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青年作家余华的小说创作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题,那就是对生存的关注。无论是其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作家都叙述了人类当下的生存境遇,体现了余华对生存困境的关注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
刘恒的小说对人类的生存之重,对人在生存与意义、灵与肉、本能与文明、情感与道德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挣扎中的生存状态,作了最冷静的描述,并对人类的苦难根源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3.
余华的《活着》,是一部真正关注人生苦难及苦难中生命个体生存意义的写实力作。小说的价值已从学的层面延伸到整个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刻的哲学命题上。对于在极度生存状态下生命个体为什么能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样一个基本命题,它给在极苦难与不幸境遇中仍能活着的人提供了一个参照样本,从而解读出人类千百年来面对苦难仍生生不息的精神根源。  相似文献   

4.
米兰·昆德拉通过小说中四位主人公或“轻”或“重”的生存选择展现了人类存在的荒谬性和不确定性。在他看来,人类生存选择的多种可能性,主要源于生存意义的相对性和偶然性以及生命历程的不可重复性和差异性。正因如此,昆德拉在肯定人类生存选择的自由的同时,也对人类的存在持有怀疑态度。  相似文献   

5.
余华小说充满了死亡、暴力与血腥,这是他解读这个世界的语码。传统的余华解读中偏重定论为余华受西方存在主义影响才有了小说中的这种意象。本文则站在他特定的时代高度、固有的人生经历及性格特点之上,认为余华通过对死亡、暴力与血腥的解读反映了一种形而上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呼唤与渴望,在冷静面对死亡、暴力与血腥之后,他开始变得乐观,对人性的认识开始有了一定的转变,一种生存的坚韧与人性的成熟跃然纸上,也是余华“绝望之后的反抗”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6.
对格非在小说中表现出的人类孤寂的生存意识进行了解读。认为孤寂的生存意识是他对人类漂泊命运的一种理解,也是面对人类生存困境的一种情感表达。格非的小说旨在寻找人类精神的自由天空。解读和探寻意在更好地理解格非的写作宗旨和精神持守,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生存环境的历史和现在,也有助于人们对人类精神梦想的坚持和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7.
论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概括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内容,论证了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生存意蕴,考察了人的生存意识的历史演化,说明了可持续发展是在人的生存意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发展观,是针对人类的生存就机而提出的新的发展策略,指出可持续发展表达了人类对生存的永久期盼,是一 种全新的人类生存方式和正确的人类生存途径。  相似文献   

8.
莫言在《檀香刑》中渲染了一幅热闹喧腾的生存场景。小说寓悲于喜,亦庄亦谐,血腥的残酷杀戮与蓬勃的生命意志在历史的舞台上同时上演,让人透视出众声喧哗的背后是人性的挣扎和悲凉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李昂的小说《杀夫》从妇女生存状态的角度,深刻反映了封建道德对妇女的戕害;主人公由忍辱含垢到残杀其夫的觉醒与转化,集中体现了小说的反封建主题  相似文献   

10.
作家余华以其小说的先锋性品格引起文坛注目。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他的创作由对话语先锋意识的重视向写实传统靠近。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中,直视人类生存的苦难与忍耐,进行着充满人道主义温情的寓言式表达,表现出人类面对生存苦难和命运时灵魂发出的内在声音。  相似文献   

11.
李锐的小说始终关注着人类存在的困境,这集中表现在对苦难与死亡的表达上。李锐小说中的苦难表现不仅集中在"食""色"这些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上,也包括特定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造成的苦难。苦难的极致便是死亡,在李锐的笔下,存在着由无法预测的事端导致的人的被动死亡和人自觉自愿选择的死亡两类,二者都反映了李锐对生命本体的真实状态以及生存价值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2.
吕志青的小说,在思想意蕴层面受到西方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强烈的思辨色彩使其负载了丰富的思想信息而不仅仅是故事的载体,存在的悖谬感和可能性构成其重要主题;在叙事层面,多种现代小说技巧的使用产生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并形成一种智性的幽默品格。二者的有机融合共同构成吕志青"触及现实和发现存在"的小说追求,实践对存在的诗性沉思的小说精神。  相似文献   

13.
巴赫金与昆德拉的小说理论,形式上虽有体系严整与随笔散论的差异,但其精神实质、思想内涵、价值理念却极为相似相通。他们的小说理论都建构在对存在本质的思考和对西方文化批判的基础上,具有文化诗学的特殊价值。他们都以维护人的自由、重建和高扬人的主体性为理论核心,深入揭示了西方小说的文化特质,强调小说的文化批判和文化建构功能,赋予小说以文化拯救的严肃使命。本文通过对二者理论的相互阐发、比较印证,以期达到对其理论价值的发掘整合。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中期以来,“新现实主义”东山再起,频频掀起波澜。新现实主义小说视野中的企业改革景观尤为世人瞩目。文章将新现实主义小说与80年代的改革文学进行了比较,论析了两者的优、缺点和产生原因,分析了新现实主义小说中折射出的企业、领导、职工的生存状态,梳理了这类小说发展变化的轨迹(包括它在叙事方面自我调整的努力),并对其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哥伦比亚作家阿尔瓦罗·穆蒂斯于1986至1993年间发表的七部小说的总集《嘹望员马科洛尔的事业与烦恼》,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所发表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运用独特的写作手法,通过对航海嘹望员马科洛尔的描写,为我们揭示出他对于现实生活的态度。这些故事反映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生存现状,穆蒂斯正是以这个人物为切入点,通过他的各种经历,表达出作家眼中所看到的以及他心目中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让-保罗·萨特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人的"存在"问题.在中国新时期的文化语境中,萨特"人学"观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和话语存在,对当代文学特别是小说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促进了我国新时期小说在"人"的观念上的创新和发展,导致了一种新的人文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群体、社会和共同体是人的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反映了人的类存在的不同条件和性质.群体存在是人的类存在的原初形式和普遍状态,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历史中具有基础性和发生学意义;人的社会存在是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的类存在的物质总和,它为人的总体性存在提供条件和基础,但是,其固有的矛盾直接导致人的本质无法根本实现;在历史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并由此构建了全新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理想人类共同体存在方式及其现实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人是主体性的存在,“在”是其本体论涵义,即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者,他的出现是自在与自为的结合,是此在与共在的实现。人不是抽象的,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的人,只有在社会以及附带构件中才能彰显其生存状态。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局部能反映整体社会中人的存在镜像。正如马尔库塞对现代社会的“单向度”定位,现代教育也难逃其咎。以肯定性思维为其内核,以普遍性与同一性为特征,以实用与功利为实在目标,以规训制度压抑人性,这些构筑了现代教育的“本真”,即“现代教育神经症”——一种“异化”状态。反思意在解构与建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彰显人的生命存在是教育的本初旨趣。  相似文献   

19.
莫言的乡土小说一直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和心灵震撼,新作《蛙》也不例外。《蛙》向我们畅所欲言地展示着人情伦理与国家意志、女性身份与男性作为、计生政策与物欲世界、自我救赎与"继续荼毒"这一系列的冲突,向我们阐释了社会是一个异化的存在,它在不断的异化和冲突中更加真实的进化与完善,一步步的建构着我们能够感知到的全部世界。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学生的生存状态越来越关注,但与此相关的研究却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框架。藉此,文章在对生存、生存状态进行语词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生与环境的关系和学生与自身的关系两个维度出发建构研究学生生存状态的理论框架,为学生生存状态的实证研究提供一种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