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工作在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时,面临着服务主体和服务内容单一、资金缺乏、社会工作者薪资待遇水平低、老年人养老观念落后等问题.社会工作者通过自身"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和专业方法,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服务,从而改善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现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贵阳市于2007年开始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经过6年的不断努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基本覆盖全市,养老服务工作体系已基本建成。在分析贵阳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建立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提高服务人员素质、让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提高服务的有效需求等措施,以进一步推进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深受老年人的青睐,其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存在着必然的现实逻辑。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尚存在以下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自身能力缺失,服务供需失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缺乏规范的建设标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流动性大,专业水平不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缺乏科学的监管评估手段。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有效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建立统一数据平台,深化医养融合,进一步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人口老龄化叠加慢性病高发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医药和传统体育运动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有巨大优势。构建中医药特色"体医融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能够使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养生保健和就医状况更好地得到保障,是推进健康老龄化的择优选择。目前,我国中医药特色"体医融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85):190-19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到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得到发展。社会工作以其独特的伦理视角和工作方法为养老服务提供支持。本文积极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途径,尽力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6.
在老龄化发展的今天,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大众较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居家养老服务的生成,较为符合我国国情。居家养老服务是实现"家"与"社区"服务的融合,由专业人员上门进行照顾老年人,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这种养老服务模式对老年人身心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效度。对此,本文围绕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分析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论述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提出居家养老服务对策。  相似文献   

7.
社区居家养老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重要补充。为了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对温州社区老年人及相关服务机构人员进行随机调查,结果表明,存在政府投入不足、部门权责不清、缺乏民间资金参与、养老服务内容单一、养老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为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要提供资金支持,探索并出台和落实各项养老政策,吸引民间资金投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备受关注。但是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法律保障方面存在尚需完善的事项。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法律保障不足的问题,本文从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立法、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监督机制和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方面展开研究,以期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前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使我国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家庭组成正在发生改变,影响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一把双刃剑,在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新机遇。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作补充的"三位一体"养老模式是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有效方式。在互联网+热潮下,推动互联网、物联网、护联网与养老产业相结合,形成互联网+养老的智慧化模式能够促进养老产业优化升级。三网联动通过线上预约线下提供养老服务相结合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集成和整合资源作用,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相似文献   

10.
"十三五"规划明确强调"互联网+"益民服务,养老是新兴益民服务中的重点,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加剧,养老问题在传统养老模式中弊端日益显现,养老到享老的观念转化以及养老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催生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产生.本文对现有"互联网+"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融合度进行考察,提出"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基本概念,深入分析目前蚌埠市居民养老状况及现阶段养老模式及其不足,最后,对蚌埠市借鉴先进社区居家养老进行分析并提出实用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已基本确立了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近年来,居家养老中心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各地。然而,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理念和服务技巧,居家养老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为老服务的功能。结合南京市鼓楼区大方巷居家养老中心的实践,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的路径,旨在提高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更好地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  相似文献   

12.
在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关爱服务力度不断加大、服务普惠面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本文分析了淄博市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情况,从社区居家养老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供不应求、社会组织难以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亟须加强等方面阐述了淄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通过建立社区居家养老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促进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及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等措施,以达到积极推进淄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滁州学院学报》2020,(6):22-26
目前,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比例占老龄人口的绝大多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供需矛盾突出、服务水平低、资金来源单一、服务组织和监督机制缺乏等问题。当前,我国智慧社区居家养老兴起,建议从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多元筹措、多方协同等方面完善智慧社区居家养老多维协同治理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和开展多种类型的文化宣传活动,促进我国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国际行列。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日渐显现,社会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家庭养老面临层出不穷,越来越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通过对国内外养老模式探寻和发展经验的总结,结合我国国情,笔者认为在目前社会政治、经济等条件下,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当为首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现状,对养老服务质量进行评价,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形成。方法:抽取在社区居家养老且知情同意的100位老年人,结合SERVQUAL评价法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生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调查问卷,进行调研。结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从高到低分别是生活家政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文体娱乐活动服务和助急服务,老人对养老服务的质量较为满意。结论:构建的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结果可靠性较强,可为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评价、建设和充实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呈现加速趋势,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受到制约,老年人的养老方式的意愿发生改变,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严峻地挑战。新型居家养老模式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模式,它是建立在社区支撑并依存社区的一种养老模式,能够实现家庭、社区、社会和政府良性互动,能够切实实现老年人的养老保障。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传统养老模式渐渐已经不能满足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开始逐渐发展起来。文章首先介绍了城市居家养老模式涵义,然后阐述了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背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完善制度建设、拓展筹资渠道、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和国外经验的借鉴四个方面来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7,(A3):189-190
社区居家养老具备家庭养老以及社区机构养老的双重优势,这为我国养老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将社区居家养老同"互联网+"相结合,能够进一步提升居家养老质量,为老年人群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本文简要概述传统居家养老存在的缺陷,分析"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要意义,并探讨"互联网+"背景下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构建策略,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养老首当其冲。传统的养老模式主要体现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但这两种养老方式都各随着现代家庭的变化和现代生产方式等诸多因素的改变而显示出不足。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其理论依据来源于“社区照顾”理论;社区居家养老的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老年养老的方方面面;其价值与优势也极为明显,如它可以解决老年人晚年生活中各种实际问题,减轻子女的心理和劳动负担,同时还能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和政府的负担等;当然在城市实行社区居家养老还必须解决好政府角色定位、财政的投入、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居家养老是我国为适应人口老龄化现状,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依托我国基本国情和文化底蕴所提出的养老模式。目前,国内虽然已经积累了不少相关的实践经验,但仍有待完善。在分析我国居家养老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和提高养老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