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吕刚 《教育艺术》2002,(9):36-37
在这个"非诗"的年代里,似乎人人都谈经济,个个都想金钱. 其实,"贫穷"的诗歌周围还是聚拢了那么多的人.细察之下,圈里圈外也是色彩纷呈,什么样的人都有.单就写诗的来说,大约可以分成这么几类:有诗做得专业做得响,人却做得极偏狭的;有诗写得不怎么"在行",做人却极体贴极温存的;诗和人都好的,极少见;人与诗俱差的,没遇见.后两类不表,单说前两类.  相似文献   

2.
司空图诗集现存较早版本是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中的"《戊签》七十四”,辑录司空图诗365首,其中6首在《全唐诗》本中注明为"互见”诗.本文依据多种资料对这6首诗逐一考订其作者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3.
语文书刚发下来,我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其中第16棵《“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深深地吸引了我。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巴迪在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母亲认为这首诗“精彩极了”,而父亲却说这首诗“糟糕透了”争论中,巴迪的爸爸坚持己见。“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  相似文献   

4.
[缘起] 前不久,听了一堂古诗教学课.教师执教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秋思>.这是首极本色、自然的诗,借家书临发又匆匆开封的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教师的设计紧紧围绕一个"读"字展开.先要求学生自由地读,把诗读通、读熟,再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诵读的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他在文字史上留下了两个名篇,一篇是初中语文书上所选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是一首送别诗,它一反人们离别时哭哭啼啼的俗套,表达了一种乐观豁达的情怀,其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从此成了人们歌颂友谊的主旋律.另一篇便是<滕王阁序>,其中也有一对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对写景的佳句真是美妙之极,至今依然为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6.
正守岁是春节的一项传统习俗.也是过春节时的一项重要活动。"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除夕之夜,万家灯火,乐叙天伦,通宵不眠,以待天明,谓之"守岁"。"守岁"活动由来久远.据史书记载早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守岁"了。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雅士对守岁进行了生动的描述,为守岁赋诗情画意。南朝梁诗人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云:"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这首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守岁长至天晓的欢乐情景。很多"守岁"诗记述了古代"守岁"的一些民俗风情.读来生动形象,让人向往。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写过一首《守岁》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首激情澎湃的小诗,作者在初中毕业前与同学离别之际,写下这首诗,与全班同学共勉.诗以"风雨"作为感情抒发的喷火口.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艾米莉·迪金森"夜夜暴风雨,夜夜暴风雨"这首诗中两个关键的意象"大海"和"伊甸园"的内涵和外延意义的分析,提出了对这首诗意义的另一种解读方案.  相似文献   

9.
<独坐敬亭山>的"独"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写的一首诗.当时正是他离开长安,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的时候.怀才不遇,幽愤在胸.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就强烈地表露了他的孤独寂寞之情.  相似文献   

10.
一、情绪的诗 在诗歌欣赏过程中,我们常说一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或"情感",一般不会深究这两个概念有何区别,为了作更细致的辨析,可以先来看两首诗,一首是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相似文献   

11.
韩愈的“以诗为戏”有“战诗”和嘲戏谐谑两种形式,其创作目的主要是获取乐趣,与传统的“诗言志”不同。因此,创作手段也不同,这是韩愈“以文为诗”创作手法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诗·豳风·七月》中“女心伤悲 ,殆及公子同归”如何解读 ,古今研究者多有不同看法。正确解读这一诗句 ,要结合桑林社祭习俗和文本内容来理解  相似文献   

13.
对雪莱《西风颂》中的西风表象的诗意接受说明,表象是诗意美的本源。读者解读《西风颂》的过程,是一个多维的、发散性的表象知觉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掘诗的意耕潜能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可能终 结。这也许是经典诗作永久魅力的本源。  相似文献   

14.
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解读"见仁见智",涉及到诗词的读解方面"无理"、"有情"等深层次的矛盾关系。诗词有它的特殊规律、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只有反复咏诵,熟读精思,把握诗的艺术特质,才能领会诗的真意,才能得出符合诗的实际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略谈王维"诗中有画"问题研究中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轼对王维诗歌做出的“诗中有画”的论断,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术界争论较大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两个较大的误区:一是扩大了“诗中有画”的外延;二是缩小了“诗中有画”的外延。  相似文献   

16.
"Ode on a Grecian Urn"was written by English writer John Keats,and was one of the most well-known poem.The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is poem each has their own merits and demerits.Two of the noted translators and poets,Zha Liangzheng and Tu’an,both presented their spiritual labor of this poem.By analyzing the image in this poem,the paper will show you some ideas about those two version of translations.  相似文献   

17.
别眼看宋诗     
宋诗是唐诗之后的又一高峰,根植于宋代社会的特定历史土壤。宋诗呈现出了与唐诗迥然不同的诗歌面貌。“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创作原则赋予诗歌理性化、自然平淡、意在言外的形象,显得尤为冷静和透脱。可以说,唐诗、宋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学体系,后世诗歌的发展都没有从根本上越出这两大诗歌艺术系统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在康熙诗坛,宋荦尝一度与王渔洋并称诗坛盟主,声誉颇。然其诗史地位却难以从创作认知,而是主要体现于他对“江左十五子”诗歌集群的建设。“江左十五子”是考察清初诗坛向清中叶诗坛过渡的一个关键性诗歌群体,由他们与宋荦共同推扬的创作风气从正负两方面对清中叶诗坛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9.
禅宗思维和诗性思维之间的“自性”观、“空”、“无”观有着本质的区别,禅与诗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但二者也有着极大的关联。并且这种关联还并非时人所论述的那样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而是一种双向渗透,禅宗思维中也不可避免的渗透着诗性思维。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古代的诗性思维最终促使了禅宗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集句诗是我国古代杂体诗的一种,是用别人的诗句集合成诗。它起源于晋傅咸的《七经诗》,到北宋才发展、成熟起来。集句诗在北宋的勃兴与宋诗特点有着不可割舍的关联,宋诗的拟古、"以才学为诗"都影响到集句诗的创作;而宋代统治者"重文轻武"的政策也间接为集句诗的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