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缕阳光     
和谐、温暖生活的经典法则: 第一,为爱而生。爱自己,所有的爱都是从爱自己开始。慢慢地培育你的爱在心灵中生根发芽,让心中拥有一片爱的绿洲。人必先自爱而人爱之,不要对自己不屑一顾,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给自己一个目标,给自己一点儿信心。爱他人,欣赏别人的好,就会提升自己的好;赞扬别人的好,就会强化对方与自己好。奉献就是爱,爱能让我们拥有财富,把内心鼓励、赞美、欣赏、关切的话语送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相似文献   

2.
向王朔学习作为"50后"的一员,我对我们这一代人进行自我批判,应该具有正当性。现在谁都愿意批评别人,缺的是自我批评的精神。一个人、一个国家,好像都是如此,每天都陶醉在大话中,扮演着批判者的角色,谁也不愿回头看看自己屁股后面的那堆可疑物。在这一点上,应当提倡学习王朔。他在骂别人之前,总是先在自己的头上扣上一个屎盆子,  相似文献   

3.
幸福三诀     
煜民 《陕西档案》2012,(3):54-55
人世间有幸福的秘诀?有,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的夫人张允和,就发明了这样三条秘诀。她说:“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其实很简单,第一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第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第三是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相似文献   

4.
别人是别人     
有很多种痛苦,是人自己找来的。喜欢和别人作比较,就是一种自己找来的痛苦: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为什么要把自己和别人来做比较呢?本来是全然没有关系的两个个体,一比较,事情就多了起来,种种困扰、痛苦,也就应运而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发现,别人比自己生活得开心、快乐;也会发现,别人事业顺境、爱情称心,而自己仿佛什么也没有。在比较的过程中,愤懑之心油然而生——自己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何以在现实中却处处不如别人?  相似文献   

5.
芦霜 《新闻前哨》2014,(1):62-64
曾有媒体报道,留学中国的外国人雷克抱怨看不懂中国网民:“我说中国还有些不完美,就被骂个‘臭老外’。我说中国发展的方向是对的,就被骂个‘洋五毛’。说德国好,被骂。说德国不好,也被骂。最悲剧的是,我说在家里换了个灯泡而已,被骂个‘没内涵的傻瓜’。”  相似文献   

6.
走进六十     
朱新华 《新闻天地》2011,(11):75-76
明年我就满六十岁,男做进,女做满.今年在我满五十九岁的那一天,同时也就进了六十岁。六十花甲,属于大寿。收人情、摆筵席,如果靠这种方式来赚钱.那正如俗话所说:“没有肉吃,打八儿(鸡巴)的主意。”我再蠢,这个帐还是算得清的,我非官,手无权,人情收得薄,日后必须照数或添点还与别人的,菜太差了,遭人骂;酒太差了,也会遭人骂,背起磨盘舞狮子,人又吃了亏,戏又不好看。  相似文献   

7.
《新闻天地》2011,(7):1-1
人生就像一场实验,当你开始实验自己的人生时,你还得看看别人的实验成果。物理学有一个物质不灭定律,也就是.说:世上的一切物质,都不会彻底消失,而只会转化。在实验人生时,一定要牢记这一定律。  相似文献   

8.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对春节晚会渴盼的心变淡了,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骂起来了,还要和前几届对比着骂。其实,说心里话,办个春节晚会也够不容易的。如果把首届春节晚会与这几年的相比,你还真有IJ、巫见大巫的感觉。可人就是奇怪的动物.心里留下一种印象了,就觉得那个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9.
在一篇“先改变自己”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改变别人是事倍功半.改变自己是事半功倍.一味地要求他人倒不如反躬自问。你用心珍惜,他人自然会有所感受。当我们不再将眼睛盯着别人,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将尘埃打扫干净,就会发现自己,愉快了,别人也会跟着愉快。”  相似文献   

10.
客:据说,读过李修文第一部长篇小说《滴泪痣》的人没有不哭的,作家自己在写作过程中也“数度哽咽”,你呢? 主:小说出来前,修文跟我说过这话,后来上了几家报纸的访谈录。我当时就笑着说我不相信——对他,尤其不相信,因为编完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心都碎了》,压根没有发现任何“催泪”的成分,反而在他的对经典、对世俗生活的解构圈套中有些晕头转向。仔细看报道,有名有姓边读边哭都是小说的第一批女性读者,包括责任编辑。我对女性没有偏见,也不怀疑她们作为作家的好朋友在表达阅读的原初感受时的真诚度;也从不认为我就比别人高明,或者是不是比别人更冷静,更克制,更知道小说的游戏规则。我对自己的哭没有信心,是不相信现在的小说还能有这么强的情感冲击力和感染力,让人不能自已,又在自已之后骂一骂自己。我最后一次面对小说流泪是在什么时候?哪一部?那太遥远了。不过,出于各种原因,我能肯定《滴泪  相似文献   

11.
我不是间谍     
他从川端康成笔下美丽的伊豆走来,却说着一口流利的京片子。在日本,别人骂他是卖国贼;在中国,他是"可怕的中国通";有人说他是潜伏在中国心怀叵测的间谍,而他自己却说要永远献身于中日两国的外交事业,把"民间外交使者"的角色扮演下去……他在学习、游历与教学,甚至是平凡的生活中,亲历、观察、记录着中国式变革的欣喜与阵痛。  相似文献   

12.
微记录     
正@张鸣:清朝的国门,是英国人用大炮轰开的,而日本的国门,美国的佩里舰队没有开炮,就妥协自己开了。后来,中国的鸦片战争,一直是中国人的耻辱,而日本的开国,则作为一种光荣在纪念。中日两国对于西方的态度,从一开始,就大不一样。@忆闻官微:曹汝霖"五四"时被骂为卖国贼,被一把火烧掉了赵家楼。  相似文献   

13.
巴晓芳 《新闻前哨》2012,(2):16+21-16,21
湖北日报元旦开始的改扩版,新闻版面赢得了一片喝彩,专副刊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专副刊的各位主编、责编倾注了大量心血。每个版面都是精心设计、精心策划的结晶。有的反反复复改动、比较.征求别人的意见:有的还将自己设计的版面在网上传给朋友,听取建议,确定版面,直到自己觉得满意为止。  相似文献   

14.
新闻记者是宣传别人、照亮自己,托举别人、成就自己,奉献别人、快乐自己,褒奖别人、升华自己。--张振江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养生书市场份额的扩大,市面上越来越多的养生书开始冒出来,连新闻出版总署都有意设立门槛以控制养生书的出版质量和数量。那么,究竟如何从良莠不齐的众多养生书中挑出自己需要的那一本呢?养生书作家洪昭光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选择养生书有三条标准,第一看写书的人是不是在书的相关专业里长期从事科研、临床、教学的工作,就像打篮球,如果自己都不会怎么能教别人呢。  相似文献   

16.
通俗地讲.新闻是写别人和写给别人看的,而不是自己写了自娱自乐或束之高阁的,因此就得考虑写出来的稿子能不能发.发了别人爱不爱看,因此就不能光在自己这个角度考虑写完就拉倒,还得不时进行换位思考。  相似文献   

17.
悦我者洁     
王淼 《大观周刊》2011,(11):10-10
症状:自己如何无所谓。别人一定要干净。临床表现:只要别人碰过的.一定不干净。至少要用自己兜里那块装了3个星期的手绢擦过才能放心。  相似文献   

18.
佚名  小沛 《出版参考》2007,(11):45-45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有恩于别人,于是心怀一种优越感.并且总想得到对方对自己的回报。这种心态在人际交往中是十分不可取的,因为它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效果,也就是:帮了别人的忙,却没有因此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有所增进,甚至引发不好的影响。究其原因,正是这种施恩图报的心态,使原本良好的情感交流变了质。  相似文献   

19.
追星族大多讨厌自己,同时也厌恶自己的生活,但却无法改变现状,于是只能藉由羡慕或崇拜另一个人,来逃脱不甘于平庸的那份焦虑感;事实上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教育没有教导人从肯定自我之中发展出实现自己的创造力。羡慕别人显然是一种缺乏创造力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小骂大帮忙”这顶十分沉重的政治帽子压在《大公报》头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至今还流传于人口。几个月以前,还有人写文章,指责《大公报》反共。一个多月以前,还有人在文章中叹息说:“‘文化大革命’开始至今30余年过去了,某些人硬加给《大公报》的‘小骂大帮忙’的帽子至今还没有摘下去。”可见并不是我危言耸听,而是众口铄金,积重难返。现在是该彻底摘掉这顶帽子的时候了。先说骂。《大公报》对国民党不光是小骂,也有大骂。有时甚至是怒骂、愤骂和痛骂,1941年12月22日发的那篇谴责国民党政要及其家属用飞机运“箱笼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