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林纾“误译”的根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纾的翻译在我国乃至世界翻译史上都是一个特殊现象,他不审西文,却凭他的古文翻译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以后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他的译本,一直以来,毁誉参半,其译本中存在的大量讹误多是倍受指摘的目标,评论家们一般把他的误译归咎于口述者或林纾本人的粗率大意。该文却指出林译小说中的许多讹误常常是林纾有意选择的结果。文章从晚清的社会及文学背景、中国的翻译传统及华夏文化的自我推崇三方面来分析他误译的根源,指出他的误绎中有很多在当时来看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林纾,作为古文大家,既兢兢于古文,又热情于小说翻译与创作,其中的转换因子是"小说笔法".林纾对这一古老而又新鲜的笔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圆融,并逸出到小说翻译与创作,使其古文与小说独具风味与魅力,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体现了雅俗文学的共容与交融.林纾和他的作品凝固成新旧文学的临界态,而"小说笔法"则成为这一状态中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阐述林纾翻译救国的动机及其译介西洋文学所体现的思想,对比论述了林纾翻译思想与福建精神的相似性和融合性:林纾的翻译报国思想体现了他爱国爱乡的赤子丹心;为开启民智和博取群长而翻译体现了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在不谙外文的情况下,通过翻译捍卫中国文化,体现他敢拼会赢的大无畏精神;用翻译稿酬从事慈善,体现他乐善好施的高尚情操。最后,揭示林纾翻译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世纪之交,更多的学者开始肯定林纾的爱国精神和积极投身维新变法的政治热情,尤其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事业的贡献,对他近乎完美的人格也给予由衷的赞美。本文首先概括翻译家的生活背景和个人经历都会对小说的翻译产生重要的影响,然后对林纾的生平进行概述并提及讨论林纾的翻译常常涉及的问题,其次讨论林纾生活的背景和翻译的动力,最后阐述本文对林纾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林纾是中国近代大规模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第一人。然而,他的译本中存在着大量的“讹”,常受人指责。在分析和比较创造性叛逆和林纾文学翻译中的“讹”的基础上,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区别。  相似文献   

6.
"林译小说"与意识形态、出版机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9年林纾用文言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以素隐书屋刊本问世,短时间里“茶花女”“不胫走万本”,林纾也自此开始了他卷叠浩繁的翻译事业。“林译小说”很快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西洋文学经典,但是这一经典从晚清到五四,也经历了由誉及毁的演变。在勒弗费尔(A.Lefeve  相似文献   

7.
潘悦 《文教资料》2010,(32):32-33
本文以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为个案,研究译者的翻译目的。译者的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影响着译者选择什么样的文本翻译以及采取怎样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详细分析了林纾在翻译活动中的目的性。在选材过程中,林纾对原文的选择是有目的的。他选择翻译那些能表达他政治理想的作品;在翻译过程中,他也有着自己的翻译目的,并为之采取了特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归化和异化翻译现象在林纾译文中并置出现,归化现象更为凸显.作为翻译现象,归化以文字形式体现于译文.因此,从话语修辞的角度观林纾翻译的归化现象不仅能重新梳理林纾翻译,而且可以借此探寻林纾翻译现象的内在成因.  相似文献   

9.
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已有学者认识到要把翻译研究和其它学科研究相结合。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点引入翻译研究,并将其发展成一个生态学视角的有关译者和翻译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翻译理论,从而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林纾,是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翻译界对林纾的讨论,无论是对他的翻译思想还是他的翻译作品,已有不少论述。本文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林纾及其翻译进行分析,以期对林纾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林纾译文《块肉余生述》展现了文学翻译不可避免会受到译者自身文学理念影响的范例。通过对《块肉余生述》的分析,我们发现,林纾的增、删、改译,并不仅仅是由于其"不审西文"造成的讹误,更多的是译者在传统文学理念的影响下进行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翻译策略选择的结果。而林译本相对原著在字数上的急剧缩水,也不仅仅得益于文言的简练,其文学理念选择下的删减和删除也是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探讨了林纾翻译的书名。文章论述了林纾翻译的目的论及其翻译的书名所具有的中国文化艺术特征,分析了林纾翻译的社会价值和现代意义,肯定了林纾另拟新名的翻译策略,认为林纾翻译的书名是满足目的论的国语化需求,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文学名著的观念是因时间变化而衍变的特殊意识形态.林纾在西洋文学(主要是小说)翻译的丰富经验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名著观念,主要是对古典中国诗文观念的比附和移用.林纾及其合作者的古文翻译产生了一些翻译经典(即译作名著),以及林纾翻译的一些西洋文学中的名家名著,例如莎士比亚戏剧、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等,显现林纾尽管遭遇了新文学群体的严厉指责,但无疑仍是介绍西洋现代文学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3.
林纾是我国晚清时期的翻译奇才,他的作品典雅流畅,风行一时。由于他的翻译小说中存在大量省略、增添、删节,常被翻译界指责为“不忠实”。本文从翻译学文化操控派代表人物勒菲维尔的改写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林纾所处的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分析了影响他翻译思想和策略的因素,探究了林纾在中国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诗学观等因素影响下对西方文学进行改写并取得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从林纾翻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纾翻译的目的与思想内涵、林纾文化互动的翻译观和林纾翻译捍卫了古文的地位等方面逐一介绍了林纾的翻译。可以说,林纾的翻译,不论从其翻译的目的考究,还是立足林纾的翻译观探索,都不难寻找出林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译体现了其"救国保种"和"捍卫古文"的爱国思想,适应了清末民初社会背景和内在需要,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需求和期待,是该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5.
林纾是我国的翻译奇才。由于其生活在新旧交替的清朝末年,两种激烈碰撞的社会意识形态造就了他的双重性格,同时也对他的翻译策略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笔者尝试分析当时社会意识形态里的保守及革新因素与林纾的翻译策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林纾是迄今为止最受争议的翻译大家之一,与此同时也是近代历史上最受欢迎的翻译家之一,造就这一局面的有当时的时代原因,也有林纾个人翻译风格的因素,而对于他的中西文学态度虽解说者众多,如张俊才就曾分析林纾对于西方文学了解比较肤浅,无法真正弄清楚中西文学的根本区别,他也没有真正的西学视野,但是在张俊才先生看来,这主要还是源于林纾已步入老年,是其难以摆脱的宿命;赵炎秋先生在《林纾叙事思想试探》中从林纾先生通过翻译小说提高了小说在中国的地位,阐述了林纾先生对于中西文学的一些看法,主要强调林纾先生虽未贬低中国古典小说,高度地评价了《红楼梦》,但也指出《红楼梦》描写的主要还是上层社会里的富庶生活,对于下层生活及社会描述甚少,这一点远不如欧美作家如狄更斯。在林纾看来,描写下层社会的家常之事较之富贵、冒险、侠盗题材而言更为艰难,因为其缺乏这些题材所具备的眩目、喜剧等吸引力;以上都是在论文中对林纾关于中西文学态度有所涉猎,但是并未进行专门分析,然对于林纾对中西文学态度之深入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林纾采用某些翻译策略的原因亦能更深入的了解林纾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仇贞 《考试周刊》2012,(6):22-24
林纾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虽不懂西文.但与多人合译的百余种作品开启了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先河.开创了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热潮。正因如此.对林纾及其翻译小说的研究可谓我国翻译界及文学界一大经典话题。本文简介林纾著名的两本译作并就其翻译策略加以分析.供方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鹏 《培训与研究》2010,(9):133-135
林纾作为一个翻译家,在翻译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一页。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然而对于他的翻译动机,仅仅从他所翻译作品的序、跋中解读是不够全面的。笔者认为:动机来源于心理学领域,所以从其内部心理及外部现实进行分析其动机会更具价值,对林纾的认识才能公允。  相似文献   

19.
林纾的小说创作实践显然受到自身小说翻译实践的影响,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小说内容上,林纾小说受所翻译的西方小说的影响,表现出现代爱情观念的觉醒以及小说社会批判功能的突显;在小说的形式上,林纾小说借鉴西方小说的叙事手法和结构方式是对中国传统小说艺术的一种自觉变革。  相似文献   

20.
林纾及其小说一直以来是中国文坛和翻译史上的热点话题,对他的译作争议也颇大,持肯定和否定态度的人争论不已。本文就林纾小说的地位和影响来探讨他的翻译思想在当代的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