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7年第2期《语文知识》王毅的文章《昔日“北海”今何指》(以下简称王文)认为中师教材《苏武》“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一句中的“北海”注释为“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当时为  相似文献   

2.
张天云 《语文知识》2000,(10):66-67
中师《课外阅读文选》(人教社1993年版)第一册编选的《苏武传》中有这样一句:“(单于)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对句中的“北海”一词,教材注曰:“在匈奴的边境,即现在的贝加尔湖。”这个注无疑是对的。但是,如果我们撇开《苏武传》这个具体的环境,说“北海”就是今天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就不一定正确了。其实,在我国古代,“北海”一词的含义是因时而异的。在春秋  相似文献   

3.
律①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②,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禀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选摘自《汉书·苏武传》题,目为编者加)【注释】①律:指卫律,汉人,投降匈奴,单于封其为丁灵王,是单于的重臣。②羝(d~):公羊。【文学常识积累】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其父班彪是当时著名学者,继司马迁的《史记》之后作有《后传》数十篇。班固在此基础上撰写《汉书》。…  相似文献   

4.
《<指南录>后序》中“今存其本不忍废”的“今”字应作何解,课本未作注释。不少注本对“今存其本不忍废”这句话作了意译,一般都译为“现直(或直到现在)保存着这些稿本舍不得抛弃掉”,“今”字被解作“现在”、“今天”。这样理解,我以为不确。其一,从“今”字的本义看,《康熙字典》对“今”的注释是:今,《说文》,是时也。《中华大字典》对“今”的解释有两个义项,一为“是时也”,一为“犹即”也。  相似文献   

5.
课本第 10 5页 :“和卫青大破匈奴的同时 ,霍去病追击匈奴 2 0 0 0余里 ,杀敌 7万余人 ,北抵瀚海而还。”下面注 :“瀚海 ,今呼伦湖和贝尔湖。”查《辞源》和《辞海》 ,皆有此说法 ,但语气都不十分肯定 ,唐代以前也有人将瀚海 (即翰海 )解释为北海 ,即今贝加尔湖。查《汉书·霍去病传》 :“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 ,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 ,封狼居胥 ,禅于姑衍 ,登临翰海……。若翰海就是北海 (今贝加尔湖 ) ,班固为何在《苏建传》(苏建即苏武 )写道“…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而不写翰海呢 ?若同是今贝加尔湖 ,为何《汉书》…  相似文献   

6.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有这样的句子:“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其中“乃自强步”的“乃”字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注解为:“这里当‘却’讲。”并把“乃自强步”一句译作“自己却勉强散散步”。中学语文课本和教参也依此说。  相似文献   

7.
“莫”字辨     
《公输》里有这样一句:“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这个“莫”字当作何解?翻两本参考资料,见都解作“不”,“没有”。掩卷琢磨,似觉不妥。古文中的“莫”字,可作否定副词,相当于“勿”;亦可作否定性的无定代  相似文献   

8.
《史记·廉颇■相如列传》中“拜送书于庭”一句,中学课本注解:“(赵王)在朝堂上行了礼,送出国书。拜,叩头。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郝念劬同志认为“庭”宜指“秦庭”,应该解作(?)相如到了秦国后,在朝堂上向秦王很恭敬地行了礼,把国书呈送上去;并且指出“奉(?)”“送书”都是(?)相如的行动。然(?)读原文,未敢苟同. 今以“完璧归赵”一段而言,“庭”一见:“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拜送书于庭。”而“廷”凡三见:“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相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似文献   

9.
文非 《学语文》2003,(5):47-47
试验本高中语文第四册节选了《庄子·逍遥游》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少数课本注释或失于粗疏 ,或有欠准确。兹不揣浅陋 ,提出商榷意见 ,供各位同仁参考。一、“故九万里 ,则风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培风……”教材注 :“[而后乃今培风]然后才能乘风 ,而后乃今 ,然后才开始。培 ,凭。”我认为 ,“而后乃今 ,然后才开始”这一注释欠准确 ,它给人的感觉是“字字落实” :“而后”就是“然后” ,“乃”即“才”。“今”引申为“开始”。这实际上是误导。本文中“而后乃今”另见于“背负青天 ,而莫之夭阏者 ,而后乃今将图南” ,而“乃今”还有一处 :“而…  相似文献   

10.
《楚辞·天问》“雄虺九首,倏忽焉在”,今传《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各本王逸注作:“倏忽,电光也。言有雄虺,一身九头,速及电光,皆何所在乎?”今案:“倏忽”一词,古书多用,状急疾迅速之貌。而王逸注文“倏忽,电光”乃“倏忽,如电光”之脱文;脱而于义龃龉。但这一脱误的时间很早。唐柳宗元尝作《天对》有“倏忽之居,帝南北海”二句,自注云:“倏忽,在《庄子》甚明。王逸以为电,非也。”是柳氏所见《楚辞》王逸注已脱误。然而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引王逸注《楚辞》云:“倏忽,如电”;同卷又引作“倏忽,如电光也”(同条又引王逸注文“倏忽,急貌也”,系引王逸《招魂》“往来倏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古代“算经十书”之一的《九章算术》上,有道著名的“凫(fú,小野鸭)雁相逢题”。题目原文是: “今有凫起南海,七日至北海;雁起北海,九日至南海。今凫、雁俱起,问何日相逢?” 题目意思是:小野鸭从南海飞至北海需要7天,大雁从北海飞至南海需要9天。现在它们分别从南海北海同时起飞,几日可以相遇?  相似文献   

12.
苏武牧羊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相似文献   

13.
“今”探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写到廉蔺交欢一段时,其中有“今两虎共斗,其势不倶生”一句.对于该句中的“今”字,有人误解为“现在”之义,其实不然.清人王引之的《经传释词》说:今,犹“若”也.杨树达先生也在《词诠》“今”字条下云:“假设连词王念孙曰:今犹‘若’也。树达按此乃说一搴竟,改说他端时用之.”“今”字作为假设连词,往往用于偏句开头,可译为“假使”“如果”之娄,“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作  相似文献   

14.
潇湘史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潇湘”,它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名词,连曹雪芹写《红楼梦》,也没把它放过,使他笔下的林妹妹,住在别有风味的“潇湘馆”。 潇湘一词,见《山海经》:“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东晋郭璞在《中山经》注中明确指出潇为水名,但他不知道潇水在何地,只是慨叹说:“所在未详也。”一百五十年后,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湘水注》中说:潇者,水清深也。把潇字当作形容词,因而将“潇湘”解作清深的湘水,这样潇湘实指湘江一水而言了。今天的潇水,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古地图》上,标明为“深水”,自九嶷山舜庙(秦汉时舜庙在今  相似文献   

15.
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中有一段“已而得舟避诸州,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这里的“四明”,历来的注释家,从他们选编的《历代文选》到“史书典籍”,不是把它注为“今浙江鄞县”就是注作“鄞县四明山”,而为数众多的古文选本竟干脆直注“今浙江宁波市”,这些均有违史实。古人所称的“四明”并非都确指今宁波市或鄞县四明山,它往往是泛指古代明州即今之宁波一带,根据朝代的不同,有时还包括今舟山、绍兴、台州的一部分。所谓泛指,究其原因有二: 据《雍正宁波府志》载:“……四明之  相似文献   

16.
《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对“少益嗜食”的解释,各家略有分歧。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17.
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句子,笔者认为其中“问今是何世”有这样两种理解。其一,可以理解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许多教参和资料资料都是这样理解的。)笔者认为也可以这样理解。因为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秦朝时的频频发生的战乱才进入桃花源,  相似文献   

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秋水》中,北海若对河伯说“: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这个“大理”指的是[]A.河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第五册文言文的注释,有两条似觉欠妥。一、《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课本将“临”字注为“靠近”这样以今解古,有失文意。“临”在古汉语中没有“靠近”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可作“靠近”解,意思是“在旁边儿”,没有方位性。文中已说明亭子在“泉上”,若将“临于泉上”解为“靠近在泉上”,显然不通。“临”在这里实际是“居高临下”的“临”,应该解作“居高处朝向下处”(《辞海》语词分册“临”字第一义项),这是“临”在古汉语中的常用义。文中介绍亭子用  相似文献   

20.
对于初语四册教材《卖柑者言》的几条注释,我们觉得不尽妥贴,提出商榷为下:1、干城——守城。干,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这里作动词用。这样注释欠准确,理由如次:首先,“干”在古代既可作名词,解作“盾”(如《方言,第九》:“盾,自关而东或谓之干。”),也可以作动词,解作“捍卫”(如《尔雅·释言》:“干,扞也。”)。编者既然把“干城”作动宾式结构理解,为什么不径直地取用“干”的动词意义,而要拐个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