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来说,在批评报道方面有两点较深的感触,一是觉得搞批评报道难;二是批评报道的反响大,受众觉得批评报道大快人心,感到身危愉悦。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即批评报道有没有审美性?如果有的话,审美特征又表现在哪里?这是新闻美学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运用美学基本原理在这方面进行—些探讨,以就教于新闻界的同行。我认为批评报道具有很强的审美性,其审美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批评报道的美是拉门化的社会美。美,包括自然美急会美、艺术美。美是入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也就是说,在对象世界中,只…  相似文献   

2.
关于艺术美     
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升华。它是审美主体以现实美为依据,以审美理想为指导,以美的规律为准绳而创造出来美。毛泽东说:“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的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最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由此可见,艺术美才是美的最高形态,历来的美学家  相似文献   

3.
人是地球上生命有机体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在劳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化的高级动物。人既是唯一的审美主体,也是最高的审美对象。人的美是指人在历史实践中不断远离动物性而形成发展和完善的那种人性、人格精神和人体和谐共同呈现的整体形象的美。它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其一是体现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社会实践证明,美学和播音学不仅可以互相渗透,还可以指导播音实践和对播音作品的有效欣赏。因此,有意识地探索与研究播音美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美学的审美对象,有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所创作的艺术品三种,由此产生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审美形态,它们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多彩。崇高美是审美形态的内涵之一,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审美形态中的崇高美的认识步步深入,使之越来越接近生活实际,崇高美的社会意义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崇高美引人播音实践,也应得到应有的重视。播音是对新闻和艺术…  相似文献   

5.
新闻与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客观现实的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美学研究的范围,就是美的领域;具体地说,则是现实美、美感和艺术美有关的领域。现实存在的美,即自然美和社会美。新闻的职能,是反映人的社会生活,激励人们去建设美好的生活。可以说,新闻正是要反映“自然美”和“社会美”。把美学引进新闻领域,并努力提高新闻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不仅是美学应该、研究的问题,也是新闻学应该注意研究的。新闻的美学价值,包含新闻本身和新闻对客观世界美的反映。艺术对客观现实美的反映是间接的,它是对客观现实美的升华、再创造,因之比客观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  相似文献   

6.
朱艳云 《大观周刊》2011,(5):28-28,18
美的话题是自古有之,美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他们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体,在后代现代主义成为主流的文化条件下,在消费成为时尚的情况下,文艺应该怎样更好的体现美。美带给人们的魅力是无处不在的,给人们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是不同于我们平时看见的自然美,美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通过自己对审美文化的浅显理解,以山楂树之恋这部文艺作品中的眼神美来阐述审美文化,阐述精神与形式美的内在统一,作品中的主人公有神的眼神来演绎关的内涵,让眼神和心理活动更好的结合在一起,眼神是外在美的体现,心理是内在美的体现,将两者有力的结合在一起,共同展示关的深刻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7.
杨秋 《中国博物馆》2014,(4):100-104
自然博物馆遵循"自然"主题定位,以生物演化为脉络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创设出富有创意的主题展览、全新的展示形式和精彩的叙事情境,更能让人们领悟博大精深的自然美及智慧创造的意境美,在审美的愉悦体验中感受自然的馈赠与厚爱。这正是现代自然博物馆肩负的道德责任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播声的自然美是播音艺术中一种美的境界,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不是不加任何修饰的事物本身的翻版。下面我想从播音的内在美和形式美两个方面,结合实践来谈一点自己对播音自然美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论科学美     
尽管在美的本质以及美学研究对象上始终存在着不同学派的论争,但是,有一点似乎还比较一致,即人们大多认为自然美和艺术美是美的基本内容,是两种基本的美。本文想说的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还有一种美应当引起人们更多的重视,这就是科学美。科学美与艺术美一样建筑于自然美的基础之上,是美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1996,(6)
碧玉微瑕话《女友》——我看《女友》的栏目设置文/张弛“男美,是她品质、人格、情操、意志诸种优良素质在内心的凝结,来源于她的虚心磨练与苦心磨练,也来源于传统美德的育养与现代精神的滋润。自然美固然是美的组成部分,而内在美却是美的核心与灵魂,它具有自然美无...  相似文献   

11.
美学与新闻     
美学的实践证明,所谓美,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自然美是大自然自身存在、运动的结果。例如名山巨川,大潮飞瀑、奇苑异石、飞禽走兽、蓝天白云等;社会美是人类社会善的实践的结果,例如先进人物、英雄业迹、壮丽人生、美好情趣等;艺术美是人们按照一定艺术规律创作的艺术成果,例如音乐、美术,戏剧、影视、曲艺和雕塑等所表现的美。可见,世界上是充满了美的。然而,现实中的美,有的明显,有的隐晦;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红火,有的清  相似文献   

12.
西方人从古希腊开始就崇尚裸体的形体审美,后来虽经过古罗马时代“崇高”风范的制约和中世纪基督教神性的抑制,非但没有终止,反而在文艺复兴的人性自省中,更加一发不可收拾,遗风至今,酿成西人怡然自得的草地日光浴、海滨裸浴等美风,体现了当今西方人形体审美的时代崇尚:追求形体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这确实把形体审美推向一定的层次高度。然而希腊人的文化缺憾也毫无变异地遗传于当今西方文化,文化祖先的困惑神秘地缠绕着当今西方人,他们深深感到,酒神式的形体  相似文献   

13.
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景物的美。自然美有两类,一类是纯自然状态;另一类是经过加工改造、凝聚着人类的劳动创造。自然美有各种光泽:灿烂绚丽、明灭迷蒙;有各种音响:;有各种形状:;有各种变化:四时代;有各种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自然美也是新闻美的构成内容之一,在许多新闻报如同我们生活中离不开自然美一样。倘若新闻报道无视自然美,那么新闻给人提供的现实图景是有缺陷的、不完整有些新闻的发生就与自然变迁紧密相联,如道,自然美往往成为重要内容,是这些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新闻甚至整个事实都是由自然…  相似文献   

14.
出版物是作者与编辑共同创作的结果,其中以作者创造为主,而编辑创作更偏重于美的创造,但创造美不等于感受美。文字编辑可能有美感,也可能没有美感,这取决于其是否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和出版物发生了审美关系。因为美和美感只统一于审美过程,一旦审美过程结束,美感消失了,甚至美也没有了。如果从这一关系中欣赏、认识或评价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明清时期江南园林艺术特征,从建筑美与自然美结合艺术、哲学与园林文化艺术、意境与园林融合艺术三个方面阐述了园林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博物馆美学与21世纪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她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步入21世纪的博物馆将充当“美的使者”,通过博物馆这一美的园地,向人们传播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和技术美,以美化社会、美化人生,在创造新世纪文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1世纪的博物馆事业,需要合乎世界文化潮流的、全新的博物馆学理论指导。现在的博物馆学多侧重于博物馆应用技术与理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个进步的国家和民族都是崇尚英雄的,根本的原因在于典型自身蕴含的人格美。树立和宣传典型,实际上就是利用典型的人格美去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共鸣,激发人们学习赶超的热情。当前,各行各业宣传的典型,绝大多数是具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美好品质的成功典型。但也有少数不符合群众的现实审美要求,典型宣传效应出现了弱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人们对先进典型的崇拜热降温;先进典型影响周期缩短;广大群众所认同的典型减少等等,根本原因在于宣传典型时没有注重典型人格的自然美,不但损害了典型的自身完美形象,而且降低了典型人格的感染力、生命…  相似文献   

18.
从档案的审美价值看档案的休闲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作为实践活动的客观产物,具有审美价值的三个构成要素,即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及审美关系。档案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内容美、文字美、载体美和技术美。本文认为对档案审美价值的开发,可实现档案的休闲利用。  相似文献   

19.
高校图书馆作为人类的知识宝库,是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的审美素质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了高校审美教育的含义、作用及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现状,从高校图书馆环境美、知识美、服务美和工作人员美四个方面谈图书馆在大学生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作为人类的知识宝库,是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审美教育的含义、作用及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现状,从图书馆环境美、知识美、服务美和馆员美四个方面谈图书馆在大学生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