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 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明确地指出,周成王以子男之田使熊绎“居丹阳”;又说楚文王“始都郢”。在这位古代史学家眼里,“居丹阳”与“始都郢”之间也是界说分明的。王国维说:“国都者,文明社会之标征也。”①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城市革命”著名论断,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曾提出文明社会的三个标志,(1)有高墙围绕的城市,城市居民不少于5000人;(2)文字;(3)复杂的礼仪中心。无论任何文化,只要具备了其中的两项,就是一个古代文明②。楚文王始都郢之郢(我姑且称之为“文郢”),作为楚国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志,探寻它的方位所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对“文郢’的探索主要有两种意见。一认为江陵北的纪南城即“文郢”。不少学者把它们捏在一起,甚至说得很肯定,“从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  相似文献   

2.
楚国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其都城经历了早期的丹阳、中期的郢、后期的陈和寿春三个阶段,除了河南淮阳的陈城外,其余三都的地望和范围都还存在问题。最早的楚都丹阳目前还无考古遗存可寻,从《山海经》等文献记载的丹阳来看,其地望当在陕西商县的丹江北岸。楚都郢所在有湖北江陵纪南城和宜城楚皇城两说,从《左传》记录的楚巴战争所涉及的地名分析,当以纪南城说为是。最后的楚都寿春,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知,就在今安徽寿县城关,但其范围仅比今寿县旧城略大,过去的认识有误。  相似文献   

3.
楚人自称"江、汉、睢、漳,楚之望也",表明楚的兴起与江汉楚蛮之地密不可分。楚人南迁,建立"始都郢",标志着楚民族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偏处荆山一隅的格局,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楚的"始都郢"是王国的象征,它建于何时何地,古往今来,史学界作过不少考证,但见解不同,分歧较大。根据《左传》及历年来的考古材料相佐证,楚"始都郢"的建立时间当在楚武王之时,位置应在今沮漳水中下游一带。  相似文献   

4.
<正> 郢都,在今湖北荆州城北纪南城。郢都之战,是春秋后期的一次重大战役和吴楚争战的高潮。它发生在公元前506年。战争的结果,楚国失败,吴师入郢,酿成楚国历史上空前奇耻大辱。这次大战何以发生?影响如何?有何正反历史经验可供借监?史学界研究甚少。本文拟略加论述,以就教於同人。一、郢都之战与楚材吴用的后果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任何时代任何战争的胜负,总是与交战双方战前内政得失,密不可分。《孙子·计篇》论述“五事”、“七计”,全然以“道”为首。他“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在他看来,政治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郢爯     
郢爯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货币,其形制是在扁平的金版上规则地印有篆文“郢爯”(旧释“郢爰”)二字方印,因而得名;因其象在金版上印有印章,故又有“印子金”之称。楚都在郢(今湖北江陵),楚国后来每次迁都,都延用了郢的名称,并以都名推及其国名,故将郢爯解释为楚国的“金钱”。旧传郢爯出土于安徽寿县和凤台两地;建国后在江苏、湖北、河南、山东以及陕西等地均有发现,即使是在安徽,郢爯的发现也并不局限在寿县和凤台,在合肥、庐江、广德、巢县、六安、阜南、霍邱、临泉等地也有郢爯的发现,有的是墓葬所出,有的则是窖藏。就现有发现来看,郢爯的含金量一般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也有少至百分之七十的。教材图14所示即为1969年和1970年发现于安徽六安和阜南两批郢爯实物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孙叔敖 ,春秋中期楚国人 ,姓 ,名敖 ,字孙叔 ,故称孙叔敖。他出生在楚国郢都的贵族世家 ,后举家迁往期思 (今河南淮滨东南 )。楚庄王十六年 (公元前 598年 ) ,孙叔敖被召回郢都 ,担任令尹 (丞相 ) ,曾辅助楚庄王指挥楚军在必阝 (今河南郑州 )之战中大胜晋军 ,助成了楚庄王的霸业。孙叔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也是一位杰的水利专家。他曾主持修筑了许多水利工程 ,其中芍陂 (在今安徽寿县南 )最为著名 ,其规模在春秋时期为最大 ,是我国古代首次兴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孙叔敖堪称我国营造水利工程的鼻祖。楚成王、楚穆王时 ,楚国势力已…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在攻克权国后派斗缗以"尹"的身份治理权地,权成为楚国的一个县。这一举措在其子楚文王任命彭仲爽为申、息两县的"令尹"(约在前687―前682年间)之先,也较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于邽、冀戎设县为早,权县是"中华第一县"。权县县治位于汉水之滨的古权城,今荆门市沙洋县马良镇至高阳镇一线、以章山(马良山)为中心的地区。认为权县治于沮漳水流域的"糜城"或杨水流域的"建阳驿城",是由于没有注意到汉晋时期的当阳县治位于今荆门城南,因而误读了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中对权城方位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春秋旱期,崛起于“江汉间”的楚国向北扩张,逐步兼并了在今南阳、信阳一带的申国。楚武王破申时间在公元前698~前691年间;楚文王伐申时间在公元前688年~前687年;楚国进军路线是过襄阳、唐河、桐柏,经桐柏山与大复山之间的古道东进,攻占了唐、白河和淮河上游地区。公元前676年,楚与巴人伐申,攻取了东申南部的河地区和“三关”(平靖关、武胜关、九里关)地带,打通了楚军东进的捷径.即江陵──江夏(大洪山南边)—平靖关—訾水(今河)—淮河路线。  相似文献   

9.
关于古楚章华台故址,从古至今众说纷纭,北宋沈括曾记述了这种纷乱的情况,其《梦溪笔谈》卷四《辩证》说:"天下地名错乱乖谬,率难考信。如楚章华台,亳州城父县、陈州商水县、荆州江陵、长林、监利县皆有之,乾溪亦有数处。""杜预注,章华台在华容城中。华容即今之监利县,非岳州之华容也,至今有章华故台在县郭中,与杜预之说相符。"以此可知,古之章华台故址有亳州城父(今属安徽)、陈州商水(今属河南)、荆州  相似文献   

10.
两个荆楚方国,指的是殷商伯爵国荆楚和西周芈姓子爵国荆楚。殷商伯爵国荆楚,即西周初叶熊盈承袭的伯爵之国,西周芈姓子爵国荆楚,即鬻熊之后熊绎之国。两个荆楚方国除他们在若干年代前是同族源外,到了商周之际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关联。三个鄂国,指的是姞姓之鄂、噩姓之鄂、芈姓之鄂。三个鄂国具有不同的族源、不同的迁徙路线、不同居住地和不同的历史进程。只有认真研究史料,准确地把握其历史时空,才能纠正目前一些研究失误,真正厘清荆楚文化的源流。  相似文献   

11.
古都西安,历史上曾有11个王朝在此建都。建都时间之长和文物胜迹之多,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被誉为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历史博物馆”。现今耸立于市中心地带的西安古城垣,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其保存之完整、规模之宏大,均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宏伟的汉代“斗城’西安城墙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战胜了楚霸王项羽,建立汉朝,将都城设在今临潼县以北的栎阳。后在谋臣张良的建议下,迁都长安。新营建的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城以北的龙首原北麓(今西安城西北5公里处的汉城乡一带)。因地形原因,城廓形状为不规…  相似文献   

12.
金陵邑城是金陵邑之治所,系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败越后所筑,至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城废。金陵邑辖域主要包括今南京主城区及周围的江宁区,旧说金陵邑隶属楚设江东郡并无确证。六朝之前的金陵有二,一为江东之金陵,一为茅山之金陵,金陵邑实得名于金陵山(即后谓之钟山)。金陵邑城规模不大,孙吴在其基础上起建了石头仓城,所谓"周七里一百步"乃属石头大城。金陵邑城位于南京城西之石头山,其故址推测在今清凉寺及其南侧一带。  相似文献   

13.
北京,我国的首都,它在历史上曾是金、元、明、清四朝的都城。西安,它先后曾是西周、西汉、西魏、北周、隋、唐的都城,所以西安有“六代古都”的美名。不过历史上的西安,在西周时叫镐京(今西安附近),从西汉到唐朝都叫长安。南京,最早三国时吴国曾在这里建都(称建业)。后来东晋和宋、齐、梁、陈卞朝都相继在这里建都(称建康),曾有“六朝金粉”之盛。明朝第一、二代皇帝也建都在南京(称应天)。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农民革命政权太平天国也建都在南京(该名天京)。洛阳,是东周、东汉、三国时魏国、西晋、五代时后唐的都城。东汉时叫洛邑。东汉以后…  相似文献   

14.
第二位与黄鹤楼有联系的状元是卢郢。 卢郢(920?——980年?)南唐金陵(今江苏南京市)人,字号及具体生卒年均未见记载。好学,才气不凡,且膂力过人,曾痛惩仗势欺人的京城烽火使韩德霸。宋乾德四年(966年)南唐进士试(当时南唐奉宋正朔),考《王度如金玉赋》,卢郢高居榜首。其姐夫徐铉奉后主命撰文,数日未就,试探请郢帮忙。郢一边玩弄石球,一边饮酒,同时口授文辞,让笔吏书写,顷刻代铉完成。铉及后主皆惊叹其才气,自此名声大震。南唐灭亡后归宋,累迁至知全州(治今广西全州县),颇著政绩。以病,卒于任[6,7,8]。郢以政绩载诸史册,说明其人生价值不低,…  相似文献   

15.
《史记》卷四十一载:“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勾践系春秋时期于越之首领,立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在他执政期间(公元前496——前465年),与吴王夫差进行了数十年的战争,由于实施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终于在前473年冬十一月灭吴,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其国力空前强盛,“越兵横行江淮东”并一度迁都琅玡,称霸中原。对于这场处在大变革、大动荡时代的改革,我国历代学者一向十分  相似文献   

16.
佛教是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的宗教,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号。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人我国。《三国志·魏志》卷三十注引《魏略·西戎传》说:“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支王使伊存口授浮屠(佛)经”。东汉光武帝的儿子,楚王刘英信奉佛教,《后汉书·楚王英传》说他“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佛)之仁祠”。与沙门和佛徒们共作斋戒祭祀。相传明帝刘庄也曾派遣使臣前往西域求取佛经,佛教徒称之为“汉明求法”。  相似文献   

17.
陈楚文化之称谓,由来已久。但陈文化与楚文化及其它地域性文化的关系如何,其地位与水平处何种层次,它的现状及以后的发展情况怎样,人们似乎谈得较少,本文试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陈,这一名称的来源,可追溯至太吴伏羲氏。相传,东夷部落首领太昊伏羲氏都宛丘,炎帝神农氏继都之,则曰“陈”。陈,作为诸侯国,始于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建立时,武王为追思先圣,以奉祀先主帝舜,觅得虞舜后裔满,遂封于陈。妫满建陈国,筑陈城,以周礼教化百姓,使陈成为礼仪之邦,传二十三君,是周十二大诸候国之一。楚,同样是西周时立国,都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姓,始祖熊,是商(?)  相似文献   

18.
都城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都城城址选择得是否合适,对于巩固一个国家的统治很有影响,所以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都城城址的选择。战国也一样,以齐、赵、韩、燕、魏、楚、秦为主的七个大国,为了达到战胜、兼并对方的目的,在进行封建改革的同时,都十分重视都城的选择及建设。齐国是周初的封国,其都临淄,在今山东益都西北淄城的西部和北部,因临淄水而得名。《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封师尚父于齐营丘”。营丘即临淄(营丘或以为在今山东安丘东北,见《汉书·地理志》应劭注)。此后除六世胡公曾被迫北迁蒲姑(今山东博兴东南)外,直至公元前二二一年为秦所灭,齐国都城始终未迁,建都时间长达六百多年。  相似文献   

19.
一 古楚国有效行政期为411年,历20位君主而终。其文化区域涵括甚广,远远超过其行政区域。楚国疆域宽阔辽远,春秋中期后拓疆并土,灭国安民,形成了“楚地千里”的地理优势。具体地说:“昔者楚人地南卷沆湘,北绕颖泗,西包巴蜀,东裹郯邳。颍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山高寻云,豁肆无景。”大有中分天下之势。秦顷襄王二十年,攻取郢、鄢两都,楚政治势力东移,偏安淮南寿春一带,直至灭国(公元前223年),未能振兴。  相似文献   

20.
上海县漕河泾镇,座落徐家汇之南,上海师范学院之东,沪闵路和漕宝路的必经之处。有关该镇的历史,旧志书罕有记载。今爰作沿革小考,以飨同好。漕河泾镇西周时地属扬州,春秋时属吴越,战国时属楚,相传为春申君封邑。秦代置县,名疁县,属会稽郡,漕河泾为其所属。历代曾隶属之县治又有娄县、信义县、昆山县、华亭县、上海县等名称。元代尚无市集,时相传名为王家宅。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一二九○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