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当代作家中,余华以其极具先锋性而著称.在他的创作中,暴力、死亡、生存构成了余华先锋性倾向的关键词.通过对余华创作中的暴力叙述和死亡叙述以及对人的生存困境深层次的追索,去追寻余华创作中的先锋性,可以从中得到让我们思索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距离的控制在余华的小说里主要表现为不动声色的冷漠叙述。余华笔下的世界是躁动不安的,暴力、死亡、癫狂、欲望、宿命等构成了余华先锋小说永恒的母题。然而.余华的叙述方式却是极为冷漠的,以至于余华被广泛地认为“血管里流的不是热血,而是冰渣子”。  相似文献   

3.
从第一篇余华研究论文《一月清新的风》到2007年5月,对余华的研究已有23个年头。到目前为止,余华研究大体上从五个方面展开:1.在对余华创作观的探讨方面,余华主张的"精神真实"及其文本背离现状的"虚伪的形式"是研究热点。他以决绝的姿态对不可信的现实进行反叛和颠覆,往往把生活提纯后放在自己的逻辑框架中,结果阉割了生活的原生态,给批评者留下了把柄;2.在先锋精神与创作转型领域,研究者难以达成共识,怀疑者认为余华从1980年代愤怒地写作到1990年代虚伪地活着;肯定者认为余华与现实的敌对关系并未根本缓和;3.在其作品的表现世界里,批评家相继发现了暴力、死亡、苦难、欲望几个关键词,指出这缘于他对暴力形式的迷恋,也缘于其童年在医院长大的经历;4.在关于余华"怎么写"的文本形式研究中,对其作品的叙述语言、文类颠覆、重复叙事等层面的研究经久不衰,而且呈现出"细化"倾向;5.在关于本土和外来影响层面,余华和鲁迅的许多小说都因关注了人性的阴暗残忍而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至于川端康成如何影响了余华的创作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  相似文献   

4.
余华是最擅长运用暴力叙述的当代作家之一,不警是被评论家们称为的转型之前还是之后,在他的作品里都能很明显地找出对死亡和暴力偏爱的痕迹。本文在这部被欲望包围着的充满荒诞味道的《兄弟》中去寻找暴力叙述,发现他对死亡和暴力叙述的不自觉地书写。因为《兄弟》中的暴力和死亡,巴经不再是对人性的一种拷问,也不再承担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但死亡和暴力依然屡屡出现,所以我们说,余华对死亡和暴力的叙述是一种不自觉的迷恋。  相似文献   

5.
死亡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生命经历的正是由生向死的过程。余华早期中短篇小说表现出对死亡的深切关注,其小说《现实一种》讲述一场家庭内部的暴力与谋杀,看似离奇的故事却有有力的现实性依据。余华对死亡的叙述以及对隐藏在死亡暴力背后的人性的探究消解了死亡的意义,透露出对其自身以及人的生命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余华是中国文坛八十年代先锋派作家群中非常出色的一位,在他转型期前的作品中,他对暴力的叙述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本文尝试着重从暴力与仪式、暴力与历史、暴力与刑罚、暴力与死亡、暴力与权力机制间关系五个方面对余华转型期前作品中的暴力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余华在其小说中展示暴力和死亡是其作为先锋派作家的创作取向,《现实一种》更是将这一创作取向推向极致,因为余华把对暴力和死亡的叙述瞄准了一家人,当死亡像漏斗一样源源不断的展示在读者面前时,家的情感早已消失殆尽,于是,这个故事便走向了零感情叙述。本文将从“死亡”的次次叙述中展现家情感的零度推进。  相似文献   

8.
余华是上世纪80年代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他在创作伊始,就走了一条与当代作家完全不同的叙述路线。风格转变之后,依然不同流俗,沉迷于暴力、鲜血、死亡等冷色调的意象。他笔下的死亡叙述蒙上了一层宿命和暴力的面纱,残酷又在劫难逃。同时他不专注于人性美的挖掘而执迷于对人性恶的暴露和揭示,是当代别具一格的小说创作家。本文将从作品解读的角度来探讨余华笔下的死亡叙述,并借助于余华独特的死亡描写来探讨他创作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余华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对余华的小说在很多方面都已经取得很多的研究成果。在余华的小说里,保留着对寻常事件的反向探索和成长中的苦恼,不仅关注对暴力的叙述,还渗透着对暴力下人性善的复苏。他作品中主要的人物形象,表现在儿童不只是暴力下的产物,而是暴力和当时苦难背景双重压迫下的产物,被遗留在成人世界之外;父亲形象由病态、残暴无情逐渐向完美高大转变。本文就余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细小变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余华小说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对"暴力和血腥"的"冷漠"叙述。我们用"读书笔记"的方式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冷漠"背后的内容:1.孤独与"感觉";2."暴力"与排遣;3."西西弗斯"的微笑。  相似文献   

11.
一、暴力的“仪式”:外视角和反讽余华、莫言等先锋作家在描写暴力与死亡时,叙述主体是以纯客观化、超然的笔调加以详尽展示的。叙述主体已放弃了道德情感立场和价值评判,这种零度情感和冷漠叙述肇始于莫言,而余华将之推向极致。莫言的《红高粱》中剥皮的情节是惊心动魄的,莫言几乎以详尽细致的笔墨将每一细节鲜血淋漓地展现出来而不带任何情感,令人不能忍受的是这种血淋淋的暴力发  相似文献   

12.
暴力一直是余华小说思考和表现的主题。暴力话语带来了作家和现实的紧张关系。不同的文本体现出了对处理紧张感的态度和方式。新作《兄弟》延续了余华的暴力叙事。作家在上下部中分别阐释了两种暴力:"文革"的血腥硬暴力和现代的金钱软暴力。对于硬暴力,余华在文本中通过家庭温情和幽默的方式来缓解紧张感。但对于后者作者只能不停地展示,没能找到缓解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
余华早期以他对暴力、苦难的自然主义描述和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态度在读者心中留下了特有的"余华标签",之后以《在细雨中呼喊》为界,余华的小说创作逐渐进入一个新的建构形式和人文境界。但是运用俄国托马舍夫斯基关于母题分类理论探析余华小说后,发现其无论怎样改头换面,"弑父"、"宿命"、"肢解"这些先锋标签都如影随形,余华就是从这些角度窥探世界,表达自己所见和理解;同时这些母题类型也处于不断的变化重构之中,后期随着客观态度的偏移,人文感情的投注,与先锋渐行渐远,反而与时代主题共鸣产生了暧昧不明的游离关系,人文内涵更加蕴藉。  相似文献   

14.
余华八十年代的小说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充满鲜血、暴力与死亡的世界。尽管暴力叙事也曾盛行于同期的中国文坛,但如果从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取材、细节的"暴力"以及"暴力叙事"所蕴含的人性张扬来观照,我们将会真切地感到余华的描写暴力并非是为暴力而暴力,而是想通过暴力让人们清醒地审视自我审视世界,用颠覆和解构亲情的手段来从反面传达出特定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当代小说领域,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余华、格非的前期创作反映出了中国先锋小说叙事革命的主要特点:暴力主题,开放时间、感觉的叙述方式,以及临界叙述.  相似文献   

16.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小说依然是读者和文学批评家所津津乐道的对象。基于后现代话语支配下余华写作思路的起承转合,从消解人物和暴力叙述两个角度回顾了他在先锋小说创作时期对文本结构和内容的突破,并从暴力与温情的张力中彰显余华小说写作的当代魅力。  相似文献   

17.
余华小说充满了死亡、暴力与血腥,这是他解读这个世界的语码。传统的余华解读中偏重定论为余华受西方存在主义影响才有了小说中的这种意象。本文则站在他特定的时代高度、固有的人生经历及性格特点之上,认为余华通过对死亡、暴力与血腥的解读反映了一种形而上的生存困境,表达了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呼唤与渴望,在冷静面对死亡、暴力与血腥之后,他开始变得乐观,对人性的认识开始有了一定的转变,一种生存的坚韧与人性的成熟跃然纸上,也是余华“绝望之后的反抗”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8.
杨谢 《华章》2011,(25)
余华“十年磨一剑”的长篇新作《兄弟》,仍然继续保持着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运用他一贯的残酷与血腥的死亡叙述视角以及汪洋恣肆的暴力话语.文章从欲望、悲情两个方面论述余华在《兄弟》中的叙述,以此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9.
余华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以其冷酷的叙述着称,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是阴暗怪诞,充满血腥与死亡意味的世界。死亡和暴力是他早期创作的两大主题,也表现了他对于现实世界的看法。余华在小说《现实一种》中以独特的冷漠叙述对人性进行冷静的剖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在独特的场景里面,作者以不带感情色彩的语言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冷酷的世界。人所受到的暴力是来自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暴力。每个人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暴力的实施具有双重性质,即非理性和计划性。暴力最终引导人们走向死亡,生命的终结让人们感受到世界的无边黑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以泰纳的文学创作理论为依据,着重研究童年生活及从医经历对余华写作的影响。童年生活在医院环境里余华看惯了死亡、鲜血,以及走上文坛前的五年牙医经历,形成了其冷漠超然的写作风格和重视生存的生命观。同时,作品中出现的独特的医生注视模式和新颖独到的医学比喻也与其医生身份不可分割,从而使其作品充满了血腥、暴力与死亡,使读者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由此可以看出,环境对人的思想、性格的影响和渗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环境塑造人",环境的影响会在人的写作、行为等各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