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贯穿了其对二元论德育观的批评:反对义务与兴趣的完全对立,反对将知识和经验、品德割裂,主张过程与目的相统一.他认为,民主社会人们经验的广泛交流是有效教育的前提,提出了以培养良好公民品格为目的,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内容,以学校生活、教法和课程一体化为手段等一套完整的道德教育理论.学校德育应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道德教育方法的重构,使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而发挥出道德教育的真正价值.这些理论为我们思索如何改变德育内容空洞、德育环境孤立、德育途径单一、德育目标急功近利等学校德育实践的一些问题提供了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刘开新 《中国德育》2005,(12):65-66
一、分析德育现状.找出德育工作切入点 目前学校德育普遍存在“七重七轻”:即重精英人才的教育,轻一般人才的培养;重德育条文的制定,轻德育活动的设计;重指责命令式的说教.轻人文性的情感交流;重事后对学生的批评管教,轻事前的预测与防范;重德育结果的呈现.轻德育过程的落实;  相似文献   

3.
一、范本教育的缺失:让学校德育陷入困境现今学校德育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德育的低效性。这种低效性主要表现为德育效果差、效应低、效益不高。面对目前学校德育日益暴露出的问题,有人批评现在学校德育工作抓得不紧,做功太少。其实,这种批评未必中的,现行的学校德育每天  相似文献   

4.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推进德育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以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为入口和龙头,全面推进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德育内容不断完善,适应学生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使德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德育形式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使德育思路得到根本转变,实现了显性与隐性,他育与自育,学校、家庭与社会,知与行的结合;改进德育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和谐健康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思茅地区学校德育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应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德育与经济社会;德育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与智育、素质教育等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是制定学校德育改革措施的前提和基础,而又这些关系贯穿在整个学校德育改革过程中,能否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将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传统学校德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开放式的、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对学校德育的要求,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目标上的理想化、片面化与缺乏层次性和广泛性;2.德育内容的片面性与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3.德育方法上的简单化、封闭性与保守性;德育途径上的单一化等。为适应新的形势,学校德育应建立适度的、全面的、多层次的德育目标体系,确立全面的多层次的德育内容,建设立体多维、纵横配合的学校德育工作渠道等德育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杜威教育思想体系中,道德教育思想占重要的地位。在不断探索德育新途径新方法的今天,深刻反思杜威关于德育思想的论述,汲取精华,摒弃糟粕,对提高我国学校德育的实效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近三十年来,人们对学校德育议论纷纷,其中最突出的批评就是"德育实效性低"。基于这样的"共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即希望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德育实效,使我国学校德育走出困境。然而,人们对德育实效的深入思考与实证研究却是不够的。比如,德育实效究竟指什么?依据什么标准来判  相似文献   

9.
王小云  纪虹 《文教资料》2011,(7):124-126
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中,他的学校德育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杜威从对社会和道德、智力和性格与义务和兴趣二元对立的超越出发,提出了对学校德育的目的、内容和过程的独特看法,体现了学校现实生活、教材和方法的三位一体,在今天仍然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0.
约翰·杜威是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实用主义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曾任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哲学学会会长。杜威一生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他把道德视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人们幸福的决定性因素。尽管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存在着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其德育方法仍能为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提供许多有益的借鉴。一、杜威的德育方法概述1.探究式讨论提高法杜威首先要求人们必须明确区分“道德的观念”与“关于道德的观念”这两个概念。所谓“道德的观念”,即指凡是能够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在德育过程中,不同的"话语模式"作为"隐喻"有助于很好地理解不同的德育范式。德育学有三大基本范式:一是崇尚道德绝对主义的"规范德育论","听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进行"价值灌输",教会学生"服从";二是崇尚道德相对主义的"理性德育论","说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秉持"价值中立",教会学生"选择";三是崇尚道德"重叠共识"的"交往德育论","对话"是其典型的话语模式,它倡导教师进行"价值介入",教会学生"协商"。  相似文献   

12.
传统德育是一种知性德育、灌输德育、考试德育。传统德育的目标、方法、内容及德育的评价制度等都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难以满足大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改变传统德育模式,方法与对策很多,其中体验式德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德育之路。那就是把高校的德育课从知性德育模式转换到体验式德育模式中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道德情感,在体验中深化道德认知,从而让学生自己作出道德选择,升华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13.
从伦理相对主义到核心价值观,现代西方德育思想在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个性教育与人格教育以及规范德育与创造德育等方面已渐渐走向整合,在这一运思趋势下,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目标分层、对话模式以及“知行统一”的修养方法、“德得相通”的德育心理机制都显示出了其愈久弥新的智慧探索品质,是我国现代德育创新的重要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德教方法论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德育创新的进程中 ,我们除了要注重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之外 ,还应注重从方法论的角度深入开掘中国传统德教思想的丰富资源。从方法论的视角切入 ,全面透析中国传统德教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有助于我们更为准确地把握中国传统德教理论的整体特征及其理论与实践价值 ,更为准确地撷取中国传统德教理论的精华成份 ,也有助于我们基于既有的思想材料提供的理论的与实践的经验 ,更加多维地、透彻地思考我们当下的德育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作为道德教育的对象,不仅把伦理学和教育学的关系结合了起来,而且把两门科学与关于人的一般哲学学说及其方法联系了起来。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整体“框架”作用决定了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决定了必须建立相应的道德教育哲学对道德教育做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现代德育日益凸现人自身的价值,要求人性的觉醒和对个性的尊重。在这种形势下,重新研究人本主义德育理论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特点是在德育目的上强调受教育者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在德育内容上,强调受教育者的直接经验;在德育方法上,强调受教育者自我育德等。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存在着重管理轻引导、重说教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受积极心理学内涵及理念的启示,在高职院校中引入积极德育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体验认同、增强学生的道德行动意愿,因而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德育复杂性对学校德育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和实践中各因素的复杂性反思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由于实践工作者对德育、德育网络、德育主体等现代德育理论中的概念内涵存在的复杂性认识不够,使得德育内容单调、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目标模糊,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情境德育作为德育方式,属于情感德育范式的组成部分。按照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在高校教育教学、德育实践活动中,创设富有生命力和创造性情景,能够使学生获得真实感受,丰富情感体验,培育情感品质,奠基"意义建构"价值基础,进而调整和改善自身思想品德结构。因而,高校情境德育的价值理念重在以境育情,以情动人,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多途径真实感受、多形式活动体验、多层次的情感认知,进而提升情感品质,增强思想道德素质,推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生命体验是体验的生命性展现,是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道德教育要提升生命的质量,必须以生命体验为主导,在关注个体生命体验的基础上实现道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