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教师教五年制小语第八册29课《滥竽充数》,当讲到尾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偷偷地逃走了”时,有个学生想象说:“以后南郭先生拜师学艺,日夜苦练,精通了吹竽技能,重新参加了乐队。”教师大为高兴,表扬这个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想象。笔者对此不敢苟同。试然这个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但想象却不含理.黑格尔指出,想象“要  相似文献   

2.
余文森教授在谈论有效教学时,常提到他听初中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一课的教学经历。当课堂教学结束,临近下课时,教师问学生如何看待南郭先生。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南郭先生是个虚伪的人,不学无术、装腔作势、弄虚作假,可恶!有的说南郭先生是个高明的人,察言观色、善于伪装,在齐宣王的眼皮底下竟然隐藏了很长时间……最后.一位小男生怯生生地站起来,冒出一句话让所有听课老师大为吃惊,他说:“老师,要是大家都肯帮南郭先生一把,他就不会滥竽充数了。”当时,这个班的班主任也在场,告诉大家,这个学生就是班上的“南郭先生”,考试成绩总是最差,不能为班级荣誉出力,还拉班级的平均分。  相似文献   

3.
“滥芋充数”是人们熟悉的一个成语故事,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故事,以《南郭先生小传》为题,写一篇作文。这个故事在《成语词典》中的解释只有一百来字,本身包含的信息量很小,要想写成一篇有血有肉的小传,就必须先“放”。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补充一些必要的情节和细节。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3,(A0):37-38
<正>〔咀嚼文字〕:可笑的南郭先生。苏教版第九册教材中有一则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读来使人回味。特别是读到文章结尾处"南郭先生只好逃走"时,学生窃笑不已。是啊,插图中那个满面羞红,掖竽暗蹿的南郭先生真可笑。〔放飞想象〕:南郭先生逃走后……开怀大笑的孩子让我也忍俊不禁,心中不由闪过《娜拉走后怎样》。对,我们也来一篇《南郭先生逃走后怎样》——"同学们,齐泯王喜欢听人单独吹竽,南郭先生只能灰溜溜地逃走  相似文献   

5.
成语故事《滥竽充数》的阅读教学,笔者曾听过三位老师的不同提问,三种提问引发出三种不同的教学效果。【片段一】师:请同学们读书思考:南郭先生为什么要混进乐队?又为什么要逃走呢?想象他逃走后的心理活动并为他设计出路。生:南郭先生混进乐队,是为了骗取俸禄。生:南郭先生逃走,是害怕被追查。生:逃走时,他一定很难为情,很后悔。  相似文献   

6.
南郭先生逃走以后,与妻子背井离乡,去到了别处。他整天呆在家里自责,要不就到庙里忏悔,请求菩萨原谅。他妻子见他这样,就说:“你不能整天无所事事的,既然已经捅了娄子,就得快想办法补救。”再说齐王见南郭先生不见了,心中犯疑,想:“幼时常听父王称赞南郭先生竽吹得好,可现在怎么不露脸了呢?”于是,齐王叫来了军士,让他们去寻找南郭先生。“让南郭先生回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听他吹竽了。”齐王想着,便又去听竽独奏了。说南郭先生聪明,的确不假。他痛下决心,要好好地拜师学艺,学会吹竽。在当地还真有一位会吹竽的老师傅。南郭诚心投入他的门下…  相似文献   

7.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大意是说:齐宣王爱听吹竽,每次由 300人组成的乐队一齐吹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里面凑数,照样得到赏赐。宣王死后,泯王继位,要每个人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就逃跑了。后人就用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每次重温这一故事,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想到几千年来,“南郭先生”一直在人前难以抬头,恐怕今后也将成为永恒的笑柄且永无出头之日,就替他感到可悲。禁不住想问一句:谁造就了“南郭先生” ?当然是齐宣王 !…  相似文献   

8.
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遇到过“南郭先生”式的学生,即那些只是坐在课堂上旁听,而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的学生。我也不例外。每每想到这个问题就头痛。可头痛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我静下心来分析情况。经过仔细分析后发现,“南郭先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仅代表个人观点):一是“胆小”型,这些学生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讲,思考问题,却因胆子小不敢参与课堂问答,久而久之,便置身事外了;二是“懒惰”型,主要表现为在学习上有惰性,不爱动脑筋,习惯于“吃现食”;三是“摸不着头脑”型。是那些基础较差,弄不清知识的内在联系的学生,  相似文献   

9.
南郭先生遇到“好一一听之”的齐湣王,无法再滥竽充数,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灰溜溜地回到家。南郭先生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听不进亲朋好友的任何劝导,整日躺在床上咒骂齐湣王,怀念齐宣王,日子得过且过。有一天,智者听说了,便来到南郭先生家。南郭先生瞟了智者一眼说:“你也是来劝我的吧?不用劝,趁早走。我南郭先生好歹也进过宫廷乐队。”智者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是  相似文献   

10.
南郭先生是因为滥竽充数而除名,然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大班级教学下的“小南郭先生”可不能因为滥竽充数而除名。那么,怎样才能克服滥竽充数呢?这正是教师们应该着力研究的问题——陪读生问题。  相似文献   

11.
“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家喻户晓。人们往往以南郭先生的劣迹来讽喻那些无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队伍中欺世盗名的人。然而不通竽技的南郭先生何以能瞒天过海得以“充数”,还受到赏赐的呢?实际上,这与齐宣王喜欢听众人合乐,只注重场面的恢  相似文献   

12.
狄德罗指出:“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关于诗人的想象,莎士比亚说:“他的想象为从来没人知道的东西构成形体,他笔下  相似文献   

13.
《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传统篇目,其寓意一般是这样总结的:没有真正本领的人,即使能够暂时混过去,也是不能长久的,终究会被淘汰。这样的理解,能给学生以启迪,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但笔者认为,除此之外,我们可以联系社会实际,赋予这则寓言以新的内涵,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教益。我们先来看这则寓言,“有个南郭先生,他本来不会吹竽”。由此可见,南郭先生是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但齐宣王在位时,他“到齐宣王那里去,  相似文献   

14.
南郭先生逃走之后,心情坏到了极点,心里痛骂齐湣王那个坏脾气。他走在街上,东倒西歪,“回头率”很高。突然,他看见一位白发老人,胡子拖到了几十米外的树林里,头上辫了上万个辫子,也有十来米长。南郭先生大叫道:“你是何方妖怪?”白发老人哈哈大笑,用震耳欲聋的声音说:“我是时光老人,看你这么烦恼失意,特来为你解忧的,跟我来!”一会儿,南郭先生又回到了皇宫,只听时光老人说:“我让你看看你继续留下去会有什么结果。”于是。南郭先生看见另一个南郭先生走到齐湣王面前,吹了一首非常难听的曲子,可他自己却说:“大王,这是现  相似文献   

15.
南郭先生赞     
南郭先生为齐宣王吹竽,滥竿充数。可后来,遇到齐 王的嗜好与齐宣王不同,先生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南郭先生最大的缺点是不学无术,不求进取,他为此出了洋相,丢了饭碗,被后人当作笑料而不齿。 而我倒觉得,南郭先生有不少值得赞许的地方。首先,南郭先生能正确对待自己,有“自知之明”,他听说齐 王“好一一听之”,深知自己业务素质差,工作不称职,无需上司做深入细致地思想工作,便非常明智地悄悄离开了。既没有把资格一摆,要求照顾,而是主动告退。也没有因“铁饭碗”被砸,牢骚满腹,这不是难能可贵吗? 其次,南郭先生还比较讲原则,对“关系学”可谓  相似文献   

16.
发明离不开想象,因为想象是“理性的先驱”。几乎所有的发明家,他们的活动之所以富有创造性,就在于充分运用了假说这个有效的方法。而在健全和完善假说的过程中,又都毫无例外地发挥了想象的作用。钓鱼钓出保鲜“冷冻法”巴察很喜欢钓鱼。他经常会来到纽芬兰海岸,在冰封的海面上  相似文献   

17.
想象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不可少的能力。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物质,没有它,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文学艺术的创作,主要是通过形象思维来完成的,而形象思维的核心就是想象。十九世纪的德国大诗人认为:“每一种  相似文献   

18.
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朗读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表达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激发情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小学生在朗读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唱读”现象。其”唱”完的结果是:虽然会唱.但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不能深刻体会课文中的生动字词和优美句子,甚至个别跟”唱”的“南郭先生“连生字生词都不认识。如何杜绝这一陋习,帮助学生克服”唱读“,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是我们小学教师的一大重任。  相似文献   

19.
跃农 《现代语文》2005,(8):45-45
在一些文章或谈话中,经常会出现“某某先生”,如“好好先生”、“乌有先生”、“南郭先生”、“东郭先生”等等.你知道这些“先生”的含义吗?  相似文献   

20.
南郭先生走了。虽然仓皇逃遁,狼狈之极,最后落得个贻笑大方的下场,但想当初那场“滥竽充数”的闹剧是何等“辉煌”。究其缘由,或以为南郭先生欺世盗名,或以为宣王昏庸不明,笔者以为,倘离开了那299位与南郭合奏的乐师,这剧怕也是演不“完美”的。何以见得呢?南郭充数混日已非一日,瞒得过宣王尚属容易,若要蒙骗那299位行家里手是万万不可能的。无非心照不宣,苟且相安罢了。何以至此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种自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