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态批评力主文学尊重自然界的价值与权利,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亲和关系.将目光投向对自然的再现,对存在于文学中的自然原型作生态学的深层追问和及时性理论研究.生态批评的文学生态构想从根本上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话语对文学的管制,从而要求同在一个生态场域中的生态文学现实性地构成多种文学生态品格.生态批评通过将纯学术话语与诗性话语融合,文化性与审美性和谐统一以实现批评的理想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从自然的角度、站在自然和生态的立场重新解读约翰·济慈的作品.济慈作品中隐含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得以呈现.济慈的生态观可以概括为回归绿色自然且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从自然的角度、站在自然和生态的立场重新解读约翰·济慈的作品,济慈作品中隐含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得以呈现。济慈的生态观可以概括为回归绿色自然且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4.
生态批评是二十世纪后期至今最有影响的批评范式之一。从生态批评的内涵出发,梳理和分析西方与中国生态批评的演变路径,生态批评具有理论的内在逻辑性和现实批判性。生态批评在人与自然的冲突没有根本性改善前将具有长期存在的必然性,并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崛起于20世纪中后期的生态批评,是把文学文本和现实的生态问题结合起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批评方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去解读爱尔兰诗人帕特里克·卡文纳的田园诗,其诗歌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人性,自然的神性,自然的女性化,人与自然的冲突等,并从中感悟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6.
以生态视角切入当下文学批评、以学者的责任感思考社会问题是生态批评的精髓,但生态批评的理论建构却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生态批评的建构基点是什么?"以什么视角进行生态批评?"仍没得到深入的思考。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那种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深入剖析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指出了一条自救之路——"共产主义"这一思路为我们的生态批评指明了方向、建基了原点。  相似文献   

7.
生态批评已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范式,在当代文学批评中迅速掘起。本文从生态批评的立场出发,分析这一批评范式整体性与平等性原则的内涵,认为在文学创作与批评中,要正确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在相异的前提下,相互尊重,相互依存,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文学文化批评理论,生态批评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进行重新审视,发现该作显示出作者强烈的绿色思维倾向及“和谐”观,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进行了尝试,达到了人类物质生态和精神生态的统一及人对自然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生态批评理论是文学视角下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批评潮流。本文结合生态批评理论要旨,对电影《逃离德黑兰》中的场景和情节进行分析,揭示出电影制作班底对人类未来发展的生态关怀和人文关怀,呼吁人类重建人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  相似文献   

10.
玛格丽特的生态预警小说《使女的故事》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世界观。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出发,展现了阿特伍德对人与自然、男性和女性冲突的反思,为全世界的人类敲响了攸关生存的警钟。  相似文献   

11.
英国小说家哈代的代表作《还乡》集中反映了他的生态思想。对埃格敦荒原的描述体现了哈代的生态整体观:自然环境不再纯粹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而具有积极的生命形态和独立的生存意蕴,人物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生态体系的一个组成要素,与自然环境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对荒原动植物意象的刻画,表达了哈代对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生态渴求及对非人类生物形式的同情与关怀。而哈代对主要人物与自然的三种不同关系(亲近自然,远离自然,回归自然)的对比述写则进一步加深了小说的生态主题:人类只有和大自然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2.
生态论文艺学有必要引入社会生态维度。在生态论视野上,自然作为“他者”呈现,逼显出现代主体的限度及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导致对“人”的重新发现,这是文艺学社会生态维度的哲学基础。在理论展开上,文艺学社会生态维度指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其自身的美学的历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学是面对工业化造成的普遍的生态危机应运而生的文学,是工业化背景下的文学。生态文学中,生态包含自然的生态和精神的生态,作品追求人与自然以及人内心的和谐。蒙古族作家郭雪波的作品《狼孩》中蕴含着生态小说作者对于生态问题的多维表达。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想要追寻最初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在当前状况下如何面对自然正是生态小说创作者们希望读者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充阊散文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自然界是一个具有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的动态平衡系统;其二,人是自然的产儿,与万物平等、共生;其三,贪欲是破坏生态平衡的罪魁祸首,人应简单生活,回归自然;其四,科技的发展导致了生态平衡的毁坏,人应增强理性,重塑文明。这种生态思想既源于他对工业社会中入与自然的关系失衡现象的关注,也取决于他深厚的中西文化学养。  相似文献   

15.
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十分丰富,同时在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成为社套最突出问题的时代,马克思前瞻性地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社会根源,从而指明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相结合的共产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马克思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加剧的现实,在对西方传统自然观反思的基础上,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循环经济以及对未来社会生态环境的设想,形成了科学的生态思想。该思想对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态道德是为了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道德规范。它从道义上确立了人类在与自然的关系上所应承担的权利和使命,提倡人和自然的平等性、兼容性和和谐性。目前,我国道德教育面临着公众尤其是大学生缺乏生态意识等问题。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从学校抓起,加强高校的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生态旅游与道教"天人合一"的环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生态旅游兴起、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可以明确的看出,生态旅游强调人对自然的保护,注重可持续发展.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教义中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道教的洞天福地客观上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生态旅游资源,从生态自然保护的角度来看,道教的洞天福地就是最早的自然保护区.因此,道教的"天人合一"环境观对当今世界如何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及生态旅游的如何开展,无疑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建构"生态文明"需要克服三种错误思维方法:传统的"主客二分"法、还原论的方法、线性的方法。建构生态文明的科学方法是:对象化的方法、系统论的方法、非线性的方法。方法论视角的转变,对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之一.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应特别注意解决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文章着重从资源、环境、生态的视角,具体分析了福建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阐述了福建省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的必然性及其存在的有利条件;并对矛盾的解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