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渔猎”是古梅山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每当狩猎时都要敬梅山神,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衍变成一种戏剧形态《和梅山》,梅山人认为《和梅山》可以敬神祈财,禳解治病,解厄消灾,保地方平安清泰。《和梅山》的搬演形式有请神、祭神、领兵与差兵,搬演内容随地域与群体生存方式的不同而变化。《和梅山》“祭”中有“戏”,“戏”中有“祭”,是原始戏剧形态的反映,它集多种艺术于一身具备广泛群众基础,它主张神人平等,突破了佛道教派神为至上的桎梏,同时使用方言土语,通俗易懂,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2.
以官方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相互印证,追溯北宋熙宁间向朝廷"纳土献册"的"梅山峒酋苏氏"源流与导致其族属演变的历史诸因,确定"梅山文化"这一特定历史性地域文化的主要创造和传承主体,是至今仍有部分生息在古梅山峒区,并仍在"汉化"的、以"梅山苏氏"为首的23姓土著族群后裔,他们与当代西南苗瑶诸族有共同的祖源;"汉化"进程中的"梅山文化",是当代湖湘文化的祖源之一。  相似文献   

3.
通过大量实地调查上,结合古史、民族志和道教、梅山教、师公经书等有关资料,谈论了以下几个问题:古梅山峒区域地界与梅山地名由来;“蚩尤屋场”地名的调查取证:牛角与牛王崇拜;“枫树崇拜”的文化内涵。综上所述,得出两点原则性的结论:北宋开梅山时的梅山苗族、瑶族居民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嫡裔;古梅山峒区域是上古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  相似文献   

4.
位于沅湘间的梅山峒蛮就是三苗,是楚国的一部分;在西汉时期为武陵蛮的一部分。从“蛮”、“莫徭”、“蛮夷”等为一音之变,可推断为“苗”族,从对祖神的崇拜,也可以认定为苗族。  相似文献   

5.
梅山教以三元将军和梅山法主为祖师,传承的是傩术与法术,与用于狩猎的梅山巫教没有渊源关系。从师公唱本和传说分析,梅山法主是汉代成仙者梅福,梅山教中的梅山指的是因梅福修道传说而得名的道山。瑶族"游梅山"仪式所游的梅山,是祖师圣地即梅福之道山,而非祖先故地之湘中梅山峒。  相似文献   

6.
梅山文化是梅山民众在在特定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古老的地域文化。它既具有明显的“蛮夷”文化的特性,又具有丰富的“和乐”文化的特质,其主要表现为:凡事随遇而安,懂得放下;为人处世更要懂得谦让与恭和、包容和仁爱;与家以和而兴、与人以和为贵、与物相生共荣、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处。梅山“和乐”文化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楚越文化的一个分支——梅山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说的梅山文化,是指湖南省古代“梅山峒蛮”的文化。被史学家称之为“梅山峒蛮”的这一支古代民族,大致生活在洞庭湖南岸的湘中地区,地域大致包括了今日湖南的益阳、宁乡、湘乡、双峰、安化、新化、娄底、隆回、洞口等县。 “梅山峒蛮”的主体民族是古代的越族,据明人区大任《百越先贤志》载:“越王无疆为楚所败,其子孙遁江南、海上。周赧王时,有自立为王者”,文中所谓“江南”,在当时一般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梅山神雕像的形态到梅山人对其崇拜和偷梅山菩萨的当地具有喜剧色彩的特殊风俗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9.
《娄底师专学报》2011,(6):68-72
《桃花源记》并非纯虚构之作,它是以湖南古梅山峒及其傩坛"桃源洞"为原型,由陶渊明曾祖父陶侃任武冈令时的见闻及结合当时的一些笔记小说素材,所创作的一篇寄托了陶渊明对东晋黑暗社会现实不满的文学作品。《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桃花源"并非指一个具体的自然村落,而是指整个古梅山峒区。  相似文献   

10.
人文素质对于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职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区域性特点。因此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养成教育中,应当特别注意地域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养成的影响,以提高针对性与有效性。娄底地处“梅山文化”的源头,有着丰富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梅山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来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养成。  相似文献   

11.
梅山与梅娟     
梅山不是山名,而是古梅山蛮据有的地域;它随着梅山蛮势力的扩大、削弱而变化。梅山名称起源于战国时沅湘之间,徙来了一支梅姓越人,这支越人中出了个传奇人物梅娟钅。梅娟钅在秦末农民起义时,起兵从吴芮伐秦,为颠覆暴秦立下了显著战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中的少数民族首领,也是梅山文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2.
梅山洞蛮所创造的古老梅山文化 ,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荆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为祖神信仰。有祭盘瓠、祭雷神、祭蚩尤、祭猎神等。其祭祀活动是原生状态史学、戏剧的活化石 ,比外国早近三千年 ,具有极大开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重视本土课程建设的当下,梅山美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美术专业创作教学中表现的主题之一.梅山美就是一种粗狂、怪野、质朴、精美的极具本土特色的美.在美术创作中以梅山素材为蓝本,自然是表现的好方法,能抓住梅山美的内在规律,使用独到方法来表现梅山美的气质,方可谓之高明.  相似文献   

14.
从"体育文化帝国主义"的视角以及"中西体育文化冲突"下的梅山武术传承和发展现状来看,"蛮"是梅山武术的精神要核,梅山武术的"文化悖谬"主要体现为文化传统与现实诉求的矛盾;传统精神与现代价值的差异是梅山武术生存危机的直接导因,社会基础的变迁是梅山武术现代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升华梅山武术的现代精神价值理念,确立对梅山武术文化的认同与适应,重视传统的维系与超越是梅山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审视梅山武功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例对比分析法、逻辑推理法和综合归纳法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以梅山武功为研究对象,借鉴少林功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梅山武功文化属性与发展状况,分析认为:保护梅山武功,关键在维护其生存土壤,应与当地教育、经济发展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梅山傩戏是古代梅山文化的遗存,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活化石”,它融合了2000多年以来梅山地区的宗教文化及民间艺术,并在周边文化不断影响下成为一个文化综合体。进行有效地产业化开发,是保证梅山傩戏文化传承和塑造梅山傩戏文化品牌、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通过加强梅山傩戏文化品牌塑造与推介,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措施来实现梅山傩戏由文化遗产和经济累赘向“文化宝石”和“经济富矿”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梅山地区的人们十分迷信鬼神,崇尚天命。他们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取决于鬼神和天命,所以祭祀活动较为频繁。其目的是为了求得鬼神的福佑,免去灾祸。在梅山地区,一年之中祭祀活动最普遍最集中的时间是在农历七月半,俗称鬼节。关于鬼节的来由,传统上有道教的“中元节说”和佛教的“孟兰盆节说”两种观点。鬼节文化是儒道释多元文化杂交的混血儿,古代的秋尝祭祖仪式是其重要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8.
新化维山古墓壁画图像属梅山民间美术文化的典型内容。长期以来,梅山蛮地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生成了一种“梅山教”。对于梅山墓葬美术而言,也是得到“梅山教”的支持,其魂魄信仰既包括了对祖先的敬畏和崇拜,也包括了对相关者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想象。上下分层的图像配置方式表达了梅山人的世界观和对伦理的认知,维山古墓壁画从图像的内容和形式层面上看承载着一种宗教神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以考古材料为本,考证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梅山蛮族的来源及文化归属,推断了先民们进入梅山地区的路线,并从考古材料的角度印证了梅山地区是蚩尤部落的世居地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