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孔子对自然景物的审美往往与对君子道德人格的褒扬相结合,通过“君子比德”的方式赋予自然物以美的价值。孔子的自然审美观以“仁”为核心,形成了以“善”统“美”的审美现照方式,对后世文学及文化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美学意义上的“畅神”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自然审美的一种观点。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经历了一个由自在状态到自觉状态的理论发展过程,即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认识,经历了“致用”、“比德”到“畅神”的过程。“畅神”审美观通过人与自然建立的精神关系,来达到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超然境地,登上审美的最高层次,进入自然山水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3.
"比德"自然审美观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是多层面的,儒家、道家、"屈骚"、佛家都对"比德"审美自然观贡献了理论基础或拓展了"比德"的疆域。儒家之"雅"、道家之"真"、"屈骚"之"情"与佛家之"禅"相互牵制、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比德"自然审美观这一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4.
《世说新语》人物品藻中的自然物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然审美对象。《世说新语》的人物品藻间接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另一种自然审美意识。它不仅继承了先秦两汉儒家“比德”式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方式,也是“比德”审美意识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深化了“比德”审美观念,也大大丰富和提升了“比德”审美方式。同时,它还具有审美范围扩大、观照角度逆转、关注焦点转换和自然物象原型化趋势等新特点。  相似文献   

5.
吴坷 《考试周刊》2010,(14):45-46
一、“比德”审美观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 先秦时期是意识形态较为活跃的一个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一方面摆脱原始巫术宗教的种种观念传统,另一方面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①因此,自然物由神灵化向道德化的转变成为可能。在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思想中,自古就具有深厚的伦理特质。从“万物有灵”到商周时期“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转变,使人们在对自然物进行审美观照的时候,自觉地将自然界与人的伦理道德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以自然物比拟人格道德的“比德”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基于不同的人生意义和宇宙观点,形成“比德”与“畅神”两种自然审美观。他们从人与宇宙自然的交相感应之中,领悟到两种不同的人格完善的真谛,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精神修养取向。这两种自然审美观对中国传统文化及...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的“美”的含义尚未凝固和确定,具有某种不确定性。《论语》中的“美”的观念和功利目的性紧密相关,善对美具有统辖作用。孔子讲求美的中和性;中和性就是一种和谐性。这是孔子伦理道德理想在审美中的体现。《论语》中的“比德”方式体现了原始思维或日诗性思维的特征。孔子的美学思想既是历史的产物,也对后世审美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以来便注重自然之美对主体人格精神的培养.同时自然美对培养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然美育以“悠乐忘身”为审美形式,更以“君子比德”为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9.
在对自然美的观照方式中,孔子被公认为“比德”西的代表,其“比德”说的基本涵义就是,自然物之所以美并为人们所观赏,主要在于自然物的性质与人的品格、精神有相似和相通之处。文章力图规避对自然美本质的相关探讨,仅从孔子面对自然时所产生的这种特定的“比德”思维方式和罂赏方式出发。探讨其体现出来的人和自然的相通(精神相通和生理相通),并把它提升到古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的高度,阐述这一思想所蕴含的生态伦理价值对缓和当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进而构建全新的生态伦理所具有的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0.
自然风景能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人们都乐意观赏它,有时甚至陶醉到留连忘返的地步;这是常见的欣赏现象,也是众所周知的审美事实。然而,孔子却偏偏不去谈论山水的外在形象的感染作用,反而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精神感应表示出人与自然“比德”的看法,对此究竟该作如何评价呢?据我所知,这也是见仁见智、褒贬不一的。本文拟同否定论者的观点进行商榷,并对“比德”之说的价值和意义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邱美 《现代语文》2007,(8):10-11
“比德”说是儒家重要的美学观点。儒家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些道德情操,将自然物人格化,将道德品格形象化。文学中的“比德”最早见于《诗经》,《诗经》中大量地运用“比兴”手法,将自然景物喻人事品德,充满了情感特征的诗意语言,含蓄蕴藉,韵味深厚,对后代的民族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具体分析了《诗经》中的松柏“比德”思想,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尚书》中保存了大量的上古史料,它不仅记载了中国最早的以自然山水为对象的审美活动,体现人类在审美上更大的自由性和情感性;还出现了自然比德观念的萌芽,为后世的自然比德审美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对我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孔子的审美主张是尚用崇实 ,是一种经世致用的审美观。他的“兴、观、群、怨”说和“思无邪”的审美判断 ,都强调了文学的社会作用 ,具有浓厚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先民在劳动过程中敏锐的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山水之美。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孔子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从而形成了以“比德”为基本特征的先秦自然美学思想,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学重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一美学命题的内在原因在于自然山水在净化人格、培养情操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效仿自然是儒家德育的特色,孔子的诗教开创了以松比德的传统,它使德育实践与美学理想相融合,使人生修养进入了诗性的审美境界.革命前辈继承了松文化的传统,赋予松文化以革命意义,今天的德育更应该继承以松比德的诗性道德修养专题,克服理性话语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德育诗化.  相似文献   

16.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始终践行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为师之道。身为教师理想范型的他,是中华文化生命的承载者、开启者、引导者和化育者。孔子周游列国之行更是开创了我国教育史上“游历教学”之先河,其游历教学所蕴含的周游列国间品读社会百态,与师同游时感知言传身教的价值更是具有丰富的当代启示:冲破学校域限,在游学中体悟生活;拓展互动场域,在自然内巩固所学;置身百态社会,在变化中洞察社会。  相似文献   

17.
对美学上的“比德”说的由来作了详尽述说,指出“比德”是我国传统文艺中审美内容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方面,与我国传统的艺术方法“比兴”相关联,并对我国文艺理论和创作产生了深广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释“游”开始,首先介绍了魏源生平游历概况;其次分析整理了包含游观、游仕和游历理论特征的魏源游学思想;再次揭示了魏源游学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上“逍遥游”与“比德游”的内在联系;最后指出魏源游学思想对过去和当今的积极影响。故文章从崭新的角度给魏源游学思想作了一个全面的定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出发,探讨了孔子的美学观及其文艺批评标准,认为孔子的文艺美学思想主要为:区分而又统一美与善;肯定人物的风度美;自然美的“比德说”;批评标准的“中庸说”。  相似文献   

20.
比德与移情--中西自然审美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德”说和“移情”说是中西两家影响最大的自然审美学说,两者有某些共同共通之处,但“同”是表面的、形式的。而“异”才是本质的、内在的。其间差异表现在理论谱系、哲学基础、心灵内容、理论形式、心理机制和主客关系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