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3 毫秒
1.
研究了内蒙古1985~2004年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内蒙古产业结构变迁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并由此对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通过理论分析确立了内蒙古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模型,结合内蒙古省级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状况"、"政府政策"、"城镇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均能够对内蒙古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显著影响。本文旨在以实证结果为基础为内蒙古产业结构升级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与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角度对内蒙古产业进行了分类,通过分析近几年内蒙古三次产业及从业人员的比例变化,说明内蒙古产业结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文章的最后对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内蒙古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内蒙古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对内蒙古自治区的高等教育产业进行了产业结构分析,运用产业组织的相关理论,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和退出壁垒3个主要决定市场结构方面来分析内蒙古高等教育产业结构,以期对内蒙古教育产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在描述了1985年~2009年内蒙古三次产业演变过程的基础上,通过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了内蒙古产业结构现状,并结合产业结构相关理论提出了内蒙古应继续发挥第二产业的主导作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内蒙古2002~2006年各产业的发展及其增速在GDP中的比例关系和变化与全国运行状况的比较,对内蒙古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利用1978—2012年相关数据,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山西与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分析发现,与中部六省相比,山西产业结构内部不合理,产业结构效益偏低,且差异较大,其中第二产业结构效益较高,而第一、三产业结构效益较低,但第三产业结构效益稳步提高;偏离—份额分析可知,山西区域偏离分量和争偏离分量一直为正,高于中部六省,山西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方面都处于优势。但结构偏离分量却低于中部六省。表明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从发展第三产业、改善交通条件和创建良好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高等职业教育SWOT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用SWOT研究方法,分析了内蒙古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势、劣势、带来的机会、造成的威胁等,在此基础上,试图捕捉机会以克服劣势、利用优势以化解威胁,从而确立研究对象的基本战略框架。这对促进内蒙古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促进内蒙古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梳理了内蒙古节能面临的国际国内挑战,分析了内蒙古能源消费利用的现状特点,指出了内蒙古节能面临的困境,结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区域特点,从节能领域、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政策市场等多角度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1.
宁蒙沿黄地带产业结构的环境污染特征演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宁蒙沿黄地带是我国黄河流域国家级能源原材料基地,也是西北资源型城市及资源型产业密集区之一。与其他资源型产业密集区相比,该区域位于黄河流域中上游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必须协调好产业结构演进与资源环境刚性约束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产业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GIS中的相关方法和技术,通过构建工业结构特征偏向指数来分析宁蒙沿黄地带工业结构的环境污染特征,并运用产业多样化指数、相似指数、区位商等指标从工业内部结构出发深入分析其工业结构环境污染特征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宁蒙沿黄地带大部分地区工业结构都表现出废水排放强度有所提高、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明显上升的趋势,部分地区的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与粉尘排放强度也有所增强。这种工业结构环境污染特征的演变主要受到以煤炭开采与洗选业为主的重工业高速发展、区域工业结构表现出一定单一化趋势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内蒙古自治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当前内蒙古自治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省份相比,仍然相对滞后,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柔性能力是有效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生产性服务企业也需要具备适当的柔性能力,本文从战略、组织、市场营销三个层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柔性能力,进而基于这三个层面的柔性能力提出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策,提高内蒙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2003--2007年的经济系统中物质的输入输出进行了分析,以揭示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物质利用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增长是以资源高投入、污染高排放为代价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物质投入来自本地化石燃料的开采,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和工业生产排放的固体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物质投入,才是实现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张敏  姜巍  高卫东  熊天琦 《资源科学》2014,36(9):1933-1940
基于能源生态系统理论,对晋陕蒙地区能源资源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由于内生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晋陕蒙地区能源生态系统的整体发育状况处于持续下降状态,其中山西省由于能源资源开发较早、产业结构单一,造成其内生系统规模较大,能源系统生态发育状况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陕西、内蒙古则由于近年来能源开采量迅速增加而造成能源生态系统演进系数迅速降低;能源开发和消费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陕蒙地区能源生态系统的变化状况,使其总体状况略好于山西省;能源开发在带来效益的同时,亦带来环境的破坏,虽然三省的环境状况近年来有所好转,但是水平依旧较低。  相似文献   

15.
对内蒙古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的变化特点以及利用2002—2012年间有关经济与环境相关数据,采用计量模型对内蒙古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得出,内蒙古人均GDP与环境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之间呈"N"型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内蒙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一个环境问题。植被与土壤是土地荒漠化研究的主体,综合分析植被与土壤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对于研究干旱区、半干旱区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2013年8月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植被与土壤调查数据,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蒙古高原乌兰巴托-丰镇草地样带上,植被覆盖度、植物种类数量、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钾、土壤砂粒百分比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形态;土壤相对干旱、土壤盐渍化程度轻,蒙古国境内土壤以中性为主,中国内蒙古境内土壤以碱性为主;蒙古国境内的草地样方出现灌丛的现象比中国内蒙古境内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蒙古国草地退化相对严重;蒙古国境内土壤全氮极贫乏、中国内蒙古境内土壤全氮相对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内蒙古境内相对发达的农业开发和人类活动影响。研究成果可为区域植被恢复和荒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资料支撑。  相似文献   

17.
生态创新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与工业绿色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刚  陆琳忆  何金廖 《资源科学》2021,43(1):94-103
理清生态创新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和工业绿色效率的影响,对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115个资源型城市为例,通过测算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高级度、工业绿色效率,构建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生态创新对不同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绿色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中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工业绿色效率都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且两者具有相似的空间格局,表现较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陕西、山西和内蒙古南部、山东西部等地区;②生态创新对提升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这种作用对成长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资源型城市均显著;③生态创新对提升资源型城市工业绿色效率没有显著的影响,其中生态创新对成长型城市提升工业绿色效率有显著负面影响,对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城市的影响则不显著。基于以上发现,本文认为生态创新对于促进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显现,并提出完善中国资源型城市生态创新政策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郭亚帆  杜金柱 《未来与发展》2011,(11):100-103,109
论文首先通过对内蒙古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倾向以及消费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内蒙古城乡居民消费存在着较大差距。同时剖析了差距产生的原因,并给出缓解内蒙古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绿色GDP角度对我国区域层面是否"资源诅咒"进行再验证,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资源大省都存在资源诅咒现象,资源诅咒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条件机理。以新疆和内蒙古地区为例,作比较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资源丰裕地区引发资源诅咒的原因主要包括,资源开发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过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产品初级化严重,粗放型模式诱发"荷兰病"现象,并造成一定的挤出效应;国家扶持力度不够,市场发育程度低,基础设施条件差,影响吸收外资能力;制度、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产生寻租行为和投机主义。  相似文献   

20.
徐盈之  胡永舜 《资源科学》2010,32(12):2391-2399
本文从"资源诅咒"假说出发,对内蒙古地区的资源优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检验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内蒙古的确存在着"资源诅咒"现象,主要原因是资源开发导致的"荷兰病"效应。但西部大开发以后,随着国家及地区各项政策的实施",资源诅咒"现象在内蒙古地区被破解。通过进一步实证分析,本文发现该地区破解"资源诅咒"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制造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使得经济增长呈现出可持续性,但随着近年来该地区能源开发强度的增大,制度弱化的趋势日益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