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不同意学术界对孔子“正名”思想的批判态度。认为孔子的“正名”思想旨在使君臣各尽其职、各行其道,建立有序的社会政治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这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孔子所要正的“名”是从“实”中总结出来而确定的“君”“臣”“父”“子”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纠正“名”与“实”之间的混乱现象,赋予具有这些名称的人应有的权力和义务。这是符合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客观实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这一创见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
孔子“正名”思想的研究,无论是对于孔子思想本身的理解还是对于后来的名学的发展探讨都有重要的意义。历代对于孔子“正名”思想的阐释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古代的“正字”、“正名分”阶段;近代现代的“以名正名”、“以名正实”阶段;近十年对于“正名”问题的语言哲学阐释及政治哲学阐释阶段。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正名"思想的开创者,他最早提出要以"名"正"实".荀子是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正名思想体系.由于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因此,孔子和荀子的正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但是,荀子的正名思想与孔子的却不尽相同,在某些方面甚至相悖.这主要表现在名的起源、制名原则、名实关系、正名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认为正名是实现社会大治的基本要求。孔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开创者,强调名实一致,提出正名以正实的原则。荀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孔子正名思想的同时,对其总结批判,认为制名以指实,提出了正名的原则和方法,从而使儒家正名思想更具逻辑色彩。  相似文献   

5.
陈玲周江在《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正名论与中国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正名”一说源于孔子。孔子曾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正名”的首要和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政治、伦理问题。在名实关系上,墨子承认概念是事实的反映,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认为一定的事实要与一定的名称对应。较之孔子“受限”的顽固的名实关系,墨子的正名理论慢慢脱离了困囿,走向开放。后期墨家对“名即概念”的理论有颇多创获,但荀况关于“名”即概念的理论又更有创举,他更加直截了当地说明了概念是用来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吕氏春秋》保存了不少先秦名家思想史料,其中对正名理论亦有发挥。吕氏与先秦名家一样,认为名是实的反映,是言的工具。在名实关系问题上,《吕氏春秋》继承了孔子的“正名”传统,然而《吕氏》正名论不同于孔子,《吕氏春秋·审应览》曰“取其实以责其名,则说者不敢妄言。”又曰:“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放悖。”此意旨在要以事物的实际情况和类别为依据来考察与之对应的概念和言词,这则是从“实”出发,“取实...  相似文献   

6.
姓名,人皆有之,不过是个代号而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姓名远远超出了代号的局限,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一种学问;成为追求、祝愿、知识、修养、情趣、政治、经济、地域、民俗等等的象征.“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中国人历来是很重名的.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发展了姓名文化,升华了姓名艺术,丰富了姓名学问.他不但重名,更加重实.他说:“正名的工作,不但孔子,我们也在做,孔子是正封建秩序之名,我们是正革命秩序之名,孔子是名为主,我们则是实为主,分别就在这里.”(《毛泽东书信集》)他把姓名作为一种表达政见和思想的依托,作为一种政治工作的艺术手段,运用于革命实践,因而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姓名观.  相似文献   

7.
刘琪  张晓芒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2):50-53,79
正名思想是古代思想家孔子为实现"正政"的目的而提出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固然有浓厚的政治伦理意味,但同时它也包含着一些具有开创意义的逻辑思想即求真的一面——正名实关系。这一思想亦被后代诸位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时至今日,正名实思想对纠正我国官场中乃至社会中"以实乱名"的现象、名不符实的行为仍有重大借鉴意义。正确的名实关系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政府的公信力,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政治哲学思想主要从政治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观念来寻找周王朝“礼崩乐坏”即政治合法性危机的根源,因而他提出通过“正名”,用德治、礼治和人治三位一体的治国方略来恢复周初井然有序的伦理政治秩序,实现国家统一。他主张按照古代圣明君王的治国之道来管理社会,用养民以惠的原则来协调民众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表达了以民为本的国家主义的政治观念。所以,王权至上的国家主义和民本思想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哲学的两个主要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孔子将名实关系问题的研究引进到社会政治伦理领域,指明了先秦名学的核心问题。孔子希望通过正“名”的责任和义务,以正政,正伦理,实现“民无讼”的大同社会。正名的宗旨是建立一种公认的是非真伪的标准,其关键是正君心,实行德治,建立德主刑辅的一种高效的管理机制。面对当今社会中种种不道德行为,在大力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我们应吸收孔子正名思想中合理的积极因素,加强道德建设,从而唤醒一部分民众内心已经泯灭的道德良知。  相似文献   

10.
荀子的制名原则和制名方法思想包括“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原则;单名和兼名、“共名”、“别名”、“大共名”与“大别名”的分类方法;“遍举”之“共名”与“偏举”之“别名”明确名的逻辑方法;约定俗成的制名原则和“稽实定数”的制名原则。此思想包含有丰富的逻辑理论。但荀子继承了孔予的正名传统,其制名原则和制名方法等思想主要是为当时的社会政治、伦理秩序和儒家思想服务的。  相似文献   

11.
孔子在其政治伦理思想中阐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虽然具有维护等级秩序的消极性,但在社会学上的积极意义是不容抹杀的。对于纠正行政领域的名实不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邓析的“刊名之辩”是我国概念之“名”的发端,邓析对“名”的双重作用都有所注意,但其理论分析不够深入;孔子的“正名”论正式提出了“名”这一范畴,并侧重考察了概念之“名”的规范作用;墨子把“名”与“实”对举,提出“实”的范畴,侧重考察了概念之“名”的摹写作用。先秦哲学发展到墨子,概念之“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3.
“正名”是先秦思想的重要主题之一。作为战国中后期的重要学派,商鞅及其后学也以自己的理论视角回应着先秦“正名”的两重向度。他们通过揭示亲亲之仁爱对于政治秩序建构的消极作用,否定了儒家援仁入礼来“正名”的意义。在重审人性、考察时势的基础上,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法”被提了出来。新“法”不仅重正了政治层面的“名”,使其恢复了有效力,而且推动了语言认知层面的“名”在现实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早提出“正名”的思想家,他的“正名”是为“正政”服务的,同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和推论的作用。总之,孔子的“正名”思想和推理方法不仅对儒家正名逻辑思想的建立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磊 《文教资料》2007,(5):92-93
“正名”是孔子的重要主张,历来对它的解释可分为语言学解释与政治学解释两种,两种观点相互对立。本文认为语言与政治在孔子那里并不矛盾,孔子试图通过“正名”达成“真”与“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名学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正名"开创了先秦名学发展的先河,荀子继承并改造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传统,从"名"之界说、"名实"关系、"正名"的目的、"制名"的方法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制名"的名学体系,完善了儒家"正名"理论,促进了先秦名学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战国后期到汉初这段时间,大致属于孔子正名思想的探讨和定型阶段,其间尹文的正名尚带有黄老形名之学的先秦学派痕迹,到董仲舒则从大一统的角度,并借助名实等观念对孔子正名以及整个孔子思想做了剖判定位。随后,关于孔子正名的理解就逐渐转向从经学角度出发的正言语从而正名分,在汉、宋思想的交错中,又逐渐分化为正名字与正名分两个分支,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清末民初。整个孔子正名思想的诠释史其实也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立足、发展和主导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孔子逻辑思想有其中庸主义逻辑底蕴:“思”具有中庸逻辑发轫基础;“正名”思想具有“中道”认知内涵;推理思想也有其中庸的逻辑基点与精神内核。通过对孔子“思”、“正名”、“推类”等逻辑思想的中庸基础进行进一步理性刻划,从而将中庸主义作为孔子逻辑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与策略性素质。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逻辑思想有其内在的中庸主义价值取向:“思”具有中庸逻辑发轫基础;“正名”思想具有“中道”认知内涵;推理思想也有其中庸的逻辑基点与精神内核。通过对孔子“思”、“正名”、推类等逻辑思想的中庸基础进行进一步理性刻划,从而将中庸主义作为孔子逻辑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与策略性素质。  相似文献   

20.
古代十圣     
文圣孔丘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张“正名”,提倡德冶教化,反对苛政。伦理思想上宣传“仁”。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恩”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恩则罔,恩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孔子被誉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