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郭静 《新闻世界》2010,(5):144-145
施拉姆在其著作《传播学概论》中提出的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的说法得到了广泛认可,但有中外学者对其提出异议。本文试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从传播学学科建立的时代和理论背景,探讨施拉姆确立四大奠基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专门学科,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20~40年代的美国,传播学的奠基人施拉姆于上世纪40年率先把传播学教育引入大学殿堂。上世纪70年代末,传播学正式传入中国。经过近20年的发展,如今传播学已由大学的选修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97年,国务  相似文献   

3.
问题:跨学科对话、合作的可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岩 《新闻大学》2008,(2):57-59
好像是施拉姆说的,传播研究不是一个严格的学科,更像是多种学科的交叉路口。从研究对象去看,传播学号称研究传播行为,而人类行为中不包含传播意义的大概不多。从学科历史去看,罗杰斯列出的那些传播学奠基者中,拉斯维尔是政治学家;拉扎斯费尔德是应用数学家和社  相似文献   

4.
王燕 《青年记者》2013,(17):20-21
在媒体功能的问题上,学者们存在不同的观点。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大众传媒有三个功能:第一,环境监测,第二,协调社会各部分的关联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第三,使社会文化世代相传。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对传播功能进行了总结,归纳出传播具有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5.
刘东阳 《今传媒》2013,(6):146-147
施拉姆来华访学已有三十年,一直被誉为具有启发意义的"破冰之旅"。三十年中大陆传播学界对于施拉姆的评论已有一些显著变化,且施拉姆传播学理论存在着明显的硬伤,也对中国早期传播学的发展带来一些认识偏差。客观认识施拉姆传播学理论中的问题及正确看待其对中国传播学发展的影响,是总结三十年前施拉姆"破冰之旅"的必要工作,也将会对今后中国传播学的发展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播学研究的几块硬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玮 《今传媒》2006,(1):60-61
传播学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经历了七十多年的发展后,在西方国家已形成了初步的理论体系,并出现了一批传播学理论大师。20世纪70年代末传播学概念被引进中国,二十多年来在理论建构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绩不容小觑。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说,它还稍显幼稚与凌乱。与现实社会中狂热发展的外在形式相比(例如,每年有大批学子选择传播学专业),中国的传播学实质上并未达到表面上所显示的风光,除了反复咀嚼传播学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和一个集大成者(施拉姆)的成果外,只有一些较少的、伴随着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传播学研究领域开始形成。1949年,当代世界传播学大师、传播学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在汇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版了《大众传播学》,这标志着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有更多的国内外传播学不断涌现。施拉姆大师曾把传播研究比喻为一块未开垦的“绿洲”,吸引着各个学科的无数学来此辛勤耕耘。[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关注20世纪70至80年代夏威夷东西方中心传播研究所的中国传播研究概况。自1973年施拉姆出任该所所长以后,施拉姆和朱谦等传播学人超越了紧盯社会主义中国大众媒介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冷战视角,组织了一系列聚焦传播与新中国社会变迁之关联的讨论,还与海外中国研究者建立了对话。虽然这些讨论的理论框架和材料都有不足,但它们展现了中国传播研究应有的多元面貌,更提示我们检讨毛泽东时代中国传播活动之经验教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播哲学家和间接先行者--论杜威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过卓越贡献,一生为世人留下36部专著和815篇论文,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垂目。近年来,我国传播学者逐渐走出由施拉姆推广的传播学“四个奠基人的神话”之圈子,扩大了传播学研究的视角,关注到米德的“象征互动论”和库利的“镜中自我”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五十年代末,发展传播学在美国兴起,勒纳、施拉姆作为早期发展传播学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传播对于新兴发展中国家在改变国家发展模式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勒纳的现代化理论及施拉姆的发展传播学观点,以此尽可能地来分析评价早期发展传播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2008年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军 《新闻界》2009,(1):7-11
2008年,传播学者一方面对改革开放30年来传播学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叉在传播实践的基础上,对知识社会学的地位,传播学本土化的路径、西方经典传播学理论的局限以及传播理论在中国新的传播语境下研究的新进路进行了探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12.
传播学教学的“热”与“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学研究和教学的热潮过去后进入了“冷思考”阶段。传播学的本体到底是什么,传播学在新闻传播类专业中的地位如何确定,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区别是什么,传播学研究和教学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目前都在困扰我国的学界和教育界。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2006年度学术期刊的回顾分析,从媒介形态、新闻理论、传播学、网络传播、新闻史、广播电视等六个方面综述了2006年国内新闻传播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诞生于美国,基于大众媒体和信息传播规律的传播研究,从一开始引入中国到现在,本身就是一个跨文化传播过程。无论是用本土的理论来对它进行注解,还是拿着这个他山之石来攻我方之玉,乃至想要打碎重塑,都是一个跨文化对话的实践过程。因此,本文提出,传播研究的延伸,需要将传播研究归位——把大众媒体置放到文明演进和文化变迁的社会话语系列中去研究,首先要深化——以语言学为突破口,深刻认识话语的意涵,深化话语视角的理解和在传播研究中的运用;其次要转向——深入理解数字技术新媒介(medium)所带来的冲击,将传播研究的对象从作为复数形式的media(媒体)转向单数的medium(媒介),研究信息在媒介言语、媒介语言进而媒介话语中的整合效应,将整合传播的理念从逻辑上予以清晰化。或可由此开始建构传播学的内生话语系统,为传播研究趟出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5.
2006年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国内五本较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对2006年刊载的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论文进行研读,就理论和理论史、基本概念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展开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图书馆学会2005“新年峰会”为标志,认为图书馆界已开始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著作权立法的进程。中国图书馆学会在2005年8月发布的《关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问题的声明》阐述图书馆界在著作权保护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围绕2005年10月由国家版权局网站公布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草案)》中的“四六条”,图书馆界与出版界、数据开发商提出对此不同的看法。图书馆界认为,著作权对图书馆的限制与例外主要包括:①馆内传播的合理使用权;②馆外传播的法定许可权;③有限的自行数字化部分馆藏作品的权利。同时,指出保护权利与促进传播绝不是互相对立的,权利人的权利只有通过传播方可实现。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我国新媒体传播研究在理论和现实的碰撞之中走过了繁荣而喧闹的一年,在些许研究泡沫之下涌现出了许多值得关注的观点,而新媒体传播领域的融合和治理等问题则成为这年研究者关注的重要主题。本文对我国2010年新媒体传播研究的总体进展进行了回顾和分析,认为这年新媒体传播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微博客、三网融合、手机媒体和网络治理等方面,而理论界和业界不同类型研究者所发出的种种相互冲突的声音,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这一时期束缚我国新媒体发展的固有观念、局部利益和体制因素依旧存在,与此同时也说明我国新媒体传播研究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正在随着媒介融合和产业融合进程的深入而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8.
传播学基础研究和学科生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研究是传播学学科发展的前提,是学科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我国传播学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恰恰是基础研究的薄弱,一些急功近利的、为学术行政服务的选题成为本学科的主体,而属于传播学本体的基础研究被严重忽视了。独立的学术精神缺失所导致的学术研究的实用化和功利化影响了传播学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探讨了马克思对20世纪西方传播学理论家及理论流派的影响。文章认为,尽管经验-功能主义理论在传播学中影响甚巨,马克思所提供的理论工具,尤其是其深刻的自省意识和彻底的批判精神,同样具有长远的生命力。以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符号学及文化研究等为代表的传播理论,在相互竞争的同时相互呼应,并根据传媒及文化实践的具体特点而有许多创新,这些创新大大拓展了传播研究的视野和空间。  相似文献   

20.
2019年中国正式进入5G时代,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与传媒发变革时代的发展交相辉映,涌现出一大批新闻传播史研究成果。综观2019年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体现出以下特点:新中国70年、“五四”运动100年,周年性反思特征明显;报刊报人仍是研究重心,报刊阅读史成果涌现;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持续升温;新闻传播思想史研究亮点突出;新闻图史研究继续受到关注;2019年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在坚守与创新中,研究的外延不断拓展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