漳州府志》已为其立传,但阙载其阳明门人身份。  相似文献   

12.
阳明心学在与朱熹理学的争辩中逐渐沉淀为中国两大古典教学传统之一,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教学文化的基因与血脉,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以保国救亡为特色的近代教学改革和以复兴中华民族为己任的现代教学改革,从而使近现代教学改革呈现为“以中华心学为本体,以西方文化为功用”的基本格局。然而,阳明心学却在现代中国教学研究中遭受主观唯心主义的误解,从而使中国学者对阳明教学思想的研究谨慎而稀少。现在的问题是,阳明心学的“心即理”“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思想在当今社会所显现的巨大教学价值,使得我们必须正视阳明教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反思过去的误解,端正研究的态度,完成对阳明心学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3.
阳明心学对领导行为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在本体论上,阳明心学把儒家伦理上升到“纯乎天理”的高度,对引导领导干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共产主义理想的思想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方法论上,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就其强调扬善去恶、修己正人之要义来看,对今天的领导干部修炼好自己的“心学”、不断锤炼党性具有巨大的启发;在实践论上,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就其重新阐释了知行关系、强调传统儒家重视力行的特点而言,为领导干部正确把握知行关系提供了不少启发。但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使阳明心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偏颇,对领导干部行为也会有一些异化性的影响,这些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关系上:一是内圣与外王的关系;二是知识与道德的关系;三是知与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江藤树(1608-1648)是日本江户时代阳明学派的鼻祖,他在著作中对《易》多有阐发,但学界较少关注其易学思想。早年修习朱子学时,藤树就热衷《易》的筮仪,并以“太虚”为“皇上帝”“太乙尊神”“易神”“人伦之太祖”,又视“明德”为“本心”,为“太极”之异名。“太虚”这一概念贯穿了藤树的整体哲学思想,是其吸纳宋明易学后独自思考的产物,而且也超越了朱子学形而上的范畴,不仅带有强烈的宗教特征,同时也是藤树转向阳明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运用阳明心学的“心即理”“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引导学生立志,创设心上练、事上磨的德育情境,并利用评价的引领归因自激作用,不断向内心寻理,在反省、改过、责善的知行合一的日常工作学习的真实事例中,由他律转向自律,有效培植自我循环螺旋上升的德育生长的良性生态。实践探索构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参与的两条主线有机交汇,融合为一,教学相长,相互作用,形成共同促进的德育教育新模式,旨在师生中强化中国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使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在新时代展现特有的新气象、新成效。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追求圣道与禅风的统一,心学的发展与禅宗的影响紧密相连,禅宗的“心性论”、“顿悟说”与心学联系相当紧密。文章从王阳明的“诚意说”,“致良知说”,“四句教”三个方面论述了阳明心学对禅学的改造与吸收,展示了阳明圣道内圣而外王,出世而入世,逍遥而拯救的中国人生美学的精髓。  相似文献   

17.
阳明心学的主要势力之一,就是江右王学;江右王学的核心代表,就是邹守益。邹守益在学术梯队建设、建造书院、刊刻语录、传播心学等方面,对阳明心学做了杰出贡献。而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王阳明与邹守益无话不谈,将自己的心思与学术主张经常与邹守益分享,并敦促邹守益讲学必须坚守“致良知”路线,从而进一步表明邹守益之于阳明心学的重要地位。邹守益这个案例亦提示我们地域性传播和发展对扩大阳明心学的影响具有特殊且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日本所藏孤本《勋贤祠志》及2012年海内外围绕该孤本而发表的三篇很有分量的论文为基础,对天真书院作了细致的史料梳理和初步的史实考证.认为从“仰止祠”到“勋贤祠”,并非简单的名称之变,而实为内质之变.“仰止”推崇的是包括“立言”在内的立体的学者型的阳明形象,而“勋贤”关注的则是以“立功”“立德”为重点的事功型的阳明形象.  相似文献   

19.
周月亮 《保定师专学报》1999,12(3):33-35,91
阳明学绝理学的理路,开创了新的阐释系统,广泛改组了人们的意识结构,将“心”论证为先验的直觉,既独立于实用(恶),也独立于道德(善)。心学的核心思想是每个人都可以而且应该“自力更生”地去做一个伟大的普通人,阳明学因此成为简直截的起死回生之学,并将以此纯正的古典人文精神进入并补救已进入解构状态的现代思潮。  相似文献   

20.
阳明学在近代中国的复兴虽与日本阳明学的回流密切相关,但中国本土的思想背景亦不容忽视。一方面,乾嘉时期,清朝的社会危机日益加剧,考据学的“务虚”问题也逐渐暴露,为阳明学的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清代中期兴起的今文经学强调实用主义,这与阳明学重视事功的理念是一致的,今文经学家对阳明学的高度评价也为这一学说的再次兴起提供了动力。嘉庆以降,许多学者开始开展阳明学著作的刊刻工作,并在各地建立了以阳明学为核心教学内容的书院。由此可见,在日本近代阳明学传回中国之前,中国本土已经有了阳明学复兴的趋势。因此,今日从事东亚阳明学研究者,须兼顾中国思想传统的内部生成与异域演进,方能探明东亚文明交流互鉴之实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