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进入信息社会,新兴文化与传统文化并存且相互影响,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如何用科技的手段保存濒临消失的民俗技艺,成为当前民俗学者最为关心的议题,传统民俗档案馆与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使得这些问题逐一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呈现"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特点,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但也有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需要各个地区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大胆探索,敢于创新,走出有民族有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3.
<正>民俗体育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民俗的一个方面。民俗体育是源于民俗习惯而产生的民俗活动,因此与其他体育活动相比,它具有传承性和集体性的属性。但是民俗体育并不仅仅用于民俗习惯这个时节,而是可以根据自身独立性特征运用于各个节日中。以赛龙舟这个传统的民俗体育为例,赛龙舟产生于在端午节这一特定时节,但是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由多民族以及多民族文化组成的国家。广西壮族自治区有11个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之间也拥有其特殊的当地文化和风俗。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和庆祝方式,民俗体育文化在这些节庆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民俗民间体育文化具有其独特的传播价值,本文就这些体育文化的几个特点,展开来述说少数民族民俗民间体育文化领域的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绵延数千年的文明、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及各民族多元的民俗体育文化,构成了十分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民俗体育包括打陀螺、跳皮筋、滚铁环、赛龙舟、舞狮子、放风筝、踢毽子、跳绳、掷沙包、荡秋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民俗体育作为一种大众的体育健身活动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少年儿童和民间群众体育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广泛而又深厚的民间基础。因此,研究和开发利用民俗体育资源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然而给民俗体育注入现代性、创新f生内容,则是使民俗体育走向繁荣与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  相似文献   

6.
民俗是文化传承和展示民间技艺的艺术语言,经漫长时间的淬炼,与地域环境、民生相融,形成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建筑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能直接反映传统文化风貌.2016年5月,科学出版社推出李琰君教授所著的《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民居门窗文化研究》一书,以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门、窗为研究重点,对其分类、演进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并介绍了传统民居门窗制作工艺、材料应用、图案色彩、民俗审美等信息,为读者揭示关中传统民居门窗文化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上梁是土木修建过程中的重要工序,也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上梁民俗有着自身的一套表意系统。从符号学意义来看,上梁民俗符号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种系统。上梁民俗符号系统在表意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差异性和娱乐性的文化特征,使上梁文化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8.
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目前进入各级各类名录的共计46项,可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六大类;其分布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和以特色文化为主、其他为辅两大特色;其产生有历史、自然和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谭东辉  金慧惠 《东南传播》2011,(10):116-118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是我国古老体育文化活化石,也是我国古老的农耕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体育的进步,主要靠口传身授方式传承的客家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在多元文化(包括多元体育文化)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失却了生存的土壤。充分运用数字信息化手段促进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传播与发展,将是一种对地方性文化进...  相似文献   

10.
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告与民俗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重点论述广告创意中中国民俗、民俗文化运用的意义,从而提出如何正确地在广告中运用民俗文化以增强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文化遗产》2008,(4):95-99
美国民俗学有学院派、公众民俗学和流行民俗三大分支或取向。学院派重视传统艺术,对过去的生活怀有浪漫的想法,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公众民俗学关注传统文化如何应对社会的变化,在美国,从事公众民俗的人服务于政府部门的不同机构或者非政府组织;在当代社会,许多传统的民俗被重新创造,成为流行的民俗,从事流行民俗的实践者或研究者的组织相对松散。  相似文献   

12.
颜湘君  罗威 《东南传播》2016,(10):118-119
在中外花木兰题材的影视剧中,中国传统民俗元素充溢其间,这些民俗元素不仅深蕴着民族思想和民族文化内涵,而且民俗事象作为影像又具有多种艺术功效,不仅调节影视剧情的叙事节奏,而且提升了影视艺术的审美娱乐性和教化功能。研究花木兰题材影视剧中的民俗文本,探究民俗文化与影视艺术的契合点,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它包  相似文献   

14.
《时间与东亚古代世界》是一部以东亚为研究视域,以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为主题的创新之作。就东亚民俗现象,作者引证大量东亚地区的民俗史料,运用历史发生学的方法,以生成变动发展的视角,探秘东亚民俗之后的幽深之道,复原中华先民时间文化的生成过程,直探中国上古时间文化的本源,解答了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力量之源、本质特征,为东亚文化的健康发展指出了建设性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绵延数千年的文明、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及各民族多元的民俗体育文化,构成了十分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民俗体育,包括打陀螺、跳皮筋、滚铁环、赛龙舟、舞狮子、放风筝、踢毽子、跳绳、掷沙包、荡秋千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何彬 《文化遗产》2008,(1):71-79
本文例举海外节日文化的两类事例,从不同角度阐述节日民俗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第一部分以海外华侨华人的事例,论述传统年节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联,民族传统节日、传统节日食物与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向心力的关联;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日本传统节日今昔变迁的事例①,阐述传统节日习俗蕴含的民族文化教育功能。作者认为,传统的节日习俗行为和与之相配套的节日食物具有培育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的无可替代的、巨大的潜在型教育功能。笔者欲通过两类海外事例的阐述和分析,指出传统的文化习俗的教育机能与民俗学研究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以及民俗学者的使命所在。  相似文献   

17.
传统玩具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供人玩耍娱乐的器具,它的产生与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俗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历代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在民间代代相传.传统玩具以民俗为基础不断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拥有独特的魅力和地方特色,已经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民俗器物从"生活日用品"到"民俗文物"的角色变化,依附于"民俗"这一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民俗器物先后经历了标本化、工美化、文物化以及展示上的模式化、情境化等发展路径。无论是学术性的搜集,艺术性的拣选,还是文化遗产的认定,民俗器物被镶嵌到不同时期(国家)公共文化的结构里,体现了对传统日常生活差异性的文化转译。说到底,并不是民物与相应的日常生活关联的直接意指经常发生变化,而是对待"民俗"的社会观念发生了变化,才导致民俗器物以不同的方式得到"阅读"。从这个角度看,民俗文物的诠释和展示,不是简单的习俗史意义上的知识重建,而是博物馆关于日常生活的文化生产。  相似文献   

19.
彭小琴 《传媒》2015,(23):76-78
民俗艺术自古就有传播的天性.新媒体的出现,为民俗艺术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新媒体覆盖广阔,方便快捷,形式多样,互动便利,使民俗艺术的传播呈现出数字化、海量化、立体化、及时化的特点.因此,为了实现民俗艺术的长足发展,必须不断开拓并创新民俗艺术的多媒体传播路径,于网站、电子书、自媒体、虚拟社区、APP等多种媒体平台广泛而深入传播民俗艺术,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挖掘民俗艺术的价值,使其为我国文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数字化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2003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国际陛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