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3 毫秒
1.
黄清子  王振振  王立剑 《资源科学》2016,38(10):1988-2000
环保产业是连接环境与经济的桥梁,是“十三五”时期国家的重点建设内容,为更有效地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有必要对众多环保产业政策工具进行比较。本文基于国外经验及中国实际构建了中国环保产业政策工具分类的概念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中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和三类六项政策工具的1995-2014年数据构建GRA-VAR模型,通过测度政策工具对环保产业的重要程度及影响比较环保产业多项政策工具。研究得出:在促进环保产业发展三类政策中,科技政策工具最优、经济政策工具次之、法制政策工具最弱。其中,科技政策工具中代表成果的细分工具在六项细分工具中排名第五;经济政策工具作为经济手段,其与环保产业的关联程度高于另两类行政手段与环保产业的平均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2.
赵威  薛领 《资源科学》2022,44(6):1252-1266
地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化不仅受自然资源禀赋等先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集聚经济等后天因素的影响。区域发展战略通过改变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交通通达性、功能布局等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条件,重塑地区经济地理。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双评价”)作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基础和参照,过于强调资源本底,仅仅评估现状,也缺乏区域发展战略和重大工程项目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产生的影响和变化的评估。因此,单纯依靠“双评价”对未来国土空间演化趋势和土地供需展开研判不够准确,对集聚经济的重视亦不足。本文首先构建一个空间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探讨和辨识国土空间演化过程的多种影响因素和机制,建立一个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的国土空间演化模拟分析平台,并通过人工神经网络(ANN)和元胞自动机(CA)整合实现机器学习和演化模拟。其次,在对比分析与校正的基础上,设置5种未来区域发展战略情景,对云南省全域进行高分辨率模拟分析,并据此对“双评价”结果进行修正。研究表明:①包含集聚经济因素的模拟结果更能反映空间经济活动的规律,且有更高的模拟精度。②各种区域战略的实施均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的开发格局,其中综合统筹和农业优先两种情景更有利于地区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国土空间的开发工作。③基于综合统筹情景修正的“双评价”结果,进一步识别出了云南省国土空间适宜建设区、储备建设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不适宜建设区,在补充现有“双评价”结果的同时进一步对云南省现有国土空间格局进行优化。本文阐释了国土空间格局演化的空间经济机理,为新时代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以及“双评价”的修正,提供科学支撑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丽丽  马晓龙 《资源科学》2016,38(9):1653-1662
地质旅游资源是旅游吸引物的重要依托载体,其价值演化研究对于地质公园的发展具有导向意义,同时构成了制定符合特定时期地质旅游资源综合价值充分释放的政策依据。基于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历年规划文本,通过高频特征词提取,以特征向量中心性和中介度中心性为指标,对其地质旅游资源价值演化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地质旅游资源价值构成大致以2012年为界限分为两个阶段,即保护与开发兼顾时期和综合开发时期。第一阶段地质公园的特征较为明显,“地貌、公园、保护”三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 “保护、自然、公园、景观、旅游、景区”处于主导地位,“公园、保护”拥有最高的影响力度。第二阶段以旅游为主题,“旅游、景区、项目、规划”出现的频率最高,“旅游、景区、发展、规划、建设、服务”处于主导地位,“旅游”的影响力度最大。导致这种演化的直接原因在于经济利益驱动,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制下政府对地质旅游资源价值的定位是决定其价值取向,从而导致地质旅游资源价值演化的根本原因。研究认为,中国特殊国情下的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决定了地质旅游的发展路径,是新制度经济学在国内旅游产业的实践应用,而这种特征正是人地关系相互影响的有效验证。  相似文献   

4.
朱泳丽  丁利杰 《资源科学》2022,44(7):1373-1387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背景下,城市间产业转移频繁,伴随经济和碳排放的连接,对城市碳排放强度产生的影响成为区域低碳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战略问题。本文采用动态偏离-份额模型测度城市间产业转入和转出量。基于空间全局自相关、反距离空间权重和经济地理权重矩阵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对2005—2017年26个长三角城市的产业转移动态、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在空间溢出视角下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②长三角城市群内频繁转移的产业多数为非能源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并未产生显著“碳减排”效应。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转移的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产业转移实际上不利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碳排放量减少。③人均GDP与碳排放强度呈现“倒U型”,技术水平与碳排放强度呈现“U型”,存在“技术进步的反弹效应”,人口数的增加降低了碳排放强度,二产比重正向作用于碳排放强度。因此在制订碳减排计划时,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生产效率、能耗强度、人力资本等因素,做好产业转入、转出的碳排放强度监测,避免盲目进行产业转移;壮大优势产业,改善产业结构,培育新增长点,发展符合城市自身禀赋的低能耗产业。  相似文献   

5.
司瑞石  陆迁  张强强  于璐 《资源科学》2018,40(12):2392-2400
病死畜禽属于农业废弃物,简易处理是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前提,资源化利用则是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根本。国外立法实践表明,柔性专门法律预设是实现病死畜禽资源化利用的基础,而在中国现有法律体系中尚属缺位,学界对该领域整体、系统、深入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回顾中国病死畜禽资源化利用相关立法进程及政策演进,相继经历了以环境污染防治为主的“末端治理”阶段(1995年之前)、以废弃物治理责任延伸至生产者为主的“无害治理”阶段(1996—2015年)、以病死畜禽资源化利用为主的“循环治理”阶段(2016年以来)。考察当前病死畜禽资源化利用相关法律,存在立法目标有偏离、规则体系不完备(主体不明确、客体不清晰、关系不确定、责任难落实)及保障制度有缺失等诸多问题。适应养殖业从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发展要求,采取过渡性立法策略,在上位法修改中增加相应条款,适时制定部委专门规章,以明确立法目标、构建规则体系、完善保障制度是扭转当前现状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6.
罗丹  黎江平  张庆芝 《资源科学》2022,44(7):1476-1493
厘清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扩散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动因能够加速政策落地,进而改善城市环境治理。本文以261个地级市的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扩散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含问题需求、政策企业家、合法性以及能力4个维度的政策扩散影响因素模型。结果发现:①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扩散在时间上呈现S型曲线样态,在空间上则凸显区域示范和邻近效应;②生活垃圾分类政策扩散受多重因素综合作用,同级竞争压力、财政能力、上级强制压力以及问题显著性是该政策扩散的主要动因,流于形式的政府注意力则有可能阻碍政策扩散;③政策扩散的影响因素存在时空差异,财政能力和上级强制压力,同级竞争压力和财政能力,以及同级竞争压力分别是2003—2011年、2012—2016年和2017—2020年时段的主要驱动因素,而促成东、中、西区域政策采纳的影响因素组合亦有所不同。因此,地方政府政策采纳应主动结合辖区治理实际“量体裁衣”;亟需发挥政府主体在政策议程设置和政策执行中的关键作用;最后还需辩证看待上级强制压力对于政策扩散的强驱动效应,辅之以激励考核机制以营造“竞相争先”的创新氛围。  相似文献   

7.
姚海琳  贾若康 《资源科学》2018,40(11):2280-2296
当前,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为解决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双重约束,政府投入大量补贴资金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补贴效果备受关注。为了探究政府补贴对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本文利用2012—2016年51家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从微观层面分析补贴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企业TFP呈现非线性影响;而且,补贴对企业TFP影响存在门槛效应,政府补贴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效果与企业获补贴强度密切相关:在(1.5%,1.6%]区间内补贴显著促进TFP增长,在(1.6%,2.7%]区间时补贴无效率,大于2.7%时补贴显示出抑制作用;进一步对门槛效应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补贴在促进阶段刺激了企业研发投入,而在抑制阶段增加了企业的寻租成本。最后,本文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完善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的补贴政策、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谢臻  张凤荣  陈松林  韦素琼  敖佳  高阳  伦飞 《资源科学》2019,41(6):1048-1058
分类推进、精准施策、规划先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思路,对乡村发展类型的科学诊断可有效服务于战略的分类实施。以中国9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为代表构建乡村发展“成功案例”数据库,从中深度挖掘乡村发展内外性“要素-组合”信息,结合投影寻踪分类法构建乡村振兴诊断体系,以求对乡村进行科学分类。结果表明:①生计资源、工业基础、区位交通、文化/生态环境及市场需求等资源要素是乡村发展的重要禀赋基础,其中市场需求要素决定着乡村发展的外部性,生计资源要素在乡村发展内部性要素中最为关键;②要素组合的结构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潜能,“成功案例”识别出10类乡村振兴要素组合,其中生计资源优越-工业基础薄弱-区位交通优势-文化/生态环境优越的组合最具备振兴潜能;③基于“要素-组合”禀赋建立包含评价体系和分类体系的乡村振兴诊断体系,将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为优先振兴型、预备振兴型、保留维持型和衰落搬迁型。中国乡村振兴工作应尊重客观规律,分门别类有序推进,避免“就村兴村”和“村村谈振兴”的狭隘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李凡  朱缤绮  孙颖 《资源科学》2021,43(12):2514-2525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是促进能源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已有研究多从国内经济因素探讨环境政策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少从制度层面以及开放的国际视域开展研究。本文利用1998—2016年3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首先引入政策强度计量政策严格性,探索国内外环境政策对本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动态影响,其次选用制度质量作为制度环境优劣的度量指标,探讨制度因素对环境政策效果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国内外环境政策对本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均存在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期;②国外环境政策对本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早于国内环境政策,国外环境政策的“政策溢出”效应存在;③制度质量正向调节国内环境政策对本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影响,制度质量的提高能够增强环境政策的创新激励效应。研究结论可为中国进一步优化环境政策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唐宇  宋永永  薛东前  叶昊  余娇娇 《资源科学》2022,44(7):1331-1343
科学认知能源富集区经济韧性演化过程与规律,是推动能源富集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在演化韧性视角下构建能源富集区产业结构演替与经济韧性响应分析框架,采用区域经济韧性测度和分解模型,从主导产业动态变化、三次产业结构演替和区域经济韧性转化3个方面,研究1990—2019年能源富集区榆林市经济韧性演化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①榆林市经济韧性演化经历了“重组-开发、开发-维持和维持-释放”3个阶段,区域经济韧性呈前期和后期弱、中期强的倒“U”形曲线;②1990—1999年第一和第三产业竞争力与结构素质是影响榆林市经济韧性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路径突破能力,2000—2019年榆林市经济韧性的剧烈波动主要由第二产业竞争力的快速“增强-下降”所引起,经济发展的路径依赖性显著增强;③能源采掘业竞争力波动是榆林市能源化工产业韧性演化的主要动因,能源加工业和化工产业对能源化工产业韧性演化的作用日益增强。研究结果有助于为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探索能源富集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风云  丛龙园 《资源科学》2021,43(9):1743-1751
庞大的电价累计补贴缺口对可再生能源行业和财政支出造成巨大压力,研究中国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收支平衡问题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电价补贴退出背景下,本文以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3类可再生能源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模型GM(1, 1)预测第二、三产业用电量和城乡居民用电量,核算可再生能源电价理论补贴和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分析电价补贴收支平衡情况。结果表明:①2025年可完成电价累计补贴缺口的偿还,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达到收支平衡,并有253.47亿元的补贴盈余,之后电价补贴盈余不断增大;②从2026年开始逐步下调电价附加征收标准,2026—2030年可每年下调电价附加征收标准0.002元/kW·h,2031—2038年每年下调电价附加征收标准0.001元/kW·h,直至2039年取消电价附加征收;③中国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漏出严重,征收率低,应尽快提升征收率直至足额征收,促进电价补贴提前实现收支平衡。最后,从调整电价附加征收标准、提高电价附加收入征收率、募集补贴资金等方面提出促进可再生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论述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战略意义和技术优势,以及中国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市场状况、政策措施。中国目前的光伏市场仍是以集中式为主,到2014年分布式光伏电站仅占总累计光伏电站的17.62%。考虑到中国适合于集中发电的土地资源区域与用电地区的分布十分不均匀,因此分布式发电更适合于所发电力的消纳。为此中国政府在2014年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分布式发电的法规政策,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补贴配套政策,可以预测在未来中国将会掀起一个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建设热潮。文章还对光伏技术对于分布式发电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溢出水平、吸收能力与补贴政策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它们在激励R&D活动方面的功效,其结论显示了:一方面吸收能力的提高不但带来更低的产出成本,还降低了有效的溢出水平,另一方面补贴力度不仅与R&D活动的溢出水平正相关,更与吸收能力正相关,这一结论显示了与补贴溢出水平带来的损失相比,对吸收能力进行补贴更能提高补贴政策的激励功效,从而公共研发政策有必要加大针对吸收能力较强的企业的优惠措施,以提高公共研发政策的激励功效.  相似文献   

14.
姚颉靖  彭辉 《现代情报》2011,31(7):20-26
专利资助政策是政府运用公共财政资源鼓励自主创新和促进专利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2007年中国30个省区数据为样本,采用灰色关联法对专利资助政策功能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专利资助政策对研发投入热情、社会文明发展、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质量均具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基于此,提出完善专利资助政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建顺  解洪涛 《科研管理》2022,43(10):61-70
本文基于全国税收调查数据,将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竞争性财政补贴分配方式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财政补贴分配方式,竞争性财政补贴分配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励企业创新,并且这种激励作用具有持久性。竞争性财政补贴分配方式通过“挑选效应”和“认证效应”两种机制激励企业创新。进一步分析表明:以GDP为主的绩效考核压力会削弱竞争性财政补贴分配方式的创新激励作用,市场化水平提高能够增强竞争性财政补贴分配方式的创新激励作用,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对中小企业创新激励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邢斐  王红建 《科研管理》2018,39(7):43-49
研发补贴可以撬动更多私人创新,也可能直接替代和减少企业私人研发,这就产生了政策风险。减少这种政策风险成为发挥研发补贴实施效果的关键。本文提出一个协调一致的理论框架,分析与企业自身特征(规模)相关的政策风险,以及与外部市场竞争相关的政策风险是如何影响研发补贴政策实施绩效的。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08-2012年的数据作为样本,验证企业规模、市场竞争以及两者的各种组合对中国研发补贴政策绩效的调节作用,以识别各种政策风险在哪些条件下会得到缓解。结果发现:在市场竞争程度较小的行业中,不应资助规模过大的企业;在市场竞争程度较强的产业中,应避免资助规模过小的企业。本文可以为合理制定研发补贴政策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奏美鸣 《科学学研究》2012,30(7):1005-1010
 基于日本太阳能发电扶持政策的现状及其影响的分析,分别阐释了政治与政府、媒体与舆论、制造业与原材料、产业界、学术界与NEDO、以及化石燃料价格等重要相关因素对日本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定的影响;最后,对《太阳能发电剩余电力收购制度》到《可再生能源收购制度》获得国会通过的动态过程进行解析并给出系统理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2015-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业110家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探索政府补助与市场融资及其协同配合对企业研发创新影响的差异性。结果显示,新能源汽车产业政府补助对企业研发创新具有显著激励效应,市场融资并未显著促进企业研发创新,政府补助与市场融资协同配合能有效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创新。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处于不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阶段的企业,政府补助对中上游企业研发创新的激励效应更大,而市场融资对下游企业研发创新的激励效应更大,政府补助与市场融资协同配合对中上游企业研发创新的激励效应更大。同时,相对于国有企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政府补助与市场融资及其两者协同配合对非国有企业研发创新的激励效应更大。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创新激励与政府干预理论,并为政府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精准设计创新政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双积分政策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补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吉川  赵骅  李志国 《科研管理》2019,40(2):126-133
双积分政策意在以市场机制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但缺乏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需要与研发补贴政策组合使用。基于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带有研发补贴的双积分政策下新能源汽车供应商制造商决定研发投入水平、供应商产量竞争及制造商产量竞争的三阶段博弈模型,阐释了正积分价格、市场规模对研发投入的影响以及研发补贴的作用机理与效果。研究表明:不考虑研发补贴时,当纵向研发溢出率超过阈值,企业研发投入将随正积分价格、市场规模增加而减少;其次,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有激励效果,但应随纵向研发溢出率增加而减少,以规避“挤出效应”。为此提出,“逆溢出率变化”的研发补贴政策与双积分政策组合使用更能完善市场机制,推进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邹秀清  田娜 《资源科学》2015,37(11):2162-2171
为了深入探讨中国土地财政区域差异的基本规律,本文采用2003-2012年中国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人均土地出让金收入为指标,采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非参数估计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土地财政的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过程,为制定并实施差异化的地方财政转型政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和参考。研究结论表明:①考察期内中国土地财政呈现出非常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基尼系数测算及其分解结果表明,土地财政的区域差异总体呈现缩小的趋势,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一直是导致土地财政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②Kernel核密度估计表明,中国土地财政的区域差异在样本考察期内呈波动下降态势;③Markov链分析表明,不同量级的土地财政类型发生跨区间流动的概率较低,预期中国土地财政指标总体将朝中高水平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