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孔子论"学"     
孔子乃是儒家鼻祖 ,一生建树 ,功盖万世。《论语》中“学”字出现过 6 6次 ,没有一次如今天所谓“学习”之意 ,名词乃是“学说” ,动词则是“学做”、“习得”之义。由此出发 ,方能领会孔子之真正精神 ,把握《论语》之精髓  相似文献   

2.
孔子隐逸情怀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孔子有隐选情怀,致使《论语》中一些字句的解释不符合孔子的原意。从《论语》中“隐”字的含义及孔子对“隐者”操守的规定和体行以及其他诸子对孔子的评价,可以论证《论语》中的“隐”“隐者”别有含义,孔子,这位志行坚定的圣人,并没有普通意义上的隐逸情怀。此外,今人对《论语》中一些语句的释义也有不确之处。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孝弟也者,为仁之欤?”(《论语·学而》。以下凡引《论语》只举篇名)可见,孝既是仁的基本内容之一,又是实行仁的根本方法之一。“孝”在论语中凡十八见,除“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泰伯》)句同本题无关外,《论语》中涉及孝道而无“孝”字的,又有二十处上下。这些文字,涉及了孝的内容和孝的作用。本文拟从《论语》的这个具体实际出发,对孔子孝道作一初步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就儒学和现代化问题,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4.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同时代的其它著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议论、评论之辞及其与弟子的言说、辩论之辞。  相似文献   

5.
先秦诸子百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儒”是什么意思?人们为什么要把“孔子及其《论语》的思想体系”称之为“儒家学说”?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既要从分析“儒”字的原始意义入手,又要看一看孔子及其《论语》思想体系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但不是研究孔子的唯一文献依据。孔子本人首先是一个礼学家,然后才是一个道德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是为重建礼制秩序服务的。孔子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伦理秩序,为此他开门授徒,对弟子讲述礼仪,阐述礼义,最终形成了以重建礼制秩序为核心内容、以礼乐刑政为施政纲领、以心性道德修养为立国基础、以畏天命远鬼神敬亡亲为宗教态度、以“中”“和”为思想方法、以优先发展教育为治国要务、以文献古籍为制礼依据的一套完整的礼学治国思想体系。现存的孔子研究文献主要有《论语》《礼记》《大戴礼记》《孝经》《仪礼》以及上博简中的七十子作品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为礼学文献,其中《仪礼》和大小戴《礼记》中那些记载礼仪的篇章居于主干地位,而《论语》《孝经》、大小戴《礼记》中讲述礼义的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孔子师徒文献都是礼学传记。从这个角度来看,《论语》只是孔子礼学的重要传记。《论语》所记载的主要是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仅凭一部《论语》来研究孔子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7.
仅两万字的《论语》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与精华,而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可对于“仁”,孔子却始终没有作出一个确切的解释。虽然后人进行过种种解读,遗憾的是该问题至今仍莫衷一是,没有一个让众人信服的结论。本文欲从《论语》“仁学”提出的背景对“仁”字的含义以及其对孔子思想的统帅作用做一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论语·述而》文中有“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对孔子“五十以学易”,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否定孔子“五十以学易”。台湾钱穆先生于其《论十翼非孔子作》一文中说:“《论语》无孔子学易事,只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一条.据《鲁论》‘易’字当作‘亦’。古人四十为强仕之年,孔子仕鲁为司寇将近五十,他在未仕以前说,再能加我数年;学到五十岁,再出做事,也可以没有大过失了,这本是很明白的话。《古论》上妄错一易字,便附会到‘五十以学《易》’等等说话。”  相似文献   

9.
读儒两题     
孟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亚圣”,正如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所尊奉的正是关于“仁”的学说.在孔子那里,“仁”是一个伦理道德的范畴,其涵义可从三个层次加以认识.一是“爱人”.据《论语·颜渊》一章记载,樊迟问仁,孔子所回答的就是这么两个字.“爱人”意味着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另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两个方面的意思归结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和他的一些学生的言行的书。《论语》的“论”念lún,是编集起来的意思,“语”就是语言的意思。把这两个字串起来说就是:将有关言论编纂成书。关于《论语》书名的这种解释,很早就有人说了。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  相似文献   

11.
高诗令 《文教资料》2010,(10):45-47
《论语》中孔子的话语中用来表示第二人称的代词有“女”、“尔”两个字。但“女ru”只表作第二人称单数代词,而“尔”既可作单数,又可以作第二人称复数代词。从孔子话语中表示第二人称单数代词的不同用字.我们可以看出《论语》并非一人理事编撰而成。  相似文献   

12.
王勃《滕王阁序》中说“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此处“趋庭”指承受父亲的教诲,但为何“趋庭”释为承受父亲的教诲呢?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是孔子的儿子,字伯鱼。孔子在庭前教育孔鲤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不学《礼》便无法立身处世,孔鲤听从父亲的教诲,便学《诗》、学《礼》。“趋庭”也称“庭趋”,明李东阳《麦舟图》诗:“亦知…  相似文献   

13.
1.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引用孔子《论语》中“__”一句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意思。 2.《论语》中阐明“学”与“思”相互关系的句子是:__。  相似文献   

14.
孔子“志、学、诲”的师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志、学、诲”的师德观黄正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编集的《论语》,丰富地记载了孔子的伟大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饱含了其极为深刻的师德理论。今天,我们从《论语》中剖析孔子的师德观,对当今的教育与教学实践具有非常有益的借鉴作用。一、立志从教(一)...  相似文献   

15.
孔子《论语》中“学”、“思”、“知”有其各自不同含义,孔子私学中注重好学多思的修身之道,孔子私学教诲之道较之苏格拉底“产婆术”更近于“教育”的本义。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不仅是一部哲学思想的宝库,还是一部语言的宝库,达到了孔子所追求的“文质彬彬”。词语修辞是《论语》的修辞魅力之一。所谓“因字而生句”,正是由于对词语的精心选炼,《论语》的遣词造句才显得准确明晰、精炼生动。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论”的读音和意义《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专、中学的语文教材都选编了其中的内容。如《大学语文》中的《论语十则》、中师语文中的《论语七则》、中学语文中的《论语六则》等。但是,这些教材对《论语》的“论”字都未作注音和解释。因此,一般人都把“论”读作lhn,作“论述”解释。实际上,《论语》的“论”的正确读音是inn,是编纂的意思。“论”的繁体字是“偏”,“输”的古字为“命”,会意字,从““”从“。”。‘一是古“集”字,“命”即“册”,把零散的言论汇集成册谓之“命”…  相似文献   

18.
在《论语》学说中,德性成为关切的中心、人们生活的主要目的。在孔子那里,人生的一切生命实践、为人之道,皆为“学”也。《论语》中“学”的范畴充分诠释了一个人一生所成就的全部就是德性的实践,以“学”的范畴辐射到“仁”、“道”、“礼”等主要范畴。因此,《论语》中的伦理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依照“学”来构建的。“学”贯通“礼”、“仁”、“道”,是诠释孔子伦理思想的最根本范畴,具有独立的意义价值。“学”的过程即是成仁(人)的过程,而成人的层次是不断提升的。“学”可谓是生命本身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9.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第一册第五单元21课选了《论语》的十则短文,《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呢? 《论语》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足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约1.1万字。每篇都从文中第一句话里节取两三个字作篇名,如《学而》、《述而》、《公冶长》等。《论语》的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对政治的见解、对社会的理想、对教育的主张,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说明《论语》所记载的孔子思想政率不具古代西方哲人那种依赖逻辑推理做抽象玄思的特点,而是常常将其思想理论引入到日常现实生活人的情感感受中去诠释。此文通过对《论语》孔子思想理论核心“仁”的引述和说明,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有关“君子”诸多论述的分析,通过对《论语》所记载孔子发言为论时喜怒衰乐情感表达的剖析,了“情感”在《论语》中,在孔子思想理论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