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王勇  王丁玉  陈彦汝 《资源科学》2021,43(12):2503-2513
碳市场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降低碳排放量的有效方式,不同配额分配方式对碳交易市场运行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中国碳交易市场为例,选取北京、天津、广东、上海、福建和深圳6个碳交易试点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动性比率指标、对数收益率指标、随机游走过程以及双重差分模型,对不同配额分配方式下中国碳交易市场运行的流动性、波动性、有效性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显示:①历史法下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好于基准线法,提高拍卖法在混合配额分配方式中的占比也能提高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②基准线法、历史法和混合配额分配方式下碳交易市场的波动性均较小,提高拍卖法在混合配额分配方式中的占比会稍许增大碳交易市场的波动幅度。③混合配额分配方式比单一配额分配方式更有利于提高碳交易市场的信息有效性。④基准线法下的碳交易市场减排效果较好。本文研究结论揭示了不同配额分配方式对碳交易市场运行的影响,对制定更加科学的碳配额分配方式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碳试点市场价格与市场供求之间存在脱节,碳定价体系未能满足碳市场发展需求。为此,本文基于脱钩理论,运用随机分析方法从企业视角度量碳成本,构建影响企业碳成本的决定方程,并进一步模拟"企业-政府-市场"与初始碳价格之间的联动关系,得到符合中国碳市场发展规律的初始价格波动区间。结果显示:①政府惩罚规模与配额短缺概率是制约控排企业获取碳交易收益的核心,保证碳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平衡"企业-政府-市场"之间关系。②初始碳价格设定与政府期望碳市场达到的减排效率直接相关,当前经济条件下全国统一市场初始碳价格的合理设定区间为[41,52]元/t。③惩罚规模对于初始碳价格设定的解释程度达到97%,惩罚机制是现阶段政府层面引导碳市场健康发展的最优工具。④市场效率与减排目标是长期影响碳价格设定的主要指标,碳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是设定"市场-政府"双向初始价格体系。本文为丰富中国碳市场价格理论、科学地设定初始碳价格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2015,(9):121-126
从政策企业家视角出发,建立演化博弈模型,探讨在碳排放权交易过程中,具有企业性质的碳交易监管机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中心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探析碳配额决策因子和惩罚因子与降低市场违约风险的关系。结果发现:当企业实际碳排量大于高配额决策的初始配额量时,企业只能通过购买新的配额来补充排碳缺口,或接受违约惩罚;当企业实际排碳量较低时,一味要求高初始配额可能会减少企业的交易利润;为降低市场违约风险,碳配额决策因子β1为企业预计排量与历史排量比值的最大值,β2为企业预计排量与历史排量比值的最小值,惩罚因子η的取值范围满足η>2。  相似文献   

4.
张晗  孟佶贤 《资源科学》2022,44(9):1759-1771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经济手段。为系统性探究碳市场的碳减排机制,本文聚焦于“两省五市”试点碳市场的政策差异性,利用2014—2020年市级数据,分别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视角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①就碳市场的激励机制而言,碳定价水平是影响碳市场碳减排效应的核心要素,碳市场的交易活动总体而言则没有显著影响;②然而,碳市场的交易活动对碳减排具有碳价格的门槛效应,当碳价达到一定水平后,碳价才会通过碳交易对碳减排发挥显著作用;③就碳市场的约束机制而言,约束性政策主要集中在碳市场的非交易环节,其中配额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显著,而监督、报告、核查政策(MRV)和惩罚政策尚未显现出对于碳减排的约束力。因此,为充分发挥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建议引导碳市场形成能够反应碳减排成本的碳定价水平、尽快建立碳市场的最低限价制度、采取相对严格的碳配额核定方法等约束性政策。  相似文献   

5.
祁慧博  龙飞 《资源科学》2018,40(9):1822-1830
研究控排企业的林业碳汇需求,对于引导企业科学选择减排路径与有效发挥林业碳汇抵消企业碳排放的作用而言至关重要。以控排企业为对象,将其对林业碳汇抵消碳排放机制的认知与响应统一纳入贝叶斯网络,从而揭示控排企业林业碳汇需求机理,并从林业碳汇减排量、抵消比例、价格决定、风险承担等多个维度进行仿真。研究表明:林业碳汇需求是控排企业自身及环境因素复杂作用的动态过程;尽管在森林增汇与减排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认知与认可,但面对当前充裕的碳配额及不明确的林业碳汇市场预期,控排企业期望林业碳汇占CCER的比例及购买林业碳汇的意愿并不高,且倾向于林业碳汇的价格由政府主导,而风险由交易双方共担。因此,激发林业碳汇需求须在掌握控排企业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碳交易制度创新,推进排放配额管理及林业碳汇融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同时稳定企业购买林业碳汇的收益预期。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深圳五个已完成首次履约的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为研究样本,选取履约窗口期为观察时段,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履约期试点市场运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现阶段试点碳市场呈现出清晰的履约驱动型市场特征:履约期内市场成交量环比大幅增长,成交价格波动加剧,协议交易的增幅超过线上交易,政府配额拍卖成为控排企业完成履约的补充方式。②同时,试点碳市场存在诸多结构性缺陷,如,碳市场整体流通性较弱,交投不活跃,不同类型市场参与主体结构性失衡,履约成本与惩罚水平不对称等,亟需通过政策改进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区域碳市场多样性的特点及区域试点碳交易市场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本文通过基于Swarm平台的碳交易市场仿真系统,模拟几种初始分配方式下具有不同行业分布特征的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流动性、波动性和有效性三个方面衡量碳市场运行效率。考察碳配额初始分配方式对具有不同行业分布特征的区域碳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低能耗行业聚集区域采用祖父制分配方式时,流动性较高,波动性稳定,且碳市场达到了弱式有效,为最优的分配方式。在高低能耗行业散布型区域及高能耗行业密集型区域中混合分配方式虽然提升了流动性,但碳市场均未达到弱式有效,则配额分配应考虑向拍卖方式转移,既能推动企业形成高效的生产模式,也有利于形成透明的碳配额市场交易价格,以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8.
基于我国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ETS)2014—2015年面板数据,设计加权碳价格、价格稳定性、交易活跃度、配额松紧度、市场参与度等评价指标,继而构建试点碳市场运行效率DEA评价模型并给出改进方案。结果表明,深圳、湖北和天津碳市场为DEA有效,上海、北京、广东和重庆碳市场效率值依次递减,且处于规模递增阶段;深圳碳价格水平及其稳定性最高,广东、湖北交易活跃度增长最快;试点碳市场普遍存在配额总量过剩、控排企业参与度偏低等运行"短板"。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将启动建设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企业作为碳减排和碳交易的市场主体,其参与意愿和程度对碳交易机制的成功以及碳减排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欧盟作为运行了12年的全球最大碳交易市场,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教训.本文在概述欧盟碳交易制度的基础上,首次系统梳理了欧盟碳排放交易制度对企业碳减排、竞争力以及创新影响的相关文献,为更好地建设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碳交易制度的高效运行、促进控排企业的积极参与提供经验借鉴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区域碳排放不平衡是中国统一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法设计需要考虑的特殊背景,而历史法和基准线法无法解决由该背景导致的"鞭打快牛"效应和"拔苗助长"效应,亟需探索适用于中国碳市场的配额分配方法。本文首先梳理了碳配额分配的相关研究,发现在中国碳市场,历史法存在固定基年和滚动基年选择的两难,基准线法存在"一产品一基准值"原则取舍的两难。其次,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减排责任原则"提出一种配额分配方法——历史—基准趋近法。最后,分别采用历史法、基准线法和历史—基准趋近法进行配额试分配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历史—基准趋近法不仅可以同时避免"鞭打快牛"效应和"拔苗助长"效应,而且具有良好的政策目标协同性,在控排系数公平性、分配结果精准性和减排成本可行性3个方面均优于另外2种配额分配方法,有效降低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风险。研究结论表明,历史—基准趋近法较适用于区域排放不平衡的情形,可作为中国统一碳市场启动初期配额分配方法选择和优化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关于碳交易机制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的分析缺乏微观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本文基于2009—2016年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专利数据,以2013年末在7个省市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三重差分的估计方法,通过对比碳交易试点政策实施前后、试点省市相对于非试点省市、高污染行业相对于低污染行业的企业绿色专利申请占比的变化情况,探究碳交易机制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影响,并进行了一系列异质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相对于非试点省市和试点省市的低污染行业,碳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提高试点省市高污染行业的企业的绿色专利申请比例。(2)相比于发明类绿色专利,该政策对绿色专利中的非发明类专利的促进作用更强。(3)相对于国有企业,该政策对试点省市上市公司中非国有企业的绿色创新的激励作用更加显著。此外,本文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增加高污染行业企业的科研人才引进和提高科技研发支出、提高企业资产净利润率,进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中国实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提供一定经验支持;为如何实现提质增效、更好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和绿色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涛  李昂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3):211-222
以2013年实施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对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实施对企业短期价值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抑制了长期价值;宏观层面上,随着碳市场流动性的提升,该机制的实施对企业短期价值的促进作用增强,对长期价值的消极影响也得到缓解;微观层面上,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企业短期、长期价值在风险承受能力高的企业中均体现出更加显著的积极影响.研究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给企业绿色价值提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溯往原则三个分配视角建立碳排放分配模型,并根据九种不同的分配情景对我国2020年碳配额分配展开预测研究。结果显示:溯往原则视角会增加我国碳排放分配总额,且对资源丰富的省市影响较大;效益原则视角对我国碳排放分配的影响略小于溯往原则视角,主要影响东部等发达区域分配的碳配额量;而公平原则视角对我国分配的碳配额总量影响较小。最后提出加快技术开发速度、通过供给侧改革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完善碳权分配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岳立  曹雨暄  王宇 《资源科学》2022,44(6):1105-1118
评估能源政策的区域碳减排效应并探究其作用机制对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意义重大。本文基于2003—2019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首先,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能源政策对碳排放的效应评估;其次,将能源政策分为开发型和节约型政策,评估了两种政策的减排有效性和持续性;再次,通过构建含有交互项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究能源政策对区域碳减排的作用机制;最后,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禀赋情况将区域划分为东中西和能源贫富区展开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①能源政策的实施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碳减排,在经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其中,节约型政策的当期减排效果更好,而开发型政策的减排持续性更强。②技术创新在能源政策的碳减排作用中存在负向调节作用,而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可以提高能源政策对碳减排的积极效。③能源政策的碳减排机制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可依靠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政策的碳减排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的政策碳减排效应不显著;能源富集区可在产业和能源消费的结构效应下发挥政策的碳减排作用,能源贫乏区的政策需与绿色技术创新协同发力。研究结论对中国能源政策制定和碳减排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碳排放权交易已在多个试点地区实施多年,利用建模分析方法,探讨碳排放权交易对地区工业碳锁定程度的影响。采集中国30个省区市2010—2016年面板数据,计算工业碳锁定系数,依此测算工业碳锁定程度,并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和空间计量-双重差分法(SDID)加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能够有效减轻本地区工业碳锁定程度,且我国工业碳锁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碳排放权交易在某一地区的实施,同样可减轻其相邻地区工业碳锁定程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排污权交易企业参与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问题是关系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经济结构调整工作的重要内容。排污权交易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管理市场化手段,在我国部分省市进行了试点实践,出现了企业参与度低、市场交易量少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排污权交易政策作用的发挥。本文全面分析了我国排污权交易的企业参与现状,通过政府政策、市场机制、企业决策三个环节研究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以提高企业参与度为目的,从完善政府职能,健全市场机制,提升企业能力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钢铁行业碳排放效率,运用双重差分方法探讨碳交易政策对钢铁行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并分别考察地区异质性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对钢铁行业碳减排具有显著且持续的促进作用,使得试点地区效率值平均提升12.6%.但这种作用具有地区异质性,东西部地区较为显著,中部地区则不明显.碳交易政策可以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