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专任教师1672.85万人、在校生2.76亿人,教育系统在疫情防控期间面向全国亿万学生开展大规模在线教育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创举,在全球也属首次。我们可能正在经历一个全球最大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和一个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培训工程,一次全球最大的信息化教学社会实验和一次开放教育资源运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各级各类学校在线教学开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基于网络研讨会的专家观点和校长、教师和局长对一线在线教育实施情况、困难、经验和建议的分析,本文从超大规模互联网教育组织的视角出发,围绕流畅的通信平台、适切的数字资源、便利的学习工具、多样的学习方式、灵活的教学组织、有效的支持服务、密切的政企校协同七个要素,论述了在线教育如何有效支撑“停课不停学”,以期为政府及各级各类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方针提供理论依据,为一线教师和学生开展在线教学提供操作指南,为相关企业、家庭、社会等多方参与和支持在线教学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环境难以传达可视化的非语言线索,需要应用群体感知工具促进知识建构和任务完成,但群体感知工具对不同条件下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不清楚。对此,文章基于2002~2021年国内外35篇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CSCL)中应用群体感知工具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元分析,发现群体感知工具有助于促进学习者认知、元认知、社会情感与动机的发展,且其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学习效果显著优于社会科学;另外,群体感知工具应用于混合式学习情境下的多人协作中,提供多种类型感知信息、将识别主体细化到个人且不支持个人与同伴比较时学习效果更佳,但这种优势不显著。基于此,文章针对未来CSCL中群体感知工具的设计与应用提出建议,以提升协作学习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慕华 《出版广角》2015,(13):21-23
"编辑学者化"是当今学术编辑发展的趋势,编辑身份加上学者身份是学术编辑工作创新性和学术性的内在要求.编辑劳动是建立在作者劳动之上的,作者是学术的真正引领者,编辑不要妄谈引领学术,应在尊重作者的前提下依靠作者去实现引领学术.  相似文献   
4.
张慕华  朱迎平 《寻根》2007,(5):94-100
古代散文文体形成的重要途径是“随事立体”,即根据社会生活的需求不断创立出新文体。这就造成了古代散文体类的繁多,也使有些文体的功能十分狭窄,“上梁文”就是典型的一种。  相似文献   
5.
6.
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面临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整体质量不高、资源共享困难等难题。文章从万维网的发展方向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两个方面出发,以构建基于社会化语义网的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为例探讨了社会化语义网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作用。文章详细介绍了基于社会化语义网的学习资源中心的设计思路、功能模块,初步探索了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网络培训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但对于网络培训效果的评估工作还未深入开展。因此,文章在对相关理论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出适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的评估指标体系,以期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网络培训效果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上梁是土木修建过程中的重要工序,也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上梁民俗有着自身的一套表意系统。从符号学意义来看,上梁民俗符号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种系统。上梁民俗符号系统在表意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差异性和娱乐性的文化特征,使上梁文化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9.
电子教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乜勇  张慕华 《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2):133-136
电子教案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但其在运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运用的效果也不明显。鉴于此,文章从电子教案的制作和使用两方面探究了如何有效地运用电子教案,希望能够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运用电子教案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意义]面对数字资源的智能化、可感知、沉浸式和可互动的未来趋势,三维实体、全景视频等新型资源形态成为记载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形式。以往用户界面模型难以较好地支撑图博档等公共机构的互动情境式数字文化服务,公众需求和交互情境更迭呼唤沉浸体验、自然流畅的新型交互界面。[方法 /过程]通过对数字馆藏资源与服务、多模交互界面与体验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面向馆藏数字资源的多模交互界面模型;多模交互的信息交换过程须以人的信息加工能力为约束,通过给出多模交互的信息加工模型,剖析虚拟现实情境下馆藏资源的用户交互认知过程。立足面向馆藏资源的多模交互模型,基于“界面-认知-情境”递进逻辑,分析影响用户交互体验的关键因素。[结果 /结论 ]面向馆藏数字资源的多模交互界面模型应由交互模态、交互原语、交互任务三个关联递进的层级构成,以人为核心的多模交互可在多模感知、思维决策和交互执行等阶段增强人类的认知能力。沉浸流畅的用户交互体验取决于界面感知交互模态、心智模型匹配程度、交互情境沉浸维度等关键因素,可为多模交互设计、数字文化服务开展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