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教师要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学习探究:通过有价值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领悟新知;通过指导多种训练,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控,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要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2.
生本教育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发生。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说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个有效载体之一。为了使小组的合作学习更有效率,我们让小组的文化走进课堂,通过划分小组、创设小组文化、建立小组评价机制、开展各种小组合作活动,让生本课堂真正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3.
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情感与课堂模式是相辅相成的.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激发学生热情参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中,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促进学习效果.有效的课堂模式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有助于师生之间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建立.要构建和谐的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管理,要顺应新课程要求,引导学生在基础性、拓展性学习之余,认真思考,开拓思维,主动探索和发现一些问题和对问题展开研究,并不断进行反思和革新,熟悉掌握各种有效的课堂模式方法,灵活运用到课堂管理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自主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经过积极主动地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获得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要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需要为中心,以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为指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5.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特殊活动,“生本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准确定位教师引导着力点,能有效促进学生主动、顺利、高效地学习,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本文从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方法的指导、生成的优化四个方面阐述“生本课堂”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高效课堂呢?高效课堂就是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之内,以教师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人人参与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好,并且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李峰 《陕西教育》2009,(10):25-26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主完善。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实现课堂自主学习,体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素质教育活动灵魂。  相似文献   

8.
正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情感与课堂模式是相辅相成的.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激发学生热情参与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中,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促进学习效果.有效的课堂模式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有助于师生之间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建立.要构建和谐的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管理,要顺应新课程要求,引导学生在基础性、拓展性学习之余,认真思考,开拓思维,主动探索和发现一些问题和对问题展开研究,并不断进行反思和革  相似文献   

9.
生本教育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发生。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说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个有效载体之一。为了使小组的合作学习更有效率,我们让小组的文化走进课堂,通过划分小组、创设小组文化、建立小组评价机制、开展各种小组合作活动,让生本课堂真正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10.
李世清 《考试周刊》2013,(27):185-185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自我导向的学习。本文从在课堂上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适时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指导学法,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变换课堂教学方式,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分析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李萍 《教育艺术》2010,(1):78-79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应尽量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获取、主动发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自始至终地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努力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教师更新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改变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对音乐学科的课堂数学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潜能,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音乐课堂教学学是教师和学生通过音乐这一载体进行“对话”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故我们的音乐课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使课堂教学克满生机与活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王克琪 《教育革新》2010,(10):36-37
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生在课堂上合作交流多了.参与活动多了。在教学方式上.新课程强调教师角色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课堂上学生和教师的平等对话多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大了。随着课堂教学的这样一些新变化,“管、卡、压”的传统课堂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伴随课程改革的深入,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作为教师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何谓“有效”?笔者认为“有效的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自主地学习;通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探索性地学习;通过教师的激励,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16.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实现课堂学习自主,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梁彩欢 《成才之路》2010,(26):95-95
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使我们很多老师把课堂变成了自己一个人的舞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形成了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满堂灌”满堂听”的教学习惯。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提出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是学生的责任.然而令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前提则是教师的正确指导与积极引导,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课程改革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因为这种厅式能唤醒、挖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此,教师需要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让每一个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参与式教学活动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良好平台,因为它凸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主动参与,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参与式教学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提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要使学生真正学会主动学习,必须从课堂教学入手,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学生主体参与的重要学习方式,是实现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能力的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它的意义在于: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主动参与,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善于合作交流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实现课堂自主学习,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