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这次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所引起的恐慌,使得如何有效地传播科学知识,并让公众充分了解,再次成为关注焦点。3月11日日本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传统媒体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之后发生的核辐射危机,媒体也及时进行追踪,让远离灾难现场的中国受众对灾难的危害身临其境。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震所引发的核泄漏危机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一时间,核辐射成为全球热门话题。欧美国家对中小学生及公众的安全知识普及教育非常重视。核辐射危机相对火灾、地震等灾害来说发生的几率纵然较小,可一旦发生,是危害巨大且难以想象的。这次危机给了我们一  相似文献   

3.
叶正和 《新闻世界》2011,(12):98-99
去年,日本发生核泄露事件后,国内“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甚嚣尘上。3月14日,坊间有关食用碘盐能够减少核辐射伤害的传言不胫而走,数天之内,“抢盐”风潮席卷我国大江南北。在整个谣言事件从发生到井喷的过程中,微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微博这一便利的信息传播工具,趋利避害,遏制谣言的传播?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日本核辐射危机发生后,因为人们轻信"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引发了席卷国内多个省市的抢盐风潮.这是检验大众媒体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传播力、引导力与公信力的一次实战演练."抢盐"风波让我们反思,媒体为什么在突发事件中的引导力那么微弱?专业化的传播机构为什么在民众的口口传播面前那么不堪一击?  相似文献   

5.
第一关:甄别消息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摄影记者初到异国采访,往往会感觉可报道题材众多而难以取舍.多次实践后,笔者认为在境外采访,冷静甄别信息是摄影记者必需的素质.以福岛核泄露为例,笔者于3月16日抵达东京,采访后发现,关于核辐射的各类消息满天飞.一种普遍的说法是电站将有核辐射烟尘,对人造成伤害;有媒体说福岛会发生切尔诺贝利式的大爆炸.即使是官方说法,也有不同版本,如日本政府将核辐射控制区域划定在30公里半径,而美国军方的限制区域划定在80公里,后又扩至170公里,而福岛市则处于核电站70公里半径以内.  相似文献   

6.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在发生灾难的同时谣言四起,人们把碘盐同碘片混为一谈,认为碘盐可以有效地预防核辐射。基于这种态度,我国一些地方爆发了大规模的食盐抢购。此次谣言事件中"碘盐防辐射"这一信息始终围绕着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两条路线展开,这两种传播方式对谣言的传播产生了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核辐射的担忧继续发酵。3月17日,包括日本在内的太平洋沿岸多国出现抢购盐、碘甚至海带之类所谓防辐射产品的风潮。原因是担心海水被核污染,预防核辐射。经过多国政府、媒体及专家的辟谣、解读,18日,多国的抢购风已逐渐平息下来,市场供应恢复正常。这种集体抢购行为仅仅是因为从众心理吗?核辐射对人体健康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有太多的问号期待解开。  相似文献   

8.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后,随着碘盐可防核辐射、中国食盐将遭受核辐射污染等谣言通过手机和网络的散播,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碘盐抢购风波。本文从谣言的传播过程和特性出发,研究了谣言传播中出现的新特点以及谣言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同时提出政府在谣言控制中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建议尤其要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控制、监测与预警。  相似文献   

9.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日本民众不仅面临强震和海啸带来的灾难性破坏,还不得不面对日本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危机——放射性核污染。当大多数人如逃难似地撤离核辐射区时,记者们却总是反其道而行,冲到一线已成为他们深入骨髓的职业本能。  相似文献   

10.
倪欣然 《新闻世界》2011,(6):230-232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件充分印证了风险的无处不在与全球性。核辐射的恐慌蔓延到国内,谣言四起,要平息公众的情绪只有通过科学的解释来实现。科学松鼠会利用各种网络媒体澄清谣言,并传播关于核辐射的知识。科学松鼠会摒弃了传统的单向的科学传播模式,转而使用通俗话语并与公众及时互动,迎合了风险社会下公众对于科学传播的要求,进而能够形成相当广泛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11.
刘扬 《声屏世界》2011,(6):10-11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本州岛东部西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震,地震引发的特大海啸对震中附近诸县产生毁灭性打击。3月12日东京电力公司传出消息,位于震中附近的福岛县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于当日当地时间15时爆炸并释放出大量核辐射。此后几天内,2  相似文献   

12.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里氏9级大地震,大地震引起的海啸、核辐射等危机层层推进,也在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引起了恐慌。一条"吃碘盐可以防辐射"的谣传忽然传遍大江南北,并引起了大面积抢购市场碘盐的行为,在17日、18日两天达到高峰。在各类媒体的大力辟谣、多方引导下,这场"抢盐风波"在短短两三天内便趋于平静。  相似文献   

13.
法制晚报2011年3月14日A20版通栏的黑体字大标题是: 本报记者赶赴福岛县亲历核辐射避难所民众躺在教室地上称-- "核辐射?我们没有感觉到" 京华时报2011年4月6日头版显要位置的"标题+图",以及对应的A16版的通栏黑体字大标题是:  相似文献   

14.
2011年3月16日,由于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有谣言称日本核辐射会污染中国海水导致以后所产食盐无法食用,而且吃含碘的食盐可防核辐射,从而导致了席卷全国的“3·16”抢盐事件.本文在对“3·16”抢盐事件进行解析的基础上,从传播学角度解读此次谣言的成因,进而提出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宗荷 《出版参考》2011,(5):26-27
25年前的4月26日凌晨1时23分,前苏联设在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30人当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此次核泄漏事故使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造成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站泄漏事故。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核辐射让27万人罹患癌症,9.3万人死亡。  相似文献   

16.
每一次重大灾难对于人类而言固然是一种不幸,但对于研究者而言,却常常是一个观察社会的绝好机会。与8年前的非典一样,对于传播学者而言,2011年3月的日本地震是一个观察传媒与流言传播关系的特殊窗口。尽管这一次灾难发生在邻国,但因为引发的核辐射危机有可能波及到国内而同样引发了国民的恐慌,导致流言四起。不过,这  相似文献   

17.
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本州岛海域爆发了9.0级大地震.随后,日本核电站的四个机组分别发生爆炸,释放出了大量放射性物质,日本当局立即建议核电站附近居民迅速撤离.因中国与日本同处亚洲地区,地理位置相对较近,接连的核泄漏也引起了中国人的担心,随即关于日本核辐射事件的谣言四起,相继出现了"日本自卫队直接进入反应堆核心手工截断控制棒的12人已经全部死亡"、"为了预防核辐射,在未来的两三个月里出门最好戴口罩、穿长衣(白色为好)、每天洗澡、多摄入含有碘的食物!尽可能不要过多接触海水,不要饮用海水淡化水和食用海鲜"、"受到核辐射的人活不过3年"等谣言.  相似文献   

18.
2011年3月16日,谣言盛传日本核泄漏将扩散到国内,补碘可以防止核辐射,而海水质量将受到核污染,今后产的海盐不安全.谣言最终导致食盐抢购发生.3月16日下午,临沂市民开始大量购买食盐,有的市民一次买回二三十箱食盐,盐业公司门前排起了长长的买盐队伍.17日,市区内的商场、超市的食盐架已空空如也.  相似文献   

19.
以核工业为基石靠技术闯市场——记核二院比尼新技术公司同位素与辐射技术研究所本刊记者吴保军提起核辐射加工技术,恐怕多数人还是陌生的,我国核辐射加工技术的研究虽说起步于50年代,由于文革10年动乱,此技术的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到80年代,我国在这方面的...  相似文献   

20.
福岛核电站第一线的工作人员目前都还安全。他们不是民间组织,所以不是自愿与否,是在政府命令之下,为了控制核辐射的泄漏接受命令赶往现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