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中唐诗人刘禹锡坎坷的一生中,长安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诗人心中一个不变的情结。长安因此也成为了诗人诗歌创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刘禹锡的诗歌中,表现有关长安的诗篇占其全部诗作的43%,而且这样的作品贯穿诗人一生的各个阶段。本文以刘禹锡与长安有关的诗歌为研究对象,通过其诗歌中的“长安”描写,进而探究这些因素对诗人诗歌作品内容、情感和诗人心态的影响,从而论证长安这一特殊地域与刘禹锡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唐中业著名诗人。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极为服膺。他的许多讽喻诗、怀古诗、咏物诗皆成为传诵之作。明杨慎说:“元和以后,诗人全集之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人所脍灸不下百首矣。”(《升庵外集》卷七六)唐代在元和以后出现的著名诗人很多,刘禹锡能高居上游,与白居易等人相颉顽,并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是由于他在创作上有着迥出于别人之上的独特风格,这  相似文献   

3.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为他的诗立意新颖,格调高昂,他又被大诗人白居易尊为“诗豪”。刘禹锡抱负远大,参加了王叔文集团以图革新政治,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相似文献   

4.
铭,本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这篇“铭”文早已成了“名文”,其实,这篇名文是“气”出来的。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他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到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这…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著名作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他在创作这篇名文时,还有一段故事呢。据说,他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至安徽省和州当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多方刁难他,给他穿小鞋。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很高兴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的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于是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门迁到城北  相似文献   

6.
大凡置“温柔敦厚”诗教于不顾,“语涉讥刺”者,都与其本身的不幸遭遇密切相关。刘禹锡的政治讽刺诗,更是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发出的不平之鸣。刘禹锡的一生,有二十几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正是这种不幸的遭遇,孕育和产生了他的政治讽刺诗。刘禹锡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武宗会昌二年。在这七十一年之中,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阶段。中经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这六代皇帝,大都是昏庸之主。在德宗朝,诗人度过了他的幼年和青年时代。德宗是个刚愎自用的人物,他  相似文献   

7.
一、刘禹锡的少年时代刘禹锡,字梦得。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死于唐武亲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他是我国唐代以努力学习民歌著称和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优秀诗人;又是一位积极参加中唐“古文运动”,以隽永畅达的语言,宣传朴素唯物主义和其他进步思想的杰出散文作家,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谈到刘禹锡的籍贯,一般人都沿《旧唐书·刘禹锡传》之误,而称他为“彭城人”。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一生交游很广,但真正的挚友只有两个——元稹和刘禹锡。他在前半生与元稹亲密,晚年则与刘禹锡交好。元稹和刘禹锡也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们与白居易平日以诗唱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因为他们交谊深厚,在诗歌创作道路上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所以文学史上就有“元白”、“刘白”这样的称谓。  相似文献   

9.
《旧唐书》卷一六○《刘禹锡传》云:“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这几句话,代表着中、晚唐人对刘禹锡文学创作的评价。这样一位“诗豪”,除了与白居易唱和外,对其他晚唐诗人,不可能不发生联系影响。这篇小文,是我所举的几个例证,也是我所进行的一种试探。刘禹锡与姚合  相似文献   

10.
<正>“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竹枝词》。诗中所描绘的展现了土家族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事生活画图。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的杰出诗人。在百花盛开的唐代诗坛上,他写的《竹枝词》,开创了一种新的诗体。我国文学史,把刘禹锡写的《竹枝词》和李白作的《菩萨蛮》、《忆秦娥》称为是最早出现的词。朱自清著的《中国歌谣》一书中说:“《竹枝词》同时,有《杨柳枝》,  相似文献   

11.
一、激发对秋天的向往 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在他的眼里秋日比阳光明媚、万物更新的春天更美好。他对秋天真是情有独钟啊!现在正是秋季,让我们一起欣赏一组秋景图。(出示秋景图片1:秋天的树林)怎么样?  相似文献   

12.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自古诗人多悲秋,然而刘禹锡这首却迥然。“岂知春色嗾人狂”,可见他爱秋天,甚至忘记了“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春天。全诗意境清新,激情昂扬。从表面上看,秋季到来,叶落草衰,凄凄楚楚。实际上,杂草蔓藤芟除,少有  相似文献   

13.
咏秋诗话     
宋子伟 《初中生》2002,(34):23-24
咏秋是历代诗人热衷的话题,有人说古代诗人多悲秋,但也不尽然。本文选取几首历代咏秋名作,供读者欣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秋高气爽,江天寥阔,  相似文献   

14.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两句诗形象地告诉人们:在实现“四海为家”的和平统一环境里,要看到在萧萧的芦荻中尚有“故垒”的存在,尚有变统一为分裂、变进步为倒退的危险,决不能掉以轻心;对分裂倒退的反动残余势力,必须坚决专政,才能保卫胜利果实。这就是刘禹锡的名诗《西塞山怀古》的最后两句给我们的启示。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今江苏铜江)人,是唐代著名的法家和政治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杰出诗人,曾和柳宗元以骨干身份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西塞山怀古》这首诗是他在公元824年,调职赴和州任刺史,途经西塞山时所作的。全诗是这样:  相似文献   

15.
一、考点解读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说过“片言可以明百意”,这“片言”尤以具有精彩的细节描写为佳。关于细节,高考作文评分在发展等级项中有明确规定,即:“细节生  相似文献   

16.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曾任主客郎中,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世称刘宾客。他是中唐诗坛一位重要诗人,曾被称为“诗豪”。  相似文献   

17.
刘禹锡作为中唐诗人,具有中唐诗人特有的参与政治的高度热情,其人生也因此备加坎坷:既有家世之痛,也有贬谪之苦,进而是老病蹉跎之叹。面对这些痛苦,他总能很好的超脱,达到人生的自足,这跟他达观的天性和崇高的人格有关,也与他作为博学之士的开阔视野有关。更重要的是,他把孤愤著书作为化解“愁沮”的力量,融合儒佛道的思想又让他很好地调整心境,最终铸就了“诗豪”的美名。  相似文献   

18.
刘禹锡,字梦得,是中唐很有才华的杰出诗人,白居易“尝推为诗豪”①,称誉他的诗“其锋森然,少敢当者”,“文之神妙,莫先于诗”②。连在品行上贬抑他的刘昀也说:“贞元、大和之间,以文学动耸(扌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连续出了好几本书 ,可以说是比较著名的思想文化方面批评家丁东 ,不知是怎么回事 ,在只有 10万多点字的小册子《精神的漫流》中 ,粗略地统计 ,出现语文常识性的错误就有十多处 ,与他的大手笔批评家身份太不相符合。仅举几例 :一、“真是饿得前心贴后心” ,人只有一个心 ,怎么能出现前后两个心呢 ?一般的说法是“前心贴后背”。二、“过去读陶渊明的《陋室铭》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这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也是中学语文中传统教材 ,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怎么会“张冠”到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头上去呢 ?三、“这个群体中很可能还…  相似文献   

20.
文学史上大凡有成就的诗人,皆愿从民歌中汲取营养,用来丰富自己的创作,如屈原、三曹、鲍照、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等。他们有的直接运用民歌的形式,如白居易、刘禹锡的《竹枝词》,而绝大部分则是仿制,题目上多标明“拟”、“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