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传播学研究领域开始形成。1949年,当代世界传播学大师、传播学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在汇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版了《大众传播学》,这标志着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有更多的国内外传播学不断涌现。施拉姆大师曾把传播研究比喻为一块未开垦的“绿洲”,吸引着各个学科的无数学来此辛勤耕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大众传播研究在整个传播学研究中的位置日益重要,而人际传播研究却受到冷落。事实上,人际传播是一切传播的基础,人际传播的研究是大众传播研究的基础。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和罗杰斯的“创新扩散论”都表明,“人际交往在传递和证实由媒介产生的信息和观念中扮演了中介角色”。施拉姆也说,“最典型的和最频繁的传播格局是一种扩大了的双向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路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中国大陆现在并没有西方传播学界那种集中于选举的政治传播研究领域,但从政治传播的广义上看,中国媒体在传播政治信息和与政治权利的共生关系上,扮演着十分积极的角色,而海内外对中国媒体在这个意义上的政治传播研究又有一定程度的积累。我旨在讨论广义上的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路向;讨论的重点是国内外学者目前所做的研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如何能与西方传播学界在共同和近似的理论框架下进行对话和研究积累。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我国学术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研究较少,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对学术媒体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学术媒体的基本形态;基于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从学术媒体的国际传播过程模式着手,分析其国际传播能力的构成要素,即国际信息采集能力、国际生产加工能力、产品国际输出能力以及国际受众需求满足能力。  相似文献   

5.
网络媒介为网络舆论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着网络影响力的扩大,也引发了愈加严重的道德绑架现象.本研究以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理论为基础,对网络舆论中名人的道德绑架事件进行调查,并从信源、编码、释码、译码、受众与反馈几个方面对道德绑架事件的传播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出网络舆论中道德绑架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是其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累和凝聚。文化的影响力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但是,当前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与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大国的地位明显不相称。其原因固然复杂,但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作者在对文化和跨文化传播界定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历史,分析了其现状,并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提出了真正树立以受众为导向的观念、整合跨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跨文化传播的渠道整合、跨文化传播的战略整合等方面的对策,从而为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提供借鉴,以提高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威尔伯·施拉姆(SCHRAM.M,WILBUR LANG,19078.5~1987.12.27)博士是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早年曾做过编辑、记者,后一直从事新闻教育工作。从本世纪40年代起,他开始驻足于传播理论研究这块新辟的学术领域,终于成为这门学科的带头人和集大成者。施拉姆最先综合借用新闻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去认识和解释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8.
传播学科建制发展的两难境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的关闭,以及美国传播学理论创新的枯竭和学术水平的低下,使传播学的学科发展陷入了困局.在施拉姆的推动下,以控制为核心内涵,以效果研究为主要领域,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方法,以个体主义(形式主义)为主要框架,以服务于主流利益团体为价值立场的传播研究范式是美国传播学学科建制的主要特征,这种学科建制理论繁殖力有...  相似文献   

9.
医学期刊健康传播是一种社会性的信息传播活动,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能为在互联网和融媒体环境下的健康传播提供崭新的研究视角和学理支撑。本文以该模式为基础,结合融媒体环境下的大众传播属性特征,从前期信源的搜集到传播内容和渠道的选择,再到后期与受众的互动和反馈的整个流程以及健康传播的全局视角出发,提出医学期刊应发挥专业内容优势,以大众健康需求为定位,注重运用新媒体技术,借助社交媒体,建立受众反馈机制等,探讨优化医学期刊健康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施拉姆说过:“传播是各种各样技能中最富有人性的”。主持传播,即节目主持人的传播活动.在所有的大众传播活动中无疑是最具人性的。作为大众传播人际化与人际传播大众化的产物,主持传播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丰富的人性或人际性。从这个意义而言,“将人际化进行到底”乃是未来主持传播、甚至一切大众传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新闻心理学与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几乎是与新闻学、传播学的诞生同时期的,但形成学科的年代却因社会条件的制约而有所不同。下面对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作一个简要的回顾与展望。对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的简要回顾中国新闻与传播心理学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新闻心理学的萌芽阶段早在1918年,中国新闻学的祖师徐宝璜先生在其专著《新闻学大意》①第四章“新闻之精彩”中论述到:“推定最近事实是否为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标准,曰新闻之精彩。新闻之精彩者,乃足引起多数人注意某事实之物也。”“新闻学常与心理学发生至深之关系。新闻之…  相似文献   

12.
李涛 《当代传播》2011,(6):37-39
本论文的研究在于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探索一种可持续的、深度的研究路径,促进中国当前的动漫学术研究摆脱资料列举和数据堆积,同时,运用“动漫传播”的小小探针,试探传播学学科的内在机理,丰富中国传播学的本土化研究.论文在传播符号学视阈中,建立动漫传播的符号学基本假设,确定动漫传播的关键概念,探查动漫符号的传播规律并探讨了动漫...  相似文献   

13.
赵凌 《当代传播》2012,(6):49-52
个体传播是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维度,其中尤其是个体传播与国家形象传播的关系,在当今中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国际传播形势下,更发挥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以姚明作为个例,利用语料库工具,挖掘姚明个体传播与国家形象传播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姚明个体传播与国家传播存在着一个双重传播模式,并分别呈显性传播与隐性传播样式,借助姚明篮球明星的显性传播,中国国际形象在其中得以隐性传播。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媒体人类学到底给中国传播研究带来了什么”这一问题入手,首先对“媒体人类学”与“媒介人类学”在表述上的差异进行了说明,然后从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理论视野三个方面对媒体人类学给中国传播研究带来的启示进行了回答。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作者之一的研究经验(主要是相关的理论表达),对“民族志传播研究”所做的理论进行简要说明,该说明也可以理解为“民族志传播研究”对媒体人类学乃至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学可能的“回馈”。这样的讨论对于更好地理解学科之间的交融与区隔,彰显中国传播研究的自主性,或许均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曹晋  周宪 《新闻大学》2006,2(2):40-46
本文作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新世纪传播研究”译丛(复旦大学2003年世纪之星的计划项目之一)的总序,精练地比较了以自由高于平等的美国实证学派和以平等高于自由的欧洲批判学派的殊异,勾勒了西方传播研究最有建树的两个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的卓越观点与研究路径。同时,文章简介了回应新近国际传播研究思潮的“新世纪传播研究”译丛的五本论著,强调了西方学者将新闻传播体系视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基本过程中的一部分,把媒介置于由上述成分产生的生产与再生产的架构之中,坚持传播与社会相互建构的重要论点。  相似文献   

16.
要让世界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的历史文化.本文立足国际传播学,以历史文化的国际传播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统计,对比分析的方法,从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力度等方面进行观察与讨论,探求中国历史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为把握好基调,更好地推动中华历史文化走出去、走进去,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林敬 《东南传播》2012,(1):132-133
目前,在首都北京各个民间组织举办的自然科学知识讲堂,如自然之友举办的自然讲堂、公益网站自然之心举办的自然讲堂等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还有国内科普杂志运作较好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也会定期举办讲堂,这些讲堂均免费向公众开放,课堂内容也深受首都人民的喜爱。因此笔者认为对讲堂类传播活动的成功经验进行梳理与认真总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北京观鸟会的周三课堂为例,研究分析其在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内容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以给科学传播工作者以启示,弥补传统科普之不足。  相似文献   

18.
传播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如施拉姆所说,传播学就是一个公共汽车站,任何一个学科的学者都可以在这里上车,也可以随时在这里下车。传播学实际上存在于很多学科对于人类社会各种传播现象的研究之中,其学科交叉的特点是与生俱来的。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和网络的迅猛发展,其向我们展示了传播学研究全新的视野和交叉性,研究前景充满希望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传播学研究作为学科建设来说,是起步较晚的,但是,自兴起以来,其发展的势头却非常之快。尤其是在20世纪末的近十年间,已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鼎盛。而作为一个科学的学科建设来说,对于本学科的思想历史资源的整理和发掘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一个新兴的学科就很可能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近年来先后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和《中国传播思想史》两套传播学术史专著,不仅及时总结了近一百年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全面发展状况,而且全方位深入研究了中国有史以来的传播思想的历史演进。可谓中国新闻传播学术史研究的开拓与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20.
高菲 《新闻战线》2022,(12):71-73
“云象北迁”事件过去将近两年了,但国内外传播学界对其的讨论和研究仍在继续。网民、自媒体和国际媒体的关注度是体现新闻事件国际传播价值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对外传播活动目前存在过分倚重“国家队”,对民间传播重视不够;主题鲜明,但真实感偏弱;严肃有余,趣味不足;孤立报道多,追踪报道少等误区,将来要扬长避短,实现从“要国际传播”到“国际要传播”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