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与实施,促使黄土高原生态建设进入了生态治理成效巩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文章系统总结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和主要问题,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升、社会经济系统绿色转型、国土空间科学布局、全流域统筹协调治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
青海地处黄河源头和上游,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区,全面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是未来青海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国内外形势带来的发展机遇,总结经济转型发展任务艰巨、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等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四种经济形态、碳达峰碳中和、特色文化等方面谋划青海全面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举措,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出发,探讨了动力转换、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理论机理,并提出了加快布局新基建,夯实流域高质量发展基础;大力发展新产业,筑牢流域高质量发展底座;科学谋划新生态,筑实流域高质量发展根基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推进数字经济与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的有机融合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姜玲 《今日科苑》2021,(12):55-69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但全流域普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较低、区域战略重点失偏等问题,且流域内不同省份存在多元功能与利益需求.因此,如何加强流域内协同治理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点.本研究基于典型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协调发展经验与内涵思辨,剖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要求与内涵,基于整体协同和差异协调的二维视角梳理了流域协同治理的共性与差异化问题清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响应策略,并重点分析了科技创新协同与空间协同的问题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诊断与优化路径识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凤君  马丽  许堞 《资源科学》2020,42(1):127-136
黄河流域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的重要支撑区以及国土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安全支撑区和粮食安全基地。但受区位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该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单一化产业体系加重了地区生态环境负担。本文在辨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主要限制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区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本底、大气环境、水资源与水环境、生态功能的胁迫特征,总结了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矛盾及需要把握的关系;提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必须处理好产业开发布局与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格局稳定、重点区域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重点突破与系统统筹的关系。为此,建议该地区应优化产业发展路径,积极推进以绿色循环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以地区资源环境约束促进能源基础原材料产业规模控制和效率提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确定适宜的产业发展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推进重点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城市群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能矿资源开发的生态空间管控与生态修复,实施一批区域性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工程。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优化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地系统耦合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亟待需要聚焦人地系统耦合机理与调控途径,揭示黄河流域人水关系演变及社会—水文—生态系统动态。采取调查观测、遥感监测、统计分析、模型模拟等手段,识别变化环境下的水—粮食—能源关联与协同优化机制,发展人地系统耦合模型,提出流域人地系统统筹优化调控方案。从而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与协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我国跻身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  相似文献   

7.
论云南绿色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群  白滇生  彭靖里 《软科学》2003,17(3):69-73
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是云南省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云南省情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思路。本文对云南省发展绿色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绿色产业科技创新的内涵、作用和意义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文章指出,在发展绿色产业过程中,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实现云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也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经济廊道,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近几十年来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受到威胁。然而,目前仍缺乏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在流域尺度上的整体性研究,对其完整性、连通性和脆弱性的系统研究不足,难以有针对性地提升变化环境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屏障效应。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我们认为应从流域整体性出发,通过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类型及空间格局数据集,分析黄河流域生态水平衡分量的格局变化规律,解析并量化表征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变化之间的关联;基于多源数据集以及生态水文模型,解析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时空格局变化和生态水文过程,并以此建立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定量评估指标体系,揭示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的格局特征和空间流动及变化趋势,开展生态系统服务格局特征与空间流动时空变异的归因分析;阐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服务的级联效应,提出生态屏障功能的优化提升方案,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上述研究对完善和丰富地球系统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20,(18)
黄河流域旅游"蓝道"系统建设,是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创新举措。通过打造集生态、安全、景观、文化、休闲为一体的"蓝道"系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概括了黄河流域自然生态条件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发展机遇。按"基底-生态优先、承载-发展约束、驱动-内外关联"3个逻辑递进环节搭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总体框架,形成了通过对国土空间开发人类活动适宜性评价划定生态、农业和城镇三类功能区域,到评价测算三类功能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而依据承载能力制定不同功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策略的学术思路。提出了生态-移民-城镇化建设工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旱作基本农田建设、分类分批解决能矿资源采空区历史遗留问题等生态恢复保护战略路径。建议采取的高质量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壮大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发展特色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产业,借助"三线"国企创新潜势发展机电、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新型战略产业,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机制和资源优势价值化分配体制,健全空间精细化管治、区域差异化发展和对外开放等现代化管理体系,构建国家战略引领、"一带一路"开放需求拉动、黄河文化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新动力系统等。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术界对黄河流域发展效率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对黄河流域经济和创新效率及其子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研究较少,为此,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效率的“生态-经济-创新”三维分析框架,基于2010-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分析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效率的演变趋势,同时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进行耦合协调分析。结果发现:九省区生态效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经济效率和创新效率呈增长态势,高质量发展效率耦合协调度处于较低水平,生态、经济和创新系统间整体耦合协调度处于轻度失调状态。据此,提出采取在黄河流域分段采取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强化市场化资源配置、突出创新引领作用以及各省区间优化联动协调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岳立  薛丹 《资源科学》2020,42(12):2274-2284
黄河流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基于2005—2017年黄河流域沿线5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Super-SBM模型测算流域内各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构建Tobit模型,实证分析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全流域的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上游最高,下游次之,中游最低,效率高值集中在西宁、郑州、西安、太原等省会中心城市和中卫、武威、鄂尔多斯等地区中心城市。②从Tobit回归结果来看,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显著促进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提高,城镇化对黄河流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曲线关系,外资利用和科技水平对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效率有负向影响,环境规制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不明显。③从各影响因素作用的区域异质性来看,科技水平和外资利用对上游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对中游的影响有限,而产业结构升级对中游的绿色发展效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外资利用对下游的影响不显著。本文对提升黄河流域的绿色发展水平、助推该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了2005—2016年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以及二者同步发展的状态;通过构建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对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子系统,以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②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均值在0.34~0.70之间,整体上处于拮抗阶段和磨合阶段。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均值处于0.20~0.60之间,整体处于低度协调和中度协调阶段;③黄河流域超过78%的地级市为生态滞后型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生态环境的压力凸显;④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能力、科技投入等对于耦合协调度产生积极影响,对外开放程度、工业化水平对于黄河流域上游和中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产生不同的作用。在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摆脱区域发展的路径依赖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要针对上游和中下游地区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黄三角农高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黄三角农高区必须准确把握盐碱地现代农业在黄河流域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顶层设计,搭建创新平台,聚集高端资源,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探索盐碱地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和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机制,为全国盐碱地农业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引领示范。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及其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辉  师诺  武玲玲  张大伟 《资源科学》2020,42(1):115-126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有必要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科学测度。本文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两大方面,包含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改善、环境状况和生态状况5个维度,构建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黄河流域9省区2008—2017年的数据,运用熵权法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基本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但差距逐年变小;各省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在2008—2010年基本保持平稳,2011—2017年持续增长,且在2016年增速明显;黄河流域整体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在2008—2010年小幅波动,2011年起上升明显;10年间5个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据此,本文对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给出了具体建议:①借助政策红利叠加效应,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动,扩大黄河流域整体对外开放水平。②西部各省区在重点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要素禀赋,发展特色产业。③山东省和河南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山西省和甘肃省民生改善工作亟待加强;青海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要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了加强生态保护、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黄河流域最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具有良好的农业开发条件,但其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中国科学院在黄河三角洲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前瞻性部署了科研基地建设和启动了一批科研项目,取得了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围绕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提出了转变开发思路,生态学原理和高新技术有效结合,走盐碱地适应性开发、盐碱地高效精致开发和现代化产业开发的道路,探索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高效、高质、高值发展新模式。通过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机制,激活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质量发展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出"中科院方案",建立"中科院样板"。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近年来推动数据要素参与到更多价值的创造和分配,得益于数字经济对科技创新产出的作用。基于此,对2009—2019年间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产出以及数字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数字化经济的发展是促进科技创新产出的重要支撑力,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推动经济社会形态下数字化经济的发展进程,有利于提升科技创新绩效,也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数据价值挖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半数以上城市是资源型城市,该类型城市生态和产业协调发展对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以环境治理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门限模型、熵值法等方法,基于资源禀赋分异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进行类型划分,解析资源禀赋、环境规制和产业路径创造交互作用关系,归纳高、中、低等级资源禀赋下环境规制对产业路径创造的影响机制,进而针对不同等级资源禀赋条件下资源型城市提出高质量发展建议。结果表明:2003—2016年,黄河流域城市环境规制水平增长显著,且地区差距不断缩小,总体呈现上、中、下游逐级递增态势;2003—2013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产业路径创造水平提升明显,但地区差异显著;不同资源禀赋条件下,环境规制对资源类和非资源类产业路径创造的影响机制具有显著差异。为此,环境政策的制定和选择要考虑当地资源禀赋条件和经济发展对资源行业的依赖程度,科学设计精细化的环境政策,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对生态保护和产业转型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黄河流域9省区2008-2019年有关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和分解其创新效率,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与我国31个省区市创新效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创新效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平均值落后于我国31个省区市的平均值,其中2018、2019年的创新效率分别呈“W”型和“M”型分布;各地区创新效率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较为均衡,其中山西和内蒙古两地保持较高的创新效率;多数地区尚处于DEA无效状态,技术进步迟缓和规模效率较低是主要原因。因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要求,黄河流域各地区要强化多方联动,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创新人才引进,注重从规模和技术两方面综合考虑,加大创新成果产出、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