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周雷 《今传媒》2015,(2):137-138
驻港部队身处"一国两制"和"改革开放"最前沿,担负着宣示主权、维稳治乱、抢险救灾、防卫作战等神圣职责,世人尤为关注驻港部队的报道,尤其是驻港部队的敏感军事题材报道。因此,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报道对外传播就成了我军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性课题。本文从传播理念、传播主体、传播议题三个层面对驻港部队敏感军事题材报道对外传播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视角准确把握其实质,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对外传播策略,为驻港部队良好国际形象对外传播提供客观和全面考量。  相似文献   

2.
"对外传播"在中国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那么这个时常出现在各种著作、媒体或学者口中的"对外传播",究竟是个怎样的概念?本文试图对此概念进行探讨和辨析。一、研究者眼中的"对外传播"概念段连成教授是中国较早研究"对外传播"的学者,他在1988年出版的《对外传播学初探》一书中开创性地使用了"对外传播学"这一名词,他认为,"对外传播学是专门研究以外国人为传播对象的传播学分支"。曾任中国重要外宣媒体《今日中国》副总编辑的沈苏儒在1999年出版了《对外传播学概要》,他认为,"对外传播是跨国的、跨文化的、跨语言的传播,是针对外国人  相似文献   

3.
适应中国加强对外文化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要求,文化对外传播应走出"依附型"的轨道,积极探索转变传播范式。应立足"全球化的文化大格局""数字化的传播大格局",推进以价值观诉求为核心、以话语创新为支撑、以形象和软实力提升为目标的"对话传播",推进以"互联网+"重构传播要素及模式的"精准传播";应遵循文化对外传播的特殊规律,积极推进以故事为载体的"故事传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提升文化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对外传播概念由我国提出,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一直以来,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之间的从属关系一直众说纷纭,难以定义。对外传播的对象是电视、广播、报纸或网站等媒介的受众,受众对传播者的接纳程度又决定了传播效果,在这一点上,二者又十分相似。基于此,笔者关于对外传播做以下思考。一、对外传播的目的对外传播概念由"对外宣传"转变而来。相对于国际传播学,对外传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我国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间联系更为紧密,麦克卢汉当初所预测的"地球村"已然成为现实。互联网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使除政府外的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对外传播活动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新兴媒介的迅速崛起,使信息传播瞬息万里,使当代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等特点,让对外传播的情况更加复杂。在信息全球化时代,不与外界交流,不做好对外传播工作便难以立足于世界强国之列。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在新形势下对外传播的现状及做好对外传播的必要性,探究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外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6.
"内外有别"是我国对外传播从业者、教育者和研究者耳熟能详的经典原则,在我国对外传播历史上发挥过,并仍在发挥着重要影响。然而,在对外传播的实践中,对这一经典原则误读与曲解的现象比比皆是,带来的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正面作用,影响了对外传播的整体效果。通过分析"内外有别"的现实局限性,结合我国对外传播的客观现实,指出对外传播不能仅停留在"内外有别"阶段,而应迈上"内外一体"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福建海峡电视台《华闻报道》栏目的对外新闻实践,结合传播学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的"5W"模式理论,来分析对外新闻栏目提升传播效果的三个基本要素:重建传播者形象,加强传播内容的针对性,改善传播技巧。希望能为中国媒体提升对外传播效果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别从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复兴时期四个阶段,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思想的承继、拓新、变迁主线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的对外传播思想的考察,文章认为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思想呈现出统一战线—"把地球管起来"—"内外有别"—"外外有别"—"融通中外"的演进路径,演进过程遵循相互渗透、补充完善而非前后替代的逻辑,体现出党的对外传播从思想的武器向文化自觉、自信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思想的形成及演进有其深厚的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应国内国际局势变化,适时革新对外传播实践是对外传播思想演进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传播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并不完全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军事建设。正如"软实力"概念的首创者约瑟夫·奈所说:"胜负还取决于谁讲的故事能够赢得人心。"我国对外传播的研究也正是基于其意义重大而逐渐壮大,如果从大家公认的我国第一本研究对外传播的学术性专著——1988年段连城出版的《对外传播学初探》算起,我国对外传播的理论研究已经走过了24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外新闻信息的传播正逐渐摆脱媒体主导的"外宣"模式,具有了多样化的特征。1、中国专门从事对外传播的媒体的对外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形式日趋多样,内容不断丰富,沟通不断深入。但在文化融合、科技进步、新媒介涌现的背后,也正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的内容与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探讨了当今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我们强调了"介质"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据此构建了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活动的模式,以求从传播学的角度更直观地反映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与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是我国对外传播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在多个场合提出"要加强主流媒体对外传播能力提升"的要求.本研究通过选取中国知网(CNKI)中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选取自2000年以来我国有关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相关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学术共同体建设、关键词聚类等分析.研究发现,国内有关主流媒体对外传播议题的研究自2012年以来有了大幅度提升,相关研究数量逐年增加;我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研究也经历了"对外宣传—对外传播""让世界知道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借船出海—建构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路径"等内容的迭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6,(18):12-16
互联网时代得信息交换和传播超越了历史上任何时期。陕西华县皮影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电影,它在几千的发展过程中从未间断过对外交流的步伐。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分析研究陕西华县皮影艺术对外传播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将为我国民间艺术的对外传播活动上升到更高一个层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勇 《中国出版》2012,(4):18-21
作为长期指导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内外有别"近年来受到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构建的新媒介环境的挑战。论文分析认为,"内外有别"对外传播原则的本质是以受众为本。在新媒介环境下,"内外有别"对外传播原则并没有过时,在国际传播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对外传播不但需要提倡和坚持"内外有别",更需要进一步细化为"外外有别"。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当前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做好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是做好对外传播的基础;坚定文化自信,精准阐释中华文化是做好对外传播的关键步骤;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文化的优秀对外传播者.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本文在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讲话,从对内、对外两个角度浅析如何从对外宣传走向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茶文化的传播出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加强对外茶文化传播中,茶文化的传播目前存在着相关领域人才缺失、品牌意识不足、对外传播意识有限等相关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开展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未来的研究及发展提供参考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19年CGTN先后播出了两部以新疆反恐为主题的英文纪录片,想要对外传播中国反恐事实,但是对外的传播效果却"不如人意",这一事件反映出我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中国声音的羸弱。因此有必要针对我国主流媒体"走出去"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主流媒体对外传播效果差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促进主流媒体"走出去"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当中的话语权,维护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在对外传播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理解地方在国际上的形象有助于地方外宣部门加强对外传播的针对性,提升对外传播效果,进而为中国对外传播作出有益补充。本文选择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对福建的呈现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有针对性提出地方对外传播策略,以利于地方外宣机构在未来的传播中塑造正面积极的形象,为中国实现"一带一路"愿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20.
王亮 《今传媒》2016,(3):10-11
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对中亚各国的对外传播将由形象传播进入到战略传播的新常态.构建一套有针对性的陕西对中亚地区对外传播战略,是提高陕西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软实力和影响力、加快新丝绸之路建设、实现陕西与中亚各国民心相通的重要保障.在对中亚对外传播中,需要在对外传播理念、传播主体、传播媒介等方面做出积极调整,有效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