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暴力犯罪案件中的被害人过错,是指被害人出于故意或过失心态所实施的,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犯罪的发生,且应承担重大伦理或法律否定评价的行为。被害人过错作为量刑和民事赔偿情节具有法律依据和法理依据。在司法适用中,要严格把握被害人过错认定的证据标准,全面把握被害人过错和被告人行为的互动,平衡被害人过错的适用与刑罚最佳效果的发挥、被害人过错与附带民事赔偿责任的分配。  相似文献   

2.
诈骗犯罪的定罪情节是犯罪人意图占有数额还是犯罪人实际占有数额,是存在争议的一个内容。主观主义者赞成前者,而客观主义者赞成后者。诈骗犯罪定罪情节的不同选择将影响构成犯罪的情形、犯罪既遂未遂的判定、量刑情节的选择,从而影响整个刑罚结构。实践证明,不论是单独采用犯罪人意图占有数额还是单独采用犯罪实际占有数额作为定罪情节,都不能够很好的定罪量刑。笔者建议同时将犯罪人实际控制数额和犯罪人意图控制数额作为定罪情节来量刑。  相似文献   

3.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重要内容,它是为处理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民事损害的赔偿而进行合并审理的诉讼活动。民事责任原则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承担民事赔偿的基本准则,损害事实客观存在,犯罪行为与损害结果的因果关系,有限责任自负,直接损失。实际补偿五项原则是民事责任原则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酌定量刑情节是由人民法院从审判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通过对犯罪人一贯表现、被害人过错、犯罪手段、认罪态度等典型酌定量刑情节的探讨,发挥限制死刑适用的作用。在酌定量刑情节与法定量刑情节竞合或者多个酌定量刑情节竞合时,综合考虑不同的量刑情节对刑罚裁量的趋轻或趋重影响,慎重选择适用死刑。立法上对部分酌定量刑情节予以法定化,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充分发挥具有排除死刑适用可能性的消极酌定量刑情节的作用,都是限制死刑适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曹东升 《沧州师专学报》2009,25(2):128-128,130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刑事司法实践过程中,由于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阙如,被害人因犯罪而遭受到的人身、财产损失,要想得到补偿,途径一般只能是: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由犯罪人来进行赔偿。而这样一种赔偿途径的缺陷无疑十分明显:其一,如果刑事案件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侦破,无法确定犯罪人,那么受害人则难以落实具体的索赔对象;其二,  相似文献   

6.
<正>根据中国法律规定犯罪人在承担刑事责任外,还应根据伤害程度对被害人进行一定的民事赔偿。但是,由于犯罪人经济能力有限等原因,许多被害人无法得到合法经济赔偿的问题日渐突出。为保障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将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就此说说个人的想法。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范围内,因刑事犯罪行为而引起的民事赔偿,有三种程序立法模式,但以独立民事诉讼的方式来解决刑事犯罪行为的民事赔偿问题已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种普遍趋势。中国现行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给被害人带来了一定程序"便利"的同时,两种诉讼在同一程序中并列运行的内在矛盾冲突也显而易见,这既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刑事被告人的程序利益,进而影响程序正义的实现。避免这种冲突的有效途径就是将附带民事赔偿部分从刑事诉讼程序中分立出来,而非彼此妥协。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仅限于物质损失,而没有精神损失。众所周知,精神权利愈来愈受重视,在民事法律规范对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予以承认和支持的同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却将其拒之门外,刑事法律制度与民事制度对精神损害诉讼的不同规定,造成立法不统一,由此在实践中产生了许多问题。所以,本作论证了刑事附事民事诉讼中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充分理由,以期解决目前有关立法上的冲突,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法院强制拍卖到底是公法行为还是私法行为,它与警通的委托拍卖行为有无区别?对法院强制执行的性质的不同理解,在法院撤回委托时。其损失的赔偿将会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本文从一案例出发,剖析了法院委托拍卖的性质等同于一般民事委托行为。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采取虚假广告欺骗消费者,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事情时有发生。但要从法律上规范广告行为,赋予消费者民事赔偿请求权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根据广告的法律性质,消费者对于虚假广告的民事赔偿请求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请求权,另一种是基于单方行为说引出的违约责任的民事赔偿请求权。  相似文献   

11.
刑事司法实践中,对于被害人有过错的案件,法院在量刑时一般会使用酌定情节对被告人予以从轻或减轻处罚。但由于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对于如何认定被害人的过错责任以及在刑罚裁量中应如何适用,各地做法不一。本文根据刑法和民法的一般理论,结合实践,就被害人过错责任的认定和适用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不能因为民事诉讼问题附带于刑事诉讼过程解决就忽视民事诉讼的应有本质,一味坚持“先刑后民”原则可能阻碍被害人的利益保护。检察机关作为原告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难以找到法理依据。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请求赔偿的时效应该从“可以行使请求权之日”起计算。被害人所获赔偿应既包括物质损失赔偿,也包括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3.
财产刑空判影响人民法院的公信力和法律的尊严,本从加大查缴财产的力度方面进行了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14.
立法的不明确容易引起附带民事诉讼间接损失赔偿的争议。从法理依据、国外或地区对附带民事诉讼间接损失立法和司法实践、国家法制统一、公平正义等角度出发,我国附带民事诉讼损失赔偿应当包含间接损失,并在理论研究、立法等各个方面对附带民事诉讼间接损失赔偿制度加以完善,特别是应当确立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5.
恢复性司法框架下被害人求偿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诉讼中,国家追求的目标是追究和惩罚犯罪,而对被害人来说可能更关注自身受损利益的恢复和补偿。然而,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对保障被害人求偿权的实现作用有限。借鉴联合国和西方国家维护被害人求偿权的立法和实践,并吸取恢复性司法的崭新理念,有助于构建我国被害人获得犯罪损失弥补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被害人主要通过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来获得赔偿。但在实际操作中,被害人往往不易得到赔偿或不能得到全额赔偿。因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强化我国刑事被害人获得刑事赔偿权力的保障,增设国家补偿制度具有主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正相契合。重刑轻民思想、资金供给的有限、实际操作的困难等因素制约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只有针对以上因素进行破解,才能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的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均未做具体规定。这背离了确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初衷,对刑事犯罪的被害人也有失公平。文章试图分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精神损害赔偿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实现公平正义的法律目的。  相似文献   

19.
"同命不同价"现象,一直为我国社会公众所诟病,具有很大争议。死亡损害赔偿不是生命按质"定价",并非对生命权本身的救济,它应是对因侵害生命权所引起的各种现实利益损失的补偿。死亡赔偿应给予受害人更多的经济财产赔偿,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加强公民对他人生命权的敬畏,防止肆意侵犯他人的生命权,这应是我国立法政策的法治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