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喻乐 《传媒》2004,(8):14-25
"并不是所有杂志都对你胃口,但总有一份为你而生:关于你这类人的生活与生存、价值与信仰、情感与趣味、成长与保健."<新周刊>在第161期的封面文章<人人都爱看杂志>中如是告白.有人说这是<新周刊>在受众导向时代依然我行我素的托词,也有人说这是<新周刊>在个性化阅读时代里仍然可以无为而治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新民周刊>出生在上海,又与海派文化的经典代表<新民晚报>血脉相连.该如何独树一帜,卓尔不群,凸显一份上海出版的新闻性周刊的品质?这是自创刊以来,办刊人始终苦苦思索、孜孜以求的.本文试就<新民周刊>(以下简称"周刊")的海派气质与诉求智慧等方面作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需要新闻周刊而产生新闻周刊的时代.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新闻周刊开始在中国媒体市场上崭露头角,除了历史较久的<瞭望>,新生了<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深圳周刊>、<新民周刊>、<中国新闻周刊>、香港的<凤凰周刊>等一批有影响的新闻周刊,在以关注情感化、实用化的文化生活类为主导的期刊市场开辟了一条新路.今天,我们不能说中国已经进入新闻周刊的时代,因为还没有一份周刊能够同美国的<时代>、<新闻周刊>,德国的<明镜>周刊等相提并论.但是新闻周刊的发展已开始形成自己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席玉虎 《传媒》2005,(6):53-54
2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申奥、申博成功以及教育方针和外语教学教材的新一轮改革,在全国上下形成了持续的外语热,为<英语周报>创造了发展的氛围,这是英语周报社不断前进的最大因素.在22年的办报历程中,报社坚持"求高、求准、求实、求新,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宗旨,以兴学育人为己任,服务教育为根本,努力把报纸做成文化精品,并依托质量、服务、管理、教研和公益事业,打造<英语周报>品牌,提升竞争力,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  相似文献   

5.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新闻类周刊开始在中国媒体市场上崭露头角,除了历史较久的<瞭望>,新生了<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深圳周刊>、<新民周刊>、<中国新闻周刊>、香港的<凤凰周刊>等一批有影响的新闻周刊,在以关注情感化、实用化的文化生活类为主导的期刊市场开辟了一条新路.今天我们不能说中国已经进入新闻周刊的时代,因为还没有一份周刊能够同美国的<时代>、<新闻周刊>,德国的<明镜>周刊等相提并论.但是新闻周刊的发展已开始形成自己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邹韬奋(1895-1944),原名邹恩润,出生于福建永安,祖籍江西余江,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和出版家.在近二十年的新闻出版生涯中,他先后主编了<生活>、<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星期刊>、<生活日报>、<抗战>三日刊和<全民抗战>周刊等报刊,撰写评论和通讯报道文章数百万字,出版了数十本著作和译著,并成立和经营了生活书店,为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新闻出版事业的模范".  相似文献   

7.
<北京青年报>在2000年7月2日推出人才教育类专刊--"人才时代",其他京城的综合性媒体也相继拥有了这类专刊,如<北京晚报>的"人才周刊",<北京晨报>的"教育资讯",<北京娱乐信报>的"职场周刊",<新京报>的"学习公社",<精品购物指南>的"快乐职场",<京华时报>也在最近推出了人才类专版.这类专刊多以周刊面目出现,不具有日报拼抢新闻上的优势,所以在策划性报道上做好文章成为办好这类专刊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商业周刊>作为一份全球发行的商业类期刊,始终对世界经济的风云变幻做出及时报道,对重大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与<财富>、<福布斯>并称为美国财经杂志的"三剑客".作为第一本进军中国市场的外国财经期刊,<商业周刊>以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傲视群雄.本文将<商业周刊/中文版>与我国本土的<财经>作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并通过详细阐述<商业周刊>在我国的成功经营之道,以对我国财经杂志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日本发生9.级地震后,国内媒体做了深入报道,其中,<三联生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表现较为突出.<三联生活周刊>和<南方人物周刊>都是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时政类周刊,拥有较大的读者群.总部分别位于北京和广州,都倾向于中高端受众,都强调给受众提供"精神食粮".历史因素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使两份杂志在报道角度和报道的侧重点上也各不相同,长久以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邹韬奋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在近二十年的出版生涯中,他先后主编了<生活>、<大众生活>周刊、 <生活星期刊>、<生活日报>、<抗战>三日刊和<全民抗战>周刊等报刊,撰写评论和通讯报道文章数百万字,出版了数十本著作和译著,并成立和经营了生活书店,为我国的报刊出版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新闻出版事业的模范".韬奋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新闻出版事业,他的编辑思想更是其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研究和探讨韬奋的编辑思想特色,对今天的期刊编辑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传媒》2004,(12):37-40
一月 1日,由人民日报社主管的<中国经济快讯周刊>杂志更名为<中国经济周刊>,成为目前国内惟一一份真正以周刊的形态出版的经济杂志. 1日,<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发布. 1日,<北京科技报>改由<北京青年报>社主办,此为北京青年报社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第一个项目.  相似文献   

12.
邹韬奋的《生活》周刊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趣味有价值的周刊"是原来印在邹韬奋所主办的<生活>周刊的刊头上的文字,这也是韬奋办刊的个性所在.1926年10月,原<生活>周刊主编王志莘转入银行界任事,31岁的韬奋以职教社编辑股主任的身份,接任<生活>周刊主编的职位.此后一直到1933年7月流亡出国考察,这7年间他一直全心全意地致力于<生活>周刊的言论及其发行、编务工作.这是韬奋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七年.通过办刊实践,他便深刻地了解了市民阶层的理想、抱负和喜怒哀乐,进而也更全面地了解了中国社会和人民大众.  相似文献   

13.
当前,女性报刊的软性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女性的阅读空间,但与时政、经济等硬性信息的隔绝使女性报刊面临媒介生态失衡,<中国妇女报·经济女性>周刊(以下简称<经济女性>)是全国唯一一份以女性企业家和经理人为读者的女性高端周刊,<经济女性>周刊的出现为改变这种失衡带来了矫正力量.  相似文献   

14.
商务印书馆编辑、印刷、发行的<出版周刊>,创刊于1924年1月.1932年1月28日,由于日本侵略军炸毁了商务印书馆在上海闸北的厂房,<出版周刊>被迫中断出版;1932年12月复刊.1937年"七七"事变后,商务印书馆10月迁长沙,将<出版周刊>改名为<出版月刊>,另计期数出版.1941年8月此杂志停刊.  相似文献   

15.
去年3月5日,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主办、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家庭教育时报>协办的<新读写>面市了.从刊物外表来看毫无新奇张扬之处,反倒是显得过于朴实平淡了.然而,就是这份不起眼的刊物却势如破竹,今年3月有效期发行量已达到了162568份,其中外地订户近4万册,被广大师生和家长称为"文学园地里的绿色放心读物".圈内人士认为∶在如今发行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新读写>在新闻出版界创造了一个神话.这话与其说是对我们的鼓励,倒不如说是鞭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校图书馆担负着"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重担,是学校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图书馆必须高水平地为教学和教研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那么,图书馆怎样才能发挥为教学和教研服务的功能呢?在此,从我校图书馆工作谈谈本人的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电视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江苏教育台的<支点>、浙江教育科技频道的<招考热线>和河南都市频道的<高招面对面>,都在每年的高考服务中为广大家长与考生提供了详细与可靠的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唐建光 《传媒》2010,(10):28-29
2004年2月26日,<先锋·居周刊>面世.这是中国西部城市中第一份服务于居家置业的专业杂志. <先锋·居周刊>的前身是成都市委的党建刊物<先锋>杂志.按照上级要求,2003年底先锋杂志社整体划转给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显然,脱胎于机关刊物的<先锋>杂志离市场非常遥远,凭一己之力要完成定位转型和市场化生存,难度很大.因此,在进入报业集团后,这本杂志如何在市场中找到生存和发展之道,是它面临的首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粉碎"四人帮"以后,在思想文化战线拨乱反正的过程中,党中央否定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左"的口号,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后来,这个提法又适用于新闻广播电视事业,而且写入庄严的宪法,成为一种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明确规定了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新闻事业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基本出发点.从法律上说,违犯这两条就是违法;从政治上说,偏离这两条,就要犯"左"的或右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2月14日,<新周刊>再次拿出版业开涮,因为在当天揭晓的"2003中国年度新锐榜"中,被评为"年度新锐图书"的竟然是一本杂志--<万象>.<新周刊>如是评点<万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