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以5个具有抗虫基因的棉花品种(系)与6个非抗虫棉品种(系)为材料,按NCII方法配制杂交组合,对30个组合的F1代及其中三个组合的F2代的主要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F1各主要性状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单株皮棉量和株铃数的中亲优势分别为22.48%和16.58%;绒长和单株皮棉产量的竞争优势分别为11.90%和10.07%。F2代主要产量性状有明显杂种优势,生产上仍有一定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5个具有抗虫基因的棉花品种(系)与6个非抗虫棉品种(系)为材料,按NCⅡ方法配制杂交组合,对30个组合的F1代主要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其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的平均中亲优势分别达到96.17%和94.78%,籽棉产量和单铃重具有最大的竞争优势,分别为46.45%和29.67%;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母本中的HN36,96—48和父本中的单4的综合性状较好,为较理想的亲本,有7个组合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效应。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新高抗5号分别与701-1、特大铃两个品种进行正反交得到的F1代及三个亲本和一个对照(中棉19号)等八个处理的研究,分析了抗虫杂交棉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抗虫杂交棉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F1代完全抗虫,抗病性明显增强,生长势变强,产量明显提高,增产幅度高达20.5%以上,但纤维长度没有明显优势,研究表明,根据不同的杂交组合可以筛选出强优势的组合供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4.
棉花新品种数量性状的因子分析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南省2006及2007年16个春棉区试资料的植株、产量因素和纤维品质共17个数量性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得出:选择植株中等偏高、果枝始节低、果枝台数多的植株性状,与株铃多、铃重高的产量性状,可同步提高衣分,为选育高产棉花品种的有效途径,但对纤维的长、细度及纺纱指数的间接选择效果不明显.通径分析表明,株铃与铃重呈负相关,选择时应两者兼顾,不可顾此失彼.植株中等偏高与果枝数多的性状,主要是通过增加株铃起增产作用,果枝始节低的性状,能极显著提高衣分而获致皮棉增产.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海岛棉“Hai1”作为供体亲本,陆地棉“中棉所36”作为轮回亲本,构建的BC5F3:5陆海渐渗系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对该群体2015年、2016年新疆石河子和河南安阳4个栽培环境中的棉籽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等主要营养成分及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整齐度指数、伸长率等纤维品质性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揭示棉花陆海渐渗系BC5F3:5棉籽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性状之间及其与棉花纤维品质性状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BC5F3:5群体中棉籽主要营养成分及纤维品质性状均呈正态分布,棉籽油分与蛋白质含量的平均值基本接近轮回亲本中棉所36,超轮回亲本比例在35.49%~76.00%之间,群体内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不同环境下棉籽油分与蛋白质含量、棉花纤维品质之间呈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棉花纤维品质之间呈正相关,故利用传统育种方法同步改良具有一定难度。筛选出四个环境下棉籽油分、蛋白质含量与棉花纤维品质均优异的材料各20个,为棉籽油分、蛋白品质与棉花纤维品质QTL挖掘及分子聚合育种等储备了大量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新高抗5号分别与701-1、特大铃两个品种进行正反交得到的F1代及三个亲本和一个对照(中棉19号)等八个处理的研究,分析了抗虫杂交棉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抗虫杂交棉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F1代完全抗虫,抗病性明显增强,生长势变强,产量明显提高,增产幅度高达20.5%以上,但纤维长度没有明显优势.研究表明,根据不同的杂交组合可以筛选出强优势的组合供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7.
棉花植株性状、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5年全国棉花品种A组区试13个品种的7个植株性状、7个产量性状和8个纤维品质性状组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选择出苗—开花及全生育期短与果枝数适中的性状,有利于提高皮棉产量及霜前皮棉产量。生育期长的性状,则果枝始节高,果枝数多,对纤维长度、整齐度、纺纱均匀性指数产生负效应。结铃性强、株铃多的性状,可同步提高铃重,但会间接导致纤维长度、比强度、整齐度及纺纱均匀性指数的降低,麦克隆值的增加,影响纤维品质。衣分高的性状,可有效地提高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降低纤维黄度,但会促使麦克隆值的增大,使纤维变粗。  相似文献   

8.
一九五八年夏季于华东师大生物系实驗地中获得長絨棉單株,經檢定,为陆地棉G.hirsutum.Binn与海岛棉G.barbadense.L.的种間杂种。它显明地表现了二者亲本的特性和特征。它的特性特征:花辦淡黄色。鈴四室,鈴端略尖而鈴長。纖维長,柔软而有絹絲光泽。果枝着生位置低,自第八节开始,共有廿三个果枝。結鈴七十五个。叶片大,类似海岛棉。莖高大,株型松散。它的生長发与栽培的陆地棉相似,能如期开花,結鈴,吐絮而并无海島棉延迟发育的表現。概括地說,它具有陆地棉与海岛棉二个亲本之長处,为今后进一步培育長絨棉品种具备了基础。它的特征,株型列表于后,其中棉纖維分析由国棉五厂原棉檢驗室負資檢定。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棉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棉花品种改良及亲本选择提供信息,运用聚类、判别、多元方差等分析方法对参加2011年黄河流域中熟常规棉区试A、B两组共20个品种的产量、早熟性、抗病性及品质指标共12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以枯萎病指最大(25.36%),黄萎病指次之(19.45%),皮棉产量、株铃、铃质量、麦克隆值及纺纱均匀指数的变异系数均较大,衣分、纤维长度、比强度及整齐度的变异系数较小.聚类分析(minkowski距离,ward方法)将20个品种聚为4大类,基于聚类结果再进行判别分析,误判率为0,表明分类结果可靠.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类品种存在极显著差异:第I类属早熟、较高产优质类;第II类属中早熟、中产中质类;第III类属较早熟、高产中下质类;第IV类属中熟、中低产中上质类.针对各类品种的特征提出合理利用的价值和改良目标.百棉985、中植棉1017及锦科棉11号3个品种性状表现突出,在棉花品种的遗传改良中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选用陆地棉无腺体品系无066和显无077为父本,有腺体品种中棉所12号、苏棉9号、泗棉3号为母本,不去雄辅助授粉,以显性无腺体作标记,以天然异交和人工去雄授粉为对照,比较其杂种率及制备效率,并以中棉所12号为对照,对6个杂交组合的杂种F1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显性无腺体作标记,不去雄辅助授粉平均杂种率达到51.35%,变幅34.73%~63.46%,工效是人工去雄的3.5倍。杂种F1比较试验表明,  相似文献   

11.
对2005年黄河流域区试B,C两组17个杂交春棉品种的纤维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前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0.84%.通过聚类分析,从纤维品质的相似度上将17个品种划分为四大类,并对各类品种纤维品质性状进行了多元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第1类为优质棉品种,第Ⅱ类为亚优质棉品种,第Ⅲ、Ⅳ两类为中质棉种。同时,对各类品种的品质育种目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棉花新品种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南省2006及2007年16个春棉区试资料的植株、产量因素和纤维品质共17个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前4个主成分对所考察性状总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3.89%,反映了所有性状绝大部分信息.分析表明,选择植株中等偏高、果枝始节低、果枝台数多、株铃多、铃重高的性状,可同步提高衣分,增加皮棉及霜前皮棉,为选育高产棉花品种的有效途径,但对纤维的长、细度及纺纱指数的间接选择效果不明显.通径分析表明,由于株铃与铃重呈负负相关,选择时必须两者兼顾,不能顾此失彼,植株中等偏高和果枝台数多的性状,主要是通过增加株铃起增产作用,果枝始节低的性状能极显著提高衣分而导致皮棉增产.  相似文献   

13.
产量因素性状与产量的偏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一致表明,株铃、铃重与衣分为三大产量因素,以株铃对产量的贡献最大,铃重次之,衣分居三。纤维品质性状的偏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选择整齐度高、比强度大、麦克隆值低的性状,不仅可提高纺纱均匀性指数,且对改善子棉产量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增加株铃,有利于提高皮棉产量和增进纤维品质,但株铃过多,晚秋桃所占比例大,将对衣分、衣指、麦克隆值产生负效应,因此,应注意优化成铃时间与部位,力争多结优质铃。  相似文献   

14.
对4组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正、反交F1代的性状差异性研究表明:株高、果枝数、单株铃数、衣分和籽、皮棉产量主要表现为受细胞核基因控制,核质互作效应不明显,铃重、子指、衣指、2.5%跨距长度、比强度和麦克隆值晃否受核质互作效应的影响,则取决于特定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研究了三种不同育苗移栽方式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营养钵地膜芽苗移栽生长发育状况和子棉性状最好,现蕾期提前5~6d、单株铃数增加4.1~5个、伏前桃增加2~2.2个、伏桃增加2.9~3.8个、产量提高22.5%以上,是一项可以推广应用的新型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麦套短季棉高产栽培中棉20是中棉所近年选育成的短季低酚棉新品种。该品种早熟性突出,产量高,品质优,枝秀叶小,通透性好,前期长势稳健,后发性强,结铃集中,铃壳薄,吐絮畅,平均亩产皮棉56.8公斤,霜前花率72%,比中棉16早熟5-6天,是当前麦套短季棉...  相似文献   

17.
麦棉套种不同模式对棉花生理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不同麦棉套作模式对棉花影响的研究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棉花与小麦共生期间生理生态等因子的影响不同,导致棉花产量结构因子的差异,最终导致棉花产量的不同,套作棉花产量与单作棉比较,均表现出减产,减产幅度介于2.06%-7.06%,究其因在于单位耕地面积成铃数少,四种套作模式相比,以3:1式产量最高,产量达72.43kg/666.7m^2,其成铃数、铃重和衣分最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新棉503品种在河南省2006-2007年棉花品种区试及生产试验中产量构成因素的偏相关与通径分析:明确本品种高产栽培应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力争单株多结铃、增总铃、稳铃重、保衣分为主攻方向.从产量结构的模拟模型得出不同皮棉产量的产量结构,为本品种实现高产理想的产量结构指标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为对棉花区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与综合评价,将参加新疆自治区2008年棉花品种区试(早中熟2组)的11个品种包括早熟性、产量因素和纤维品质共17个数量性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公因子对所考察性状总变异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3.42%,反映了所考察性状绝大部分变异信息.根据各品种在各公因子上的得分值,以各因子对总变异的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各品种的综合得分并排序,列前3名的依次为40428,THK-331,锦科255,它们高产优质,综合表现突出.据各品种在各公因子上的得分将11个供试品种从早熟、产量和品质的差异聚为4大类.第Ⅰ类有THK-331、40428、K-263、锦科255共4个品种,属较高产、中上质类品种;第Ⅱ类含99-6、M2、中49(CK)3个品种,为中高产量、中质类品种;第Ⅲ类有康地3052和99-9两个品种,为中产量、中下质类品种;第Ⅳ含X11006和9816两个品种,属高产、较优质类品种,并指出各类品种的主要产量与品质性状改良目标.综合评价结果与各品种的实际表现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0.
以抗虫棉品种和非抗虫棉杂交,在选择的条件下对F2代单株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就综合农艺性状对产量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4.95%,基本反映遗传信息.各主成分分析结果依次为:结铃性因子、形态因子、铃重因子、衣分因子、营养生长因子.依据主成分评价,较为理想的杂交F2代抗虫棉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