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播学学科发展前景的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界一场大辩论的回顾和分析, 提出新闻学只有借助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研究方法, 结合新闻实践的实际, 构建新的新闻传播理论, 形成传播学体系中的一个新的子系统, 而不可能与传播学糅合到一起, 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未来有可能向两极发展: 一方面, 与其他各种学科相结合,有可能像哲学那样发展成为各个专业和学科、甚至人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 即基础传播学; 另一方面, 传播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 不仅将在新闻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公共关系和广告等领域深入发展, 还将开辟诸多专业领域, 如政治传播学、体育传播学、卫生传播学等。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传播学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的,迄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了。20余年来,传播学在我国迅速成长壮大,于1997年被正式确立为国家二级学科,又于2001年与新闻学合并为“新闻传播学”,从而取得了一级学科的地位。如今,传播学在中国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已俨然成为一门显学。当我们回顾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20多年历程时,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传播学者20多年来做了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3.
科学传播学是一门以科学传播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在中国,科学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95年首届科学技术传播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的召开和1996年《科技传播研究》一书的出版,是科学传播学在中国进入创生期的基本  相似文献   

4.
传播,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其历史与人类存在的历史一样久远,但将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加以科学研究的历史并不长,传播学起源于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而形成一门学科是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从此以后,传播学在学术界和理论界的地位日益提高,同时在实践领域的影响也不断扩大,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上个世纪传播学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5.
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传播学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60年代开始风靡北美和西欧而成为一门显学。在那里,许多大学纷纷创办传播学或大众传播学系科,不少学校将原来创设的新闻学系科改为传播学或大众传播学系科,由新闻学转向传播学,确立新的培养目标、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新的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6.
大众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由于其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对现实世界的指导性和对社会正常运作的重要性因而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1997年国家正式将传播学定为大学的一级学科。现在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和学术规模。  相似文献   

7.
我国发展传播学研究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发展传播学的 基本情况 作为传播学的主要分支领域之一,发展传播学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末,以美国学者勒纳在1958年出版的《传统社会的消失:中东的现代化》①为标志。这一学科在六七十年代开始受到广泛关注,1982年获“国际传播协会”承认,发展传播与跨文化传播,成为该协会的8个研究专题小组之一。 发展传播学可以解释为:“运用现代的和传统的传播技术,以促进和加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过程。”②“广义地讲,发展传播学就是一  相似文献   

8.
大众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由于其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对现实世界的指导性和对社会正常运作的重要性因而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1997年国家正式将传播学定为大学的一级学科。现在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和学术规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厘清学科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传播学学科的三种因素--知识,体制和社会文化实践,进而参照自然科学的研究层次,分析传播学研究应落在实用传播研究,普遍传播研究和哲学研究三个层面.传播学学科应转向背负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任务,成为一门实用性的学科.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信息传播与人类的历史一样长久,但对传播现象的专门研究,即使算上近期理论的准备阶段,也不过百年。传播学形成的社会背景在于19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现在则进入了信息社会,传播学成为显学。传播学的理论准备虽然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但较为直接的理论准备一般认为是20世纪20年代的芝加哥学派,随后是40年代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三论")以及60年代的欧洲人文主义。实践准备则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战。作者认为,传播学应该是最具有跨学科性质的学科,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共同构成了它的学科背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蔡元培在为徐宝璜著《新闻学》所作序言中指出:“凡学之起,常在其对象特别发展以后”。网络新闻传播事业在20世纪末的勃然兴起,迅速催生了一门新的新闻传播学分支学科——网络新闻传播学。 一、网络新闻传播学的 研究对象 网络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网络新闻传播。所谓网络新闻传播,简单地说,就是以互联网作为媒介而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一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孕育产生的新型传播形态,网络新闻传播不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充满了蓬勃生机,而且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新闻传播格局,使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迈进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崭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传播学在中国遭遇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传播学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已经确立了初步的地位,官方在1997年时也通过学科目录的方式给了传播学一个名分,在本学科内外都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钟情于传播学的研究,但传播学在中国却始终没有像其他相关学科一样完全成型。学科内外都存在一些对传播学研究和学科地位的疑惑。  相似文献   

13.
传播学在中国是一门比较新兴的学科.现在许多综合类大学都开设了此门课程,但大多是与新闻学合二为一成为“新闻与传播学院”。这种设置很具中国国情。笔者2002年-2005年在美国攻读大众传播学硕士学位.对两类学科有了一些粗略了解,发现“传播学”和“新闻学”在美国虽有紧密联系,但却是各有各的“阳关道”,泾渭分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稿为2007年9月作者给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做的入学报告大纲一、传播实践对于新闻传播学的学习很重要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因而首要先要努力体验各种职业传播活动,从具体的传媒活动要求出发,感觉需要学习什么。没有实践,很难想象新闻传播学是什么。在游泳中学习游泳。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环境的催生下,经过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等学者的努力,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传播学在学术界和理论界确定了其学科的合法性,其间伴随着进入20世纪后,人文社会科学整体呈现出向符号学和语言学转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传播学是一个青春学科,20世纪40年代才在美国形成,而中国第一次对传播学进行公开研究始于1978年7月,其标志是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出版的“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家新闻学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郑北渭主编),创刊号上发表的中国第一篇传播学译文《公共传播》,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公开介绍传播学。传播学在中国距今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了,它在中国经历了曲折的研究进程后,于20世纪末进人高潮时期,这个时期的研究特点,按照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的说法是:“传播学译著的出版持续数年高涨;在中国证实传播学假设的研究,形成规模;媒介形态研究开始受到关注;开辟了较为广阔的传播学批判学派的研究空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简论中国传播学与新闻学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本课题之前,有必要把传播学与新闻学的概念弄清楚。 传播学是一门以“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①而社会传播包括了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等类型。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信息和新闻事业的特点和规律、新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和作用的科学。②它包括了理论新闻学、实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以及边缘性新闻学等。 传播学产生于美国,比较科学的说法就为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独立的学科;而美国的新闻学早在19世纪末就已完善。传播学在20世纪中叶形成新的学科,正是适应了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传播学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60年代开始风靡北美和西欧而成为一门显学,许多大学纷纷创办传播学科。[2]亚洲的传播教育发展迅速,不少地区纷纷扩充和建立传播院系,购置先进的设备,招收大量的学生,传播教育工作者更是信心十足,这种状况在台湾,香港,新加坡及韩国地区尤为明显。[3]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播学在中国成为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大众传媒,1995年,一些高校开始招收传播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9.
胡春阳在《今传媒》2008年第1期撰文认为,自1997年教育部把传播学升格为二级学科,以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相继设立传播学博士点(1998年)为开端,至今全国已有10所大学拥有传播学博士学位授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环境的催生下,经过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等学者的努力.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传播学在学术界和理论界确定了其学科的合法性,其间伴随着进入20世纪后,人文社会科学整体呈现出向符号学和语言学转向的趋势。作为人类交流中介的符号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