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陌上桑》中的秦罗敷这一人物形象在学术界有很大争议,有人认为是采桑女,有人认为是封建贵妇。笔者认为美丽坚贞、不慕荣华、不畏权势、勇敢机智的秦罗敷不管其身份如何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一虚构的人物是作者道德与情感主题矛盾的产物。这一人物一方面是中国文化发展与积淀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初步透露出人的觉醒的曙光,为情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2.
张其誉同志在《试释《孔雀东南飞》中的“自”》(见《江苏教育》一九八四年十一期)一文中认为,“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中的“自”是第三人称代词“其”,“自名秦罗敷”就是“她的名字叫秦罗敷”。我认为,这是欠妥当的,这里的“自”应是第一人称代词,作主语,可译为“自己”,“自名”既自称其名,有自许、自比的意思。“自名秦罗敷”即自己称自己是秦罗敷。读过汉乐府诗的人都知道,“秦罗敷”是汉乐府民歌中常用的美女共名。东家贤女“自名秦罗敷”,意在以秦罗敷自比,说明自己漂亮俊美。如果将“自名秦罗敷”译  相似文献   

3.
关于《陌上桑》中秦罗敷的身份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贵妇,有人认为是民女.对秦罗敷的身份,不能简单地从字面理解,也不能从主观感觉上想当然地认定,而应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去分析.  相似文献   

4.
《陌上桑》是汉乐府名篇,它成功塑造了秦罗敷的光辉形象。可是,关于秦罗敷是农家女子还是贵妇人的问题,历来多有争议。本文试从秦罗敷的居所和衣饰、采桑所用的工具、斗争的坚定性等方面论证秦罗敷封建社会贵妇人的身份,并认为她的采桑活动是非真正意义的、脱离采桑实用价值的象征性活动。进而从桑林之会的文化背景和汉代风俗改革、皇后亲蚕两方面分析秦罗敷采桑活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夏明 《学语文》2005,(4):40-40
2005年第一期《学语文》刊有“秦罗敷该是少女”一文,作者认为秦罗敷该是少女,并且给出了他的三个理由。但仔细推敲起来。不能让人信服。  相似文献   

6.
×××同学问:《第二次考试》塑造了两个感人至深的形象——陈伊玲和苏林教授。这两个人物,究竟谁是作品的主要人物? 答:关于谁是《第二次考试》的主要人物,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苏林教授是主要人物,因为他贯穿于文章始终,作者在他身上花的笔墨最多;有人认为陈伊玲是主要人物,因为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作品的中心意思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人认为两人都是主要人物,因为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相似文献   

7.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幸福属于情感世界,是一种感觉,是一个人对需求获得满足的感受。有人认为,幸福是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人认为幸福是一生平安;有人认为幸福是衣食无忧;有人认为幸福是一辈子健康;有人认为幸福是每天都快乐……幸福是不可能全部描写出来的,千人有千种答案,但有一种幸福其他行业的人难以有更深的感受,就是当你看到昔日的学困生变成对学习游刃有余的人,昨天的问题学生变成今天的好学生,自己教的学生一天天健康成长时,心里洋溢的幸福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当教师感受到幸福了,才能把幸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拥有快乐。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中有情。诗中也有人。但在艺术表现上,情感与人物的关系相当复杂微妙。就中国古典爱情诗来说,大致可划分为四种类型:着眼于人物表现内心情感;着重情感刻画,人物形象较为模糊;通过情感抒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情感抒写与人物刻画的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
请您依据人本主义理论谈谈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诉求是什么。 人本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注重"意义学习"。他认为"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它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当学生以这种方式学习时,他就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所以,依据人本主义理论,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诉求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新课程强调的发展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四册的《七根火柴》一文主要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卢进勇,一个是无名战士。这两个人都是红军战土,都具有红军战土的优秀品质。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那么,他们二人到底谁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呢?有人认为是卢进勇,因为小说的情节是由他作线索的;有人认为是无名战士,因为他的形象鲜明、感人。  相似文献   

11.
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生动的自然景色和清晰的社会画面。另一方面,威廉.华兹华斯认为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溢。这种"镜"与"情"的统一则体现了华兹华斯的诗歌是诗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景色和社会情景相互交融的结果。可以从华兹华斯的诗歌出发,结合相关诗歌理论探讨其诗歌的"镜"与"情"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2.
幼儿期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在此期间对幼儿进行儿童文学教育意义重大.本文首先论述了儿童文学促进幼儿情感发展的情育、催化、取向等三个方面的独特功能.然后论述了儿童文学与幼儿情感发展的密切联系,即情感教育离不开儿童文学教育、情感熏陶离不开儿童文学渗透、情感发展离不开儿童文学接续.最后,论述了儿童文学促进幼儿情感发展的优化策略,即泛灵原则:开发幼儿潜在天性;游戏原则:叩响幼儿情商之门;互动原则:指引幼儿审美途径.  相似文献   

13.
通过梳理两种关于道德起源的传统学说,揭示出道德的起源在于道德形而上学;通过批判康德单纯理性下的道德形而上学,引出以注重生命实践为显著特征的布伦塔诺价值哲学,从而揭示出道德源泉的真正所在在于自明性情感。  相似文献   

14.
研究和运用声乐心理教学法延伸了较早的生理教学法,深化和发展了以往的声乐教学,对声乐教学的发展和声乐心理学的发展运用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是通过对心理的情感特征及情感能力的培养两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情感特征的规律及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认为,道德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情”“文”在碰撞中实现的统一。“情”是指人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文”主要指礼仪文化。礼仪规范缘依人的内在情感生活而制定,同时又有人文化的提升,能够对民众包括情感在内的生活起规范引导作用。“情与文的结构性平衡”的道德教育模式不仅是个人道德成就的过程,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6.
创作过程是由动力情感、主体情感、体验情感、对象情感共同作用而完成的一个系统工程。动力情感具有偶发性、持续性、变化性、自控性的特征;主体情感具有稳定性、倾向性、理智性的特征;体验情感具有实践性、本真性、多样性、深刻性的特征;对象情感具有审美性、自主性、感染性的特征。动力情感推动主体情感和体验情感的活动,主体情感一方面融化在对象情感之中,一方面又跳出来,从理性角度对对象情感进行价值判断。在判断过程中,相互冲突,相互搏斗,相互突进。体验情感是主体情感和对象情感的中介。对象情感一方面接受主体情感的渗透,一方面反向刺激主体情感。  相似文献   

17.
重新梳理哈姆雷特的情感,可以使我们在理解莎士比亚的不朽剧作《哈姆雷特》时有新的视角和新的发现:1.哈姆雷特在情感上更多的是对父亲的依恋,这种依恋正反映出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普遍意愿,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2.哈姆雷特对母亲的情感爱恨交加,并非恋母情结,而是原罪意识;3.哈姆雷特对奥菲利娅复杂多变的情感使人物性格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诗论认为,诗歌要表达人们的感情,具有情感性特征;在诗歌创作中,情感是创作的动因,是驱动诗人进行创作的一种动力;在诗歌接受时,读者一方面要深入体悟作品的情感内涵,另一方面,其自身的情感也被激发、感染和调节。在中国古代诗论中,“吟咏情性”、“诗缘情而绮靡”、“披文入情”的“情感中心说”是从先秦到晚清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和《金瓶梅》皆为中国古典名著中写“情”和“性”的典范之作。但是,这两部著作所写的“情”和“性”是有本质区别的,其区别在于:“纯情”和“滥淫”。  相似文献   

20.
《老人与海》中故事的背景无疑是现代的,因此长期以来的阐释、解读、批评基本上都落实在现代文明的土壤上。从文学人类学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桑提亚哥捕鱼时始终依赖"巫术与神话",这是某种原始情感在现代人头脑中典型的潜在绵延,它通过简单语言(说话)得以实现,奠定了捕鱼的全部"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