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信息传播   5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2.
胡翼青  高小燕 《新闻大学》2011,(2):74-78,88
广告创意常常被认为是广告运作的中心环节,广告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无论是在其内容还是其艺术表现形式方面都谈不上是一种创意.从历史的发展看,创意也不天生就是广告人的核心价值观,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广告仅仅是"广而告之"的信息告白,直白地把产品的消息传递给消费者.创意也不是广告的天然属性,...  相似文献   
3.
4.
拉斯韦尔所谓的传播三大功能实际上就是一种强调传媒自上而下进行社会控制的功能学说,它改变了传播学基于功能主义学术路径的传统并将其变成了一种功能主义意识形态.这种功能主义传播学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早已破产,变成了一种过时的经院哲学.其实,传播的社会功能是一种两重性结构,一方面它因为社会认同而导致社会区隔,另一方面,它因为社会区隔而强化了社会认同,两者之间相互建构.通过这样一种互动方式,社会的文化整合成为可能.在当代思想越来越多元化的中国社会,建构在承认多元价值观基础之上的社会认同,可能是最为可行的方式.给差异性的观点多一些表达的空间和平台,新的共识将在差异性观点的交流中生成和再造.  相似文献   
5.
关于媒介性的讨论已经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媒介具有强大的行动力。这就需要讨论,媒介以何种方式达成这种行动力。对此,麦克卢汉暗示,人在被技术延伸的同时也将技术转化为媒介;西蒙东看到了技术系统使系统内的技术物互为媒介;基特勒则反转了麦克卢汉的命题,指出技术将人转化为媒介。这三个观点同时指向了媒介的生成性:媒介的生成性体现为媒介将一切人与物都转化为媒介。在这个意义上讲,媒介本身就是世界。  相似文献   
6.
“使用-满足”理论是一种强调受众主体性的传播效果理论。通过整群抽样的方式,对南京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证明互联网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使用-满足”现象。调查对象不但对网络的各项服务功能表现出一定的满足感,在行为上也体现出了对网络的依赖性。调查还发现,老网民时网络的满意度较低。  相似文献   
7.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神话的背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大奠基人似乎已经成为传播学的常识。然而根据当年施拉姆选择的标准,有许多研究者尤其是芝加哥学派的一些社会学家更有理由成为传播学的奠基人。回溯传播思想史,在施拉姆选择标准的学术外表之下,还有更深刻的意识形态原因。施拉姆关于四大奠基人的神话窄化了传播研究的知识地图,挑战这种话语霸权,对我们重新考量传播学理论视角的多元化问题,以便释放出传播研究的活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翼青 《新闻界》2007,(5):42-44
本文基于对江苏城乡居民的一项旨在研究“新闻传媒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入户调查.调查发现,传媒对于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较为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方面体现在传媒对“小康社会“这一概念的广泛传播有着明显的效果;另一方面,尽管在经济、制度等现代观念的培养上效果并不明显,但总地说来,传媒对于培养小康社会所需要的受众各个方面的现代意识具有积极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加入WTO已经一年多了.尽管我国政府并没有直接就新闻传播业的核心部分作出任何承诺,但西方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仍然巨大.在大量接触这些文化产品的同时,受众"由于价值观念的转变,进而对媒介、媒介信息、媒介服务内容和方式的要求也会产生相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伊丽莎白·爱森斯坦与其媒介社会史巨著《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在因果关系的各个方面都难以自圆其说。她宣称印刷机是变革动因,但实际上却论证了它是变革诱因;她在多变量解释与单变量解释的两难境地中不能自拔;她甚至使用了因果倒置的假设与推理。然而这些都无损《印刷机》一书的理论价值。整体性思维以及对研究问题的重新陈述使该书充满了学术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